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财富》文章:联想的传奇故事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9-14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财富》文章:联想的传奇故事 【美国《财富》双周刊9月16日(提前出版)一期文章】题:联想的传奇故事(作者 鲍威廉) 这座低矮的混凝土建筑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

《财富》文章:联想的传奇故事


【美国《财富》双周刊9月16日(提前出版)一期文章】题:联想的传奇故事(作者 鲍威廉)
这座低矮的混凝土建筑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发生传奇故事的地方,但美国硅谷那些著名的车库也是如此。它坐落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院内。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在这里,现年58岁的柳传志与他在中科院的十几位同事一起研究计算机的磁存储器技术。他们所进行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政府的实验室都面临着为它们的研究成果找到商业用途的压力。这正好适合柳传志。他说:“那时候我们都很穷。我只想努力改善我们的生活。”
可以肯定地说柳传志做到了这一点。事实上,他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成立的联想电脑公司现在是中国个人电脑市场上的第一大制造商,公司年收入高达20亿美元,市场占有率接近30%。柳传志现在坐在离他工作过的这座小楼不远的一座窗明几净的写字楼里。
联想集团的发展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自身的转变。就像中国现在正努力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变成一支世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一样,联想同样要面对成功带来的压力。它不仅要在新的竞争对手面前守住国内的市场,同时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牌公司,它还必须证明它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出生于上海的柳传志,1966年毕业于西安通信工程学院,毕业后就职于中科院。文革中,他被下放到一家国有农场工作。80年代初期,柳传志回到中科院计算机所工作后,以2·5万美元启动资金成立了一个公司,代销外国品牌的电脑。1990年这个公司开始生产自己的个人电脑。
在代销惠普和东芝电脑的时候,柳传志就决定不能永远“为他人做嫁衣”。他的目标是生产低成本的个人电脑,并通过联想已经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销售自己公司生产的电脑,以此同那些当时统治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康柏公司和惠普公司竞争。然而,执行这一战略就需要更年轻、更有市场头脑的人才。于是,1994年柳传志开始在公司实行优先认股权计划,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国有公司来说还是非同寻常的一步。这个计划获得了成功——联想公司从中国名牌大学吸引了大批天才的工程师。
其中一位就是杨元庆,柳传志让他负责联想的推销和零售业务。柳传志制定的战略得到了完美的执行。从1997年到2000年,在中国年增长率达25%的电脑市场上,康柏、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惠普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由原来的21%下降到了不足10%。在这段时期内,联想的股票价格也增长了25%。
1994年,联想集团的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融资近3000万美元。到2000年,联想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22亿美元资产,年利润高达4000万美元的大公司。柳传志认为新世纪是把公司交给更年轻的一代管理的时候了。于是他指定杨元庆作为接班人,自己则担任集团董事会主席,负责公司的整体战略。
就这样,现年37岁的杨元庆走上前台。他为公司制定了两大发展目标。首先,他要拓展联想的业务范围,不仅仅只从事个人电脑的生产和销售。于是联想集团开始介入电子记事本和手机业务,现在这两项业务的收入占公司全部收入的5%。其次,杨元庆还要让联想冲出中国。过去20年来,日本、韩国和台湾的一些知名品牌在试图打入美国市场时大多铩羽而归,只有东芝和索尼取得了一点进展。联想自然清楚这段历史,并确信自己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杨元庆坚决地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但他又说:“我们进军海外时会非常谨慎小心。”在杀入美国市场的问题上,杨元庆说大概还需要5至10年的时间。联想希望先打开东南亚市场。在近期内,中国本土还将是联想的主要阵地。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