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计算机时代的“产物”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10-08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计算机时代的“产物” 【英国《焦点》月刊8月号文章】题:计算机革命(作者 罗伯特·马修斯) 《万事通》这本书的题目表达了书中全部内容。这本380余页的'...

计算机时代的“产物”


【英国《焦点》月刊8月号文章】题:计算机革命(作者 罗伯特·马修斯)
《万事通》这本书的题目表达了书中全部内容。这本380余页的著作给每件事都提出了建议,从葬礼的安排到佐料的添加。1856年,该书最初在伦敦出版,没有哪家维多利亚时期的图书馆不收藏这本大信息量的图书。
几乎100年之后,一位后来证明如何将全人类的知识连接并使每个人、每个角落都得到这些知识的人在伦敦降生。
重证据而不是吹嘘
万维网被誉为自15世纪中叶印刷机出现以来信息技术领域最大的进步。约翰尼斯·谷登堡(德国金匠,西方人认为是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未用他的发明赚到一分钱。500年后,谷登堡在高科技方面的接班人,意外地拒绝了获得荣华富贵的机会,采取了当今贪婪的金融家依然难以理解的博爱态度。
蒂姆·伯纳斯—李并非一位普通的变革家。他谦逊、克己、平民化,他想用证据而不是吹嘘让人们接受他的观点。
伯纳斯—李1955年6月8日出生在伦敦,毫不夸张地讲,他是计算机时代的“产物”,他的父母都是数学家,50年代初,他们在研制世界上首台商用计算机费兰梯Ⅰ时相识。
在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伯纳斯—李很早就意识到这种机器的力量了。尚在儿时,他就同父亲谈起将计算机连接并赋予其类似人的能力的方法。但在60年代长大成人的他,没有机会追求这一诱人的目标。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是一个体积有房间大小的“主机”,系统管理员负责看管,他们竭尽全力不让任何人靠近机器。
 组装第一台计算机
70年代早期,当伯纳斯—李在牛津大学的王后学院就读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当时决定研究物理,将这门学科看作一条结合自己对电子学的兴趣和数学能力的途径。不过,由于他经常表现出高超的创造力,因此他的大部分创造灵感都来自物理学以外的领域。
1975年,业余电子学界流传着廉价微芯片———即现代计算机的电子脑———的消息。能够为自己组装一台计算机的希望让伯纳斯—李兴奋不已,他索购了一枚6800微芯片。1976年春天,他将这枚微芯片连接在一台家用显示器上,制成了他的第一台个人电脑。这一成就激励他追求儿时释放计算机潜在力量的梦想。
已经得到了一个“第一”,下一步显然就是研究生阶段的研究了,但伯纳斯—李担心博士课程会占用自己宝贵的时间,他于是参加工作,加入了电信设备制造商普莱西公司。在这里,他发觉自己掌握着微处理器的前沿技术,他边研究边总结规律。1980年,当他进入了欧洲粒子物理学实验室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时,原来这些经验就派上了用场。他当时是一位业余软件工程师,而他处理问题时采取的极具创造力的方法让该中心的同行们很吃惊。
跟踪记录自己工作的问题促使伯纳斯—李开发一些软件,让他对自己研究的项目的各个方面了如指掌,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让他想起了儿时家中书架上的一本书:维多利亚时代的通用手册《万事通》。伯纳斯—李因此给他的计划取名为“问询”,其设计含有后来被称为网络的东西的原始想法。但它依然只能与单个计算机相连,更无法实现伯纳斯—李儿时想要将整个计算机网络的能量联系在一起的梦想。
重启“问询”
在英国呆一段时间后,他于1984年重返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该中心正要放弃有利于小型计算机网络的主机的开发。伯纳斯—李的任务是解决阻碍他梦想实现的关键问题:如何让这些计算机的信息交换显得天衣无缝,好让用户觉得他们就是在使用一台机器。
1987年,他找到了实现这一点的途径,并准备用他的方法帮助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管理庞大的技术资料库。该实验室当时的系统根据严格的等级存放资料,平时还过得去,如果用户要寻找等级交叉的资料,这个系统就不灵了。伯纳斯—李意识到,他可以通过重启他过去的“问询”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让该系统在多台计算机上运行——他将建造一个随时随地能获取任何类型资料的网络。
1989年3月,伯纳斯—李向上司提交了一份名为《信息管理:一项建议方案》的材料。其中阐述了他对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何被存储、获取和更新的基本想法。但这份材料不仅仅是一本电子领域的《万事通》。像这本老书一样,任何人都能介入信息网络。它还将揭示超越任何传统索引或等级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更新自己的资料,建立他们自己的迷你网络。伯纳斯—李的建议使上司迈克·森德尔着了迷,他看到了其中闪烁的信息革命的光芒。不过,他希望就如何建立这样一个惊人的信息网的问题了解更多。
跳进超文本
这样一个网络需要一种编写文件的新方法,使用户瞬时从一个文件跳入另一个文件,而不用担心自己正处在什么位置。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文本格式早在30年前就由一位名叫特德·纳尔逊的美国高科技幻想家设计出来了。他称之为“超文本”——一种编写文件的方法,使读者得到与其他文件和信息的相关链接。
伯纳斯—李将超文本放在他信息网的中心位置,并设计出能够编辑和浏览超文本文件的软件。他起草了所有文件遵循的至关重要的标准化格式,以及查找并进入这些文件的地址码———无论这些文件处在计算机网络的什么位置。这些标准不仅要控制计算机储存的所有类型的信息,它们还必须在任何一台计算机和任何一个网络中运行,不管这个网络会变多大。
1990年圣诞节,伯纳斯—李在他的信息网上设立了第一个计算机“服务器”。只有同事办公室里的另一台机器与之相连,它只能控制少数几个超文本文件。但它们一起组成了伯纳斯—李称之为万维网的第一部分。
起初,它仅用于处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文件,但交换信息的技术意味着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网络。他们需要的就是进入互联网的途径。
即便如此,到1991年底,这个网在全世界仅有12台计算机“服务器”。伯纳斯—李试图以研制免费软件的方式促进它的推广,但网络的传播速度还是很慢。一个主要原因是浏览器软件只适用于NeXT计算机。
1993年,当伊利诺伊大学一位叫马克·安德烈森的青年计算机学家开发出马赛克浏览器时,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这种浏览器便于在普通计算机上使用和操作———它对网络应用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1993年末,网络仅由500台服务器组成;不过一年,1001万人用上了网络。那时,正发生着500年以来最伟大的信息革命。
就职万维网组织
网络以爆炸式的速度继续增长,具备上网条件的人数每半年翻一番,目前已达到5亿人左右。有条件使用计算机和电话线的每个人现在都能进入几十亿个有关各种问题的超文本文件、图像和数据,内容从土豚到祖鲁战争。
伯纳斯—李离开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搬到了波士顿建起了万维网组织,该组织致力于保持网络革命的发展。
截止目前,伯纳斯—李的成就确实为他赢得了许多奖金,其中包括皇家学会授予他的奖金和今年的25万英镑的日本科技奖。但他认为目前的网络只是即将到来的一切的缩影,比方说,语义网,它能使计算机具备的功能远不止于储存和提取数据。
即便如此,网络已经影响了数亿人的生活,从网络经销商的顾客到研究功课的学生。几乎没有人能预见到网络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对社会的改变作用如此之大。即便伯纳斯—李也不能猜测他梦想的实现最终能将我们带向何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