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我们见到了阿拉法特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10-03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我们见到了阿拉法特 以色列内阁9月29日上午作出决定,立即解除对位于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阿拉法特官邸的军事围困。以军在接到命令后于当日下午1时'...

我们见到了阿拉法特


以色列内阁9月29日上午作出决定,立即解除对位于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阿拉法特官邸的军事围困。以军在接到命令后于当日下午1时之前陆续将官邸大院内的坦克、装甲车、军用吉普等军用设施以及部队撤出,但在官邸周边地带重新部署兵力。
废墟与国旗
坐落在耶路撒冷西北20公里的拉姆安拉,曾被人们冠以“巴勒斯坦新娘”的美名,阿拉法特和他所领导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将自治政府在西岸地区的总部设在这里尤显对这座小城的钟爱。然而,持续两年之久的以巴大规模暴力冲突使这里饱经磨难和破坏,一度成为“阳光下的鬼城”。
出租车司机奥马载着新华社记者一行三人驱车从以军设在拉姆安拉郊外的卡兰迪亚检查站向位于市中心的阿拉法特官邸疾驶。一路上不断闯进我们视线的是碎裂的路基、残破的建筑、折断的电线杆、涂鸦的墙壁……眼前的一切都像是这位巴勒斯坦“新娘”对战争和暴力机器的血泪控诉。
“到了,这就是阿拉法特的官邸,”奥马用手一指前方——分明是一座被铁蒺藜圈起来的巨大废墟——时隔20天再度到这里采访,记者眼前的巴勒斯坦领导人官邸已经面目全非!
阿拉法特官邸大院四周的围墙早已踪迹全无,昔日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导人官邸如今已经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的视线内。除了阿拉法特的办公大楼还相对完整地“健在”外,其余十几处大小建筑均已被以军彻底摧毁或严重破坏——地上的碎石、瓦砾和隆起的新土似乎可以告诉人们那些建筑的下落。
站在楼门口,一股刺鼻的味道迎面扑来——这是那些“不自觉者”的排泄物,距排泄物不远处便是军警睡觉的地方。一位军警说,一条毯子就是铺,穿在身上的衣服则是被,而所谓的睡觉不过就是利用以军暂停“骚扰”之机赶快打个盹儿。
楼道里可看到一袋袋发了霉的阿拉伯大饼,青色的霉花已有厚厚一层。但正是靠着这些大饼和罐头,阿拉法特和他的支持者二百多人硬是艰难地熬了十天。据一位军警介绍,即使是贵为最高领导人的阿拉法特,也和其他人一样同甘共苦,一起吃、一起睡地铺。
位于官邸大院一隅的停车场如今已经成为报废汽车的堆放场。“整个官邸大概有60辆汽车被毁掉了,其中包括救护车和阿拉法特主席的奔驰防弹车,这回主席即使想出门都很困难了,”官邸司机艾哈迈德指着阿拉法特那辆黑色的奔驰轿车心疼地说。
在过去十天里,阿拉法特和约二百名士兵及支持者被以军围困在三层高的办公大楼内。这座大楼如今已是遍体鳞伤——其南北两翼被以军的炸弹完全炸毁。大楼入口处则被军警用几百个沙袋堆成一条仅仅可容纳单人通过的小过道,在入口左侧的沙袋堆上覆盖着一面约6平方米的巴勒斯坦国旗——印证着阿拉法特说过的那句话:巴勒斯坦人民决不屈服以色列的压力,
不会放弃耶路撒冷和受国际法保护的每一寸巴勒斯坦土地。
泪水与选择
我们赶到时,办公大楼前已聚集了二百多名拉姆安拉市民,自以军宣布解除围困后,不断有巴勒斯坦人来到这里和众多的新闻记者一起等候着阿拉法特从办公大楼内走出来。但与记者们不同的是,当地的人民更想看望一下他们这位年逾古稀的领导人,向他送去温暖的慰问和坚定的支持。
办公楼前,一名妇女一面擦着眼泪、一面迎向从大楼掩体后走出的丈夫说:“真想不到你还活着!”“我们也没想到还能活下来,尤其是在19日晚上,我们还以为以色列会摧毁官邸的一切,”这位丈夫说。
一位怀抱着婴儿的少妇在大楼前焦急地等待着丈夫的出现。旁边的人向我们介绍说,这孩子是前几天才出生的,那天他的父亲被围困在官邸内,连儿子长什么模样都没看到。终于,孩子的父亲出来了,虽没有想象中的哭泣场面,但家人团聚的喜悦之情从夫妻间那相互凝视的双眸中便可感受。
然而,更多的人是惊叹和愤慨。站在我们身边的少年约瑟夫说,这是他第一次进入阿拉法特的官邸,从前,官邸的围墙把他隔在外面不能进来,而当围墙突然没有了,可以自由出入的时候,他却感到很伤心。“虽然有了这种自由,但我今后宁可不来这里。”
另一位女青年迪纳说:“眼前的一切令人震惊,比我在新闻中看到的场景还要可怕,很难把这样的废墟同一个民族领导人的办公地点联系在一起,这种场面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把现在这个样子的官邸保护好,不要重新修建,以便让巴勒斯坦人可以看到它,时刻记住这种屈辱。”
迪纳的父亲赛义德对女儿的话表示赞同,他说:“阿拉法特在以军炮口下所表现出的勇敢和坚决,以及对民族利益的保护,使我们认识到阿拉法特依然是人民的第一选择。”
然而,谈起这一地区的未来局势,德国某新闻机构的巴勒斯坦雇员莫法克无奈地说:“看着吧,用不了几天他们又会重新把阿拉法特围起来的。”
宵禁与灯火
以色列军队持续的宵禁给拉姆安拉造成的麻烦是显而易见的。就以记者入住的饭店为例,29日晚间的正餐供应只有一道菜——土豆炒饭。为此,饭店服务员解释说,不是厨师不会做菜,也不是有意怠慢客人,只是由于以军实施的戒严和宵禁,他们根本就买不到菜。
夜色降临,以军又开始实施宵禁,传闻在当晚举行的拉姆安拉市民大游行被取消。从耶路撒冷传来的消息说,以军又向拉姆安拉派遣了十多辆坦克,在该市部分地区重新部署。
入夜,站在饭店顶楼的露台上,迎着习习夜风四下张望,昏黄的灯火三三两两,若有若无,大街小巷空空荡荡,整座城市陷入死一般的寂静;举目南投,不远处,好一片灯火通明的太平世界———“那边就是耶路撒冷,多希望能有一天,拉姆安拉也像耶路撒冷那样啊,”饭店的一位服务员感叹。
随着以军解除对阿拉法特官邸的围困,拉姆安拉在解禁后的第一天便迅速地恢复到“正常状态”。30日的饭店早餐供应了新鲜的西红柿和黄瓜。上午9点前后,市中心的街道上已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很多店铺在关闭多日后重新开业。而菜市场更是热闹,商品品种丰富,大大出乎记者意料,以巴地区盛产的蔬菜、水果应有尽有,且非常新鲜,但价格却不便宜。几天前,菜市场两百多个摊位中仅有5个摊位“顶风”经营。
走在大街上,记者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在“正常状态下”的拉姆安拉的开放与美丽,令人很难把这样一座小城与冲突和暴力联系在一起。但问题是,这样的正常状态能够维持多久,虽然这里的人民在两年的地区冲突中已经逐
步适应了非正常状态下的生活。
“传奇”与现实
当地时间30日上午10点20分,阿拉法特的安全人员允许聚集在大楼外的记者进入这栋建筑,到2层的小会客室为阿拉法特拍摄照片。这是记者第三次进入这座饱经磨难的办公楼。
从狭窄的入口处走进,墙上贴着一张阿拉法特的画像,画像下是一个一米见方的台子,上面堆满了沙袋——显然是为防止以色列军队从正面攻入办公大楼而作的准备。地上则乱七八糟地丢放着垃圾,室内空气非常浑浊。
尽管日光灯开着,但楼道里依然昏暗,主要的通风口均已被沙袋堵上,阿拉法特的保卫人员荷枪实弹地站在楼梯拐角处,端着枪,枪口冲下,眼睛警惕地盯着每一名从楼梯跑上来的记者。对他们而言,能够担任阿拉法特主席的卫兵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他们愿意为这位巴勒斯坦独立革命事业的领袖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进入小会客室,阿拉法特端坐在会议桌前,他的一位高级顾问及另外三名巴勒斯坦官员坐在他的身边。经历了以色列军队长达10天的围困,这位老人面色苍白,显得非常疲惫和憔悴,尽管在无数个镜头面前依然露出他那标志性的微笑;而他看上去似乎有许多话憋在了心里——我们从拍摄的照片中看到了这位巴勒斯坦领导人眼中闪着晶莹的泪滴。
记者依然清晰地记得年初在同一官邸内拜访阿拉法特时的每一个细节,他的幽默,他的微笑,他柔软的手掌和他坚定的信念……一个曾经无比遥远、甚至虚幻的“传奇”在那一刻令你置身其中却不能自己,也就是在那一刻,记者明白了为什么他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爱戴和忠诚。
老人的意志在对手屡屡施以的折磨之下似乎体现得更加坚强和不可战胜,但当持续紧张的地区局势使得这一地区实现永久和平和建立独立自主的巴勒斯坦国的理想变得越发模糊的时候,一条原本已经漫长的路变得更加坎坷,为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他,实在太累了……
巴方仅给了我们不到三分钟的拍照时间,随后便立即将记者们请出小会客室。从大楼出来,从“传奇”重又回到现实:这栋官邸内的最后一栋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讲,无疑将成为保卫阿拉法特人身安全和政治生命的最后一座堡垒。
阿拉法特30日上午先后接见了法国和挪威的外交人员。13点50分,大楼前一阵骚动,阿拉法特在大批安全人员的保护下从办公大楼走出,他微笑着向支持者们做出代表胜利的“V”字型手势,人群中爆发出长时间的欢呼声———“阿拉法特,我们永远支持你!阿拉法特,我们愿为你牺牲!”
(摄影 刘洪)

化为废墟的阿拉法特官司邸

支持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男孩

解禁后的市场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