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精心策划 目标直指2004“一边一国论”的前因后果
从事件的发展和相关讯息显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不是没有脉络可循的意外之举;
现在的陈水扁应已体认尽早回归基本面,为2004年大选进行整理,才是根本之道;
对于习惯短线炒作的领导人来说,搞“选举”远比谈“治国”更重要、更务实
【台湾《财讯》月刊9月号文章】题:揭开阿扁一边一国前因后果(作者 张雁婷)
距离2004年总统大选还有一年半,陈水扁总统上个月策动了一场充满个人意志的政治攻势,这项以“一边一国论”为主轴的攻势,向外界提示了扁政府两岸政略的大转向,由于发动时机突兀、决策背景不明及后续影响复杂,不仅引发国际媒体舆论哗然,也让朝野各党派议论纷纷,成为阿扁总统上任以来一次最受瞩目的两岸出击。
尽管风波过后执政团队口径一致宣称两岸政策基调没有改变,但陈水扁“一边一国论”引起的政治效应却没有消退的迹象,尤其是副总统吕秀莲与中共在印尼的一场“外交游击战”,更加佐证陈水扁宣示“走自己的路”和邱义仁强调“攻击式外交”的战略。
然而,陈水扁决定在两岸政略发动大转向的原因何在?这究竟是精心规划的战略布局,抑或是临阵磨枪的即兴之作?
陈水扁一人策划
8月3日一早,陈水扁到总统府与核心幕僚就世台会(世界台湾同乡会联合会)的演说交换意见,当时幕僚已为他准备好一份讲稿,但阿扁跟幕僚提及他还有几点补充,打算将“台湾前途决议文”的内容带到演说中。
这一天,陈水扁以视讯方式向正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台会年会致词,他在照着讲稿念完后,随即自行补充三点。陈水扁面带微笑并以民进党再熟悉不过的选举语言说:“台湾跟对岸一边一国,要分清楚!”对于改变现状要经过台湾人民同意的问题,他也呼吁,“应该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还原陈水扁当天抛出“一边一国”与“公投立法”的经过,显然阿扁的谈话是有备而来,只是准备到什么程度却不无疑问。换句话说,如果以陈水扁为轴心画个圆圈,最内圈的总统府、国安会,可能仅一两人对其谈话的补充事先知情,如马永成、林锦昌两位秘书及国安会咨询委员林佳龙,但未必明了所谓的“一边一国论”;至于行政、党务系统则属第二圈,行政院长游锡?、党秘书长张俊雄完全在状况外。
意在制造麻烦
民进党内普遍的说法是,党政领导高层先前与陈水扁谈过,知道他将选择适当场合重申改变现状须经过公民投票同意的立场,亦即“公投立法”的既定政策,但并不清楚还有“一边一国”这个神来之笔。
由于陈水扁将“论述”和“主张”两个并未安排在同一剧本的因素放在一起,“事实陈述”加上“行动预告”的相激相荡,终于碰撞出他就任至今最剧烈的火花。
陈水扁在两岸决策上有两个主要的咨询乃至参与伙伴,一是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另一则是陆委会主委蔡英文,不过,邱、蔡两人在这次的“一边一国论”中却是扮演善后的角色,而非事前决策的参与者。
据指出,邱义仁当天获悉阿扁的谈话后,与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陈忠信联系时,曾透露他对此事“毫不知情”。邱义仁如此,蔡英文的情形也相去不远,国安会另外两位副秘书长张荣丰、江春男及整个国安系统相关负责人完全未被告知。美国《华盛顿邮报》指游揆、邱义仁、蔡英文三个决策要角事先都不明了,的确是事实。
从事件的发展和相关讯息显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不是没有脉络可循的意外之举。
原先,陈水扁是希望透过兼任党主席之便,将整个民进党涵盖在“党政同步”的旗帜下,以试图带领民进党转型,并削弱台独党纲对新中间路线的牵制作用。陈水扁的盘算不能说不是“用心良苦”,但世台会上的“一边一国论”却引来两岸政策改变与否的争议,美、日两国对此更是充满疑虑。
暴露“台独”面目
美、日等国家的反应很可能超乎阿扁的想像,尤其是初期“静观其变”的状况,迫使扁政府内部进入危机处理。陈水扁分头指示蔡英文赴美灭火,林佳龙赴日消毒,除了传达我方两岸政策不变的态度外,真正重要的是,化解美、日盟邦对陈水扁个人领导能力的不信任感。特别是美方,包括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亚太助理国务卿凯利及前AIT理事主席李洁明等亲台反中的“蓝队”成员,在得知此谈话后都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我方国安系统为此频频告急,他们熟悉美方对此事件的疑惑与不满程度,远比国安局爆发刘冠军泄密案更为严重。对台湾向来友善的阿米蒂奇,当天坐镇华府,要求AIT台北处长包道格尽快查明真相回报,包道格立刻衔命走访外交部政次高英茂及蔡英文,情势显示美方有被蒙在鼓里的不快。
站在美国的角度看,华府不是不能理解台湾的处境,对于扁政府极力向北京释出善意的动作,也有若干的保留。一位美方官员曾询问我方国安高层:“台湾已准备要跟北京谈判,但是要谈什么?”随着布什政府对亚太地区的战略调整,部分美方官员认为,扁政府上台以来的两岸关系已因大陆经济的磁吸效应而出现倾斜,倘若再释出太多的善意,恐将会导致严重的失衡。
不过,这并不意味陈水扁可以在不打声招呼的情况下迳自发表“一边一国论”,美方后来除了重弹“与台湾关系法”、“台海问题和平解决”的老调外,对陈水扁的抗压性及决策风格,其实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对台湾而言,无论是就布局、策略及理论基础,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都难以和李登辉的“两国论”相提并论。但是从就职演说的“四不一没有”,元旦祝词的“统合论”到今年5月的“大担宣言”,阿扁的“一边一国论”根本是180度的大转弯,这也难怪大家都被搞得人仰马翻。
接近陈水扁的核心幕僚分析,虽然两岸政策是过去两年多来扁政府相对较为稳定的施政领域,但因中共将两岸关系限缩在“一个中国”原则与“九二共识”以及国、亲在野两党的唱和批判,不仅扁政府感受到基本教义派渐显不耐的压力,也使其两岸政策在“善意尽出”后走到退无可退的底线。
既然中共没有正面回应,而在野党也视两岸问题为下届总统大选的主要议题,在研判2004年之前“中共不愿复谈、在野不愿合作”的前提下,陈水扁大胆地将两年来两岸政策的种种调整归零。
“归零思考”是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的重要考量。然而,勇于归零的陈水扁却忽略了操作过程需要的严谨性,以至于没有顾及到美方的反应,从而换来美方对他“听其言、观其行”的代价。这是一种“因小失大”的教训。陈水扁或许想要满足独派的期待,借以稳住未来大选时的支持度,但他的回应与阐释都太过头,即使这个转向与先前他对台商喊话并倡议“南向政策”遥相呼应。
彰显“李规扁随”
陈水扁在世台会的谈话,对独派确实有很大的鼓舞作用,8月3日当天晚间前总统李登辉与友人餐叙,据说,他对阿扁的“一边一国论”极为高兴,乐得在席间频跟友人说“免惊啦!”
不过,李登辉对陈水扁的赞许应该不止于此,当阿扁告诉台商说,对大陆不要心存幻想,并率先吹响南向号角时,毋宁已代表扁政府的两岸政策将走向“李规扁随”。唯一的差别只在于陈水扁以“有效管理”取代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
此外,像吕秀莲衔阿扁之命,以大潭电厂供气合约4000亿采购案叩开雅加达大门,假使明了在供气接收站上已占有地利的东鼎公司,幕后老板是刘泰英,似乎也令人窥见李登辉的影子,只不过这个蕴藏商机的涉外案件,还有赖跨国性的政商合作支撑。
徐图2004年连任
总之,历经两年多来中共的“不理、不谈、不和”,现在的陈水扁应已体认尽早回归基本面,为2004年总统大选进行整理,才是根本之道。从陈水扁的角度思量,假使无法在两岸政策上得分,又遭内外夹击,则退居原点、固守地盘是他唯一能做的。
其次,陈水扁选择此刻在两岸政略上转向,也有三项有利因素:第一、两岸互动短期内不会有重大突破,我方得趁此时整装备战,拉开谈判的纵深,不要被绑死在“一中”的窠臼上。
第二、国亲两党的合作处于“高层有共识、基层有落差”的局面,对扁政府的压力仅徒具干扰效果,但已无力在国会对执政党牵制或施压,就时机而论,没有比这更好的时间点。
第三、陈水扁深谙选举语言和政治操作,提前启动这场两岸政略转向的攻势,将有助于确立民进党与在野党的市场定位,在选票上作一明显区隔,因此“一边一国”的两分法,未来也势必在下届总统大选中被扁营善加运用。
这也是陈水扁无意从“一边一国论”撤退的主因,毕竟经过他使出“乾坤大挪移”后的两岸政略基调已定,除了释出一个“主权对等论”换汤不换药之外,根本没有再退让的道理。
事实上,对于习惯短线炒作的领导人来说,搞“选举”远比谈“治国”更重要、更务实,倘若两年后的中央政权保卫战输掉了,还跟对岸讲什么善意和诚意呢?
图片说明 不满当局统治,台湾人民走上街头抗议。(原载台湾《中央日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