参考消息标题

我们组织侨民撤离科威特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11-28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我们组织侨民撤离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时,我国在科劳务人员和侨民共有近五千人。党中央和国务院深切关怀在科人员的安危'...

我们组织侨民撤离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时,我国在科劳务人员和侨民共有近五千人。党中央和国务院深切关怀在科人员的安危。我在科人员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坚守阵地,服从命令,形成了一个个坚强的战斗集体。 
“我们不是难民” 
当时,使馆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近五千劳务人员的思想稳定是使馆能在战争环境下坚持工作和胜利完成任务的关键。为此,经参处和商务处的领导同志深入各公司、项目组和工地,具体落实国内指示,针对少数人存在浮躁情绪和要求尽快回国的倾向,特别强调:“我们是有组织的队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服从统一领导,共同进退,不得擅自行动。”同时郑重向大家说明:“我们不是难民,我们是有组织的。”
8月8日,伊宣布兼并科威特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10日,萨达姆总统宣告“伊斯兰教的圣地已落入美国和犹太复国主义手中,全世界的穆斯林和阿拉伯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发动一场圣战。”伊拉克电台和电视台中断了正常节目,反复播放军乐,并高呼:“打到红海去!”“解放圣城麦加和麦地那!”等口号。外电亦声称,伊驻科部队已增至20万人,在伊南部和科、沙边境还部署了导弹和生化武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亦在进行大规模军事集结。
当时,不少外电宣扬伊拉克至少拥有两种化学武器,一种能像液体燃烧剂那样烧伤皮肤,使肌肉溃烂;另一种能在数分钟内破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致人死亡。于是,海湾地区人心惶惶,出现了难民潮,各国驻科使馆和侨民更是惶恐不安,纷纷逃离科威特。
13日,党中央果断作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接运我劳务人员和侨民平安回国。当我在科的劳务人员从广播中听到这一消息时,各个营地一片欢腾,大家情不自禁地齐声高呼:“祖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14日,使馆接到国内有关指示,党委立即讨论和落实撤离工作。会议一致通过了“劳务先撤,使馆后撤;群众先撤,干部后撤;女同志先撤,男同志后撤;领导和少数同志留守,大使最后撤”的原则。
撤侨井然有序
在组织和安排劳务、港澳台同胞和使馆人员撤离的整个过程中,中央领导同志亲自过问,驻伊拉克、约旦使馆和民航等兄弟单位提供了大力帮助。从18日至23日晚,我在科人员共4885人,除12人留守外,分6批安全撤离,其中包括台湾中华工程公司136人,港商和旅居科的华人15人。除最后两批由较远的工地出发,我未能前往送行外,前4批撤离时,我都赶赴集合地点——科电力部广场送行。
科电力部大楼前广场右侧紧邻国民警卫部队司令部,显而易见,伊入侵时,此处曾发生过一场激战。司令部的院墙已被炮火打得残缺不全,停放在院墙外的一排排军车都已弹痕累累,车上玻璃都已粉碎,破砖碎瓦中还可看到丢弃的枪支、子弹和斑斑血迹,周围的建筑和街道早已人迹全无。
清晨5时,满载我劳务人员的车辆在广场集合,车队按顺序排齐,撤离领导小组的成员前后奔跑着,忙个不停,他们正在最后落实和检查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根据预先的规定,每辆车都有一个车长,一般要懂外语,他坐在司机的右边,携带伊方颁发的特许通行证和使馆印制的撤离路线图,手持一面小红旗,负责车队前后联络。各车都备有足够的食品、饮水、药品和汽油,车前玻璃上贴着车队顺序号和五星红旗,车身都有阿拉伯文、英文的“中国”字样,车与车之间规定有旗语和联络信号,前后呼应。车辆大小不一,型号不同,一般小车坐5人,卡车和翻斗车都坐50人。为了避免烈日暴晒,工人们为所有的敞篷车安装了不同颜色的布篷。
5时30分,车队缓缓离去,车上的人们辛苦了多日,热盼早日返回祖国,今天终于踏上了沙漠大撤退的征程,他们既激动又兴奋,频频向我们挥手,高喊:“再见!”“北京见!”我挥手目送一辆辆远去的汽车和一张张微笑的脸庞,内心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欣慰,因为每走一批人就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撤离路上难民潮
科威特是外籍人口比较集中的国家,除国家政府部门外,私营部门的职员和劳动力几乎全是外籍人,科国民190万人,外籍人近100万人,比例近2:1。当时,伊拉克占领当局指定的唯一撤离通道是科威特—伊拉克—约旦陆路通道,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如此庞大的不同外籍人群体,几乎在同一时间拥向同一条撤离的道路,其混乱和困难可想而知。据悉,仅8月22日一天,通过伊约边界到达安曼的难民就达4·2万多人,给约旦造成了巨大压力,约旦政府曾两次宣布关闭边界。
由科至伊约边界1800公里的长途跋涉中,车流滚滚,车满为患,人人争先恐后,互不相让。但由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正确的外交政策,国内外都做了充分准备,伊、约政府均向我们提供了尽可能的方便,我一批批撤离的车队都比较顺利。一些国家的个体劳务大军,只能三五成群,携家带口,结伴而行,一路上身单力薄,孤独无助,凄惨得很。有些破旧的汽车里挤着全家五六口人,不少车的后备箱敞开着,里面挤坐着两三个小孩,车顶上捆绑着冰箱、电视机、床垫和行李箱……路漫漫,夜茫茫,他们沿着沙漠公路,跟随着川流不息的车辆,缓缓行进着,人人都以羡慕的眼光目送井井有条的中国劳务车队疾驶而过。
我国集体撤离的劳务车队顺利办好海关手续通过边界,目睹边界两侧的情景,感触颇多。当他们受到我驻伊、约使馆的热情接待和迎送,在安曼机场登上祖国派来的专机时,大家都热泪盈眶,切身感受到中央的关怀、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摄影 秦鸿国)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