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刊报道中国大学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
【香港《远东经济评论》周刊9月26日一期报道】题:与高校建立联系大有好处
美国的大学一直自己投资兴建公司,将老师和学生开发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利润。但是这种做法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考虑到网络经济崩溃后市场上的风险资本极度贫乏,这种发展倒是适宜的。中国大学的研究成果通常走不出实验室,但是大学投资却正加速向市场的过渡。
以上海华东集成电路公司设计的上海交通和社会安全智能卡为例。复旦大学向该公司转让了价值120万美元的相关技术,作为回报获得了10%的股份。
与高校建立密切联系还可以不断获得新思想和新员工。华东与复旦共同进行项目开发,派它的工程师到复旦接受业余培训,雇用复旦的研究生做兼职。上海的同济大学正在校园里建立一个高科技区,以加速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各大学也从它们的投资中获得了好处。复旦去年净赚23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它的投资,例如它拥有的复旦微电子公司17%的股份和在上海华东集成电路公司拥有的7%的股份(原来的股份因为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而减少了)。
学者投身商海也有缺点。上海的一位风险资本投资人说,要让商人和学者就一个共同的计划达成协议“就好比融合油和水”。学者们并不总是注重商业潜力。复旦大学的一位研究生说:“教授们大多认为他们应该埋头做研究。他们考虑的不是如何将他们的知识运用到企业中。”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