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威胁并非来自中国
日报文章说,中国周边有那么多中小国家,为什么唯独日本有那么多的人认为中国在经济上造成了威胁?只要认真分析,便不难得出结论
五点启示
【《日本经济新闻》10月6日文章】题:中国威胁论的另一面
中国威胁论可谓甚嚣尘上。不过,中国周边有那么多中小国家,为什么唯独在日本有那么多的人认为中国在经济上造成了威胁?中国威胁的现实与虚幻的成分,到底哪一个的比重更大?
启示一:美国大型高科技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起用华人专家作为企业的副总经理。大部分华人干部和经营者都成了美国大型企业在亚太地区的负责人。全球性企业的对华投资已经从生产转移阶段向研究开发转移阶段过渡。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全世界的厂家都在为进入中国市场而展开竞争。能否在全球市场称霸,将取决于能否在中国站住脚,欧美企业正在为此激烈争夺中国市场。
启示二:日本的软件产业在中国的知名度要远远低于欧美企业。不过家电等硬件制造业的名气仍然很大。欧美企业在中国可谓全方位出击,从研究开发到设计、生产、销售,一应俱全。而日本企业只将中国作为一个加工基地。欧美企业雇用了中国顶尖的技术人员,并任用中国人担当经营干部,而日本企业却只雇用廉价的打工者。
启示三:名古屋地区著名工程机械厂家的最大客户是美国,日本比起中国、德国和意大利还要靠后,这颇耐人寻味。
启示四:在用户超过1·7亿的中国移动电话市场上,在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对质量、功能、服务和设计等的认知方面,没有日本厂家的名字。日本移动电话厂家在中国市场所占的份额更是微乎其微。
启示五:一直到90年代上半期,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日本的家电产品似乎是一个神话。中国人对日本的家电产品近乎顶礼膜拜。但现在,潮流已经完全改变了。不少销售日本产品的店家颇有怨言地指出,日本企业的售后服务赶不上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消费者对美国厂家的评价比对日本厂家要高得多。
三个结论
从上面的几个启示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中国产业自身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以及培养人才,提高了质量,加强了竞争力。
第二,为了确保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欧美企业进行了战略性部署。而比起开拓中国市场,日本企业似乎更注重向日本的再出口和向第三国的出口。
第三,日本企业一直自以为是地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并没有充分掌握中国市场的需求。
无论如何,不能说威胁都是中国造成的。全世界雄心勃勃的企业都在以中国市场为舞台进行全球大竞争。这是包括中国当地企业在内的全世界企业为确保市场而进行的较量。问题的本质在于,日本如何应对各国企业的全球战略。
最后的结论就是,真正的威胁与其说是中国,毋宁说是日本国内的问题。
两次调查
【日本《读卖新闻》10月5日文章】题:日本舆论调查显示日本人的中国观变化鲜明
在日中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今天,日本国民对中国的意识有何变化?对此,《读卖新闻》日前进行了舆论调查。与上次1999年的调查相比,结果出现了颇有意思的变化。上次调查显示中国在日本人心中的印象主要是“大”,如:“人口世界第一”、“辽阔的国土和大陆”、“大国和超级大国”等。
而本次调查则表明,除了感觉中国“大”之外,“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和有前途”这样的形象更加突出。
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却有着许多落后的地区,这是上个世纪里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
但在世纪变换的今天,中国给人的印象是在不断膨胀之中的庞然大物,这使日本人开始对中国怀有“恐惧心理”。反观日本,经济不景气,出生率下降,再过几年,人口也将减少。从而形成了日益“缩小”的日本对不断“膨胀”的中国感到恐惧的局面。
但如果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今天日本无须对邻国的庞大感到吃惊。现在拥有日本10倍人口和25倍国土面积的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是庞然大物。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30周年,同时也是第一批遣唐使返回日本1370周年。在与唐代中国这个“庞大邻国”共处的时代,日本也创造出了“国风文化”。今后的日中关系也将是这样,即在相互融合的同时更加追求自身的形象与定位,这将成为今后两国关系的新模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