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扁李关系渐行渐远?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10-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扁李关系渐行渐远? 【香港《信报》9月27日文章】题:扁李关系是否会渐行渐远?(作者 陈子帛) “台湾之父”李登辉与“台湾之子”陈水扁罕有地为了某个政治议'...

扁李关系渐行渐远?


【香港《信报》9月27日文章】题:扁李关系是否会渐行渐远?(作者 陈子帛)
“台湾之父”李登辉与“台湾之子”陈水扁罕有地为了某个政治议题,在公开场合发表意见相左的言论,究竟摩西与约书亚之间出现了什么状况,扁李关系互动是否会渐行渐远,已经成为关心台北政局的人们倍加关注的焦点问题。
陈水扁主政以来,李登辉对其政治路线继承人的关爱有加,一直采取积极护航的主动姿态,无论是唐飞内阁的组成,军情系统人事的举荐,内政外交政策的建言,李登辉几乎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尤其是李登辉与国民党彻底断裂之后,筹组台联党以求作为民进党政府以及陈水扁的策应,在过往几次重大内部政治危机中,李登辉以及台联党对陈水扁的政治奥援,亦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功能。
在此之前,笔者多次提及,政治人物应该知所进退,尤其是淡出前台的政治领袖,不应该表现出过分旺盛的政治企图心和责任感,而应该尽可能创造促成后来者居上的氛围:可惜的是,李登辉的政治使命感太强,“台湾之父”的气焰总是要压过“台湾之子”,总是在不经意或刻意之间,继续表现他的颐指气使,居高临下,“台湾之子”似乎永远长不大。
把陈水扁的政治信念与李登辉拽在一起,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研判结论,但这种结论过于粗糙和简单,未曾注意到二者的细微差别。
陈水扁主政之后,试图探索一条务实的新中间路线,其并不是对李登辉路线的修正,也不是对民进党既有政治立场的颠覆,而是希望在来之不易的总统任期内,创造出陈水扁自己的政治品牌,从而为争取连任下届总统奠定更多的合法性和合理依据。
李登辉牵制陈水扁
陈水扁的务实姿态和努力,一直受到李登辉的牵制,李登辉与台联党迅速占据台湾政治光圈的极独的一端,有效地拉扯和制约着陈水扁向中间靠拢的路程。李登辉对于陈水扁开放两岸小三通,实质抛弃“戒急用忍”政策,开放8英寸晶圆登陆等政策始终表示强烈的异议。台联党甚至因此走上街头,最后还是在双方私下沟通后勉强找到妥协点采取平衡点。但对于民进党政府推动的高科技保护法,李登辉还是多有意见。
9月初,在台湾律师节庆祝大会上,李登辉当着陈水扁的面痛批台商到大陆投资,足足骂了30分钟,让陈水扁颇尴尬。此外李登辉还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介入国安系统内部的高层人事纷争,似乎有逼陈水扁撤除陆委会主委蔡英文职务的明显意图。
而围绕台湾农渔会信用部整顿问题,李登辉不仅公开上台带头表示反对,明显将矛头对准陈水扁和游锡?,将此事无限上纲上线,痛批“改革错误就会失去政权”,迫使陈水扁采取立即强力反驳举措,明确支持对农渔会信用部的继续整顿改革,表示“怕失去政权而不敢改革是懦夫”。扁李关系似乎呈现出紧绷,被外界形容为“情同父子”的扁李关系互动,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尤其是陈水扁临时取消原本约定的扁李会晤安排,更使得外界对于扁李关系今后是否还能够继续保持良性互动意见杂陈,众说纷纭。
陈水扁拒绝做附庸
从更为宏观的意义上来看,李登辉与陈水扁,台联党与民进党之间,仍然是一个整体,或者是所谓命运共同体。台联党高层坦言,“陈水扁垮了,对台联没有什么好处”。针对整顿农渔会信用部的争议,台联党主席黄主文表示,扁李两人对改革的方向与决心具有共识,对改革的方法也渐趋一致,他们的沟通管道很顺畅,不能解读为两人关系生变。但台北舆论认为,陈水扁不可能总是在李登辉的阴影下执政。前总统当然可对政策提出异议和诤言,但如果是以强势威严的方式,现任总统的面子是否挂得住?更严重的是,如果因前任总统反对,重大政策屡次中途喊停或急转弯,现任总统未来要如何发号施令,率领执政团队往前走?陈水扁这次在公开场合的讲话中,再度采取脱稿方式,表示要走自己的路,但对象不再是大陆当局,而是不甘隐退的前总统李登辉。
与李登辉情同父子的人士,几乎和他都无法维持长久的关系,宋楚瑜如是,苏志诚如是,陈水扁是否也会如是,值得观察。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纵使李登辉还有政治影响力,但他与陈水扁的互动不再是上对下,父对子的关系,陈水扁并不是李登辉的儿皇帝,现任总统如果还是对卸任总统唯唯诺诺,这并不是台湾政治民主化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以李登辉的个性,他当然无意成为陈水扁的附庸,而台联党更不愿意成为民进党的政治配角,这就决定了扁李关系未来发展的路向,有人说两人的关系将具有既竞争又合作的特质,可以预期的是,扁李两人关系互动将更多呈现出渐行渐远的本质,或将可以定论。

台湾“立法院”外示威人群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