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忆游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9-12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忆游 在纽约任职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参观过诸多著名景点,比如帝国大厦、西点军校、华尔街、联合国大厦等,惟独没有到过世贸中心。为了避免'...

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忆游


在纽约任职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参观过诸多著名景点,比如帝国大厦、西点军校、华尔街、联合国大厦等,惟独没有到过世贸中心。为了避免遗憾,1984年9月,我决定在离职前独自踏访一次,没想到竟真的成了永远的回忆。
名不虚传
世贸中心有南北两座各110层的大楼,南楼对旅游者开放,我就径奔南楼。到了楼前,抬头望去,果然名不虚传,一座恢弘、巍峨的摩天大楼呈现在眼前。灰白色的楼体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光彩夺目。它的外壁全部由金属材料和玻璃建成,在70年代初建成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了。为了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景象,我摆弄相机,却无法把大楼全部捕捉在镜头里,因为它实在太庞大了。装进了它的上半截,画面中的大楼没有了基础,孤零零的,酷似一块巨大的长方形石碑,于是只好放弃。
进了楼,出人意料,底层大厅相当高大,大约有四层楼高。我本以为高层建筑的每个楼层都比较低矮,结果我低估世贸中心了。大厅的四面是一扇扇狭长的玻璃窗,还饰有五彩窗花,上端成尖拱形,使人感觉宛如置身于教堂中。门厅里,往来的人大都是步履匆匆、衣冠楚楚的贸易界大款或公司白领,同神态悠闲、穿着随便的旅游者形成明显对比。我随着旅游者的队伍来到了售票处,仅付了2·25美元,排了一会儿队,便进了电梯。
电梯的速度甚快,约一分钟就从底层到达专供游客游览眺望的第107层。不过电梯没有直达,而是在百层之间换乘了一次。在排队和乘梯的过程里,导游介绍了一些有关这座大楼的有趣数字:两座大楼的建设历时7年,耗资7·5亿美元;共有2·2万个窗户,106部电梯;有1200家公司的5万人在此办公;每周来大楼办事的客人约8万人,每年接待游客175万人。
玻璃走廊
跨出电梯,走了几步,感觉大楼微微有些晃动。定了定神,我意识到这是高层建筑常有的现象。为了抵御风暴和地震的冲击,工程师会把大楼设计成一个具有柔性的建筑物。大楼的总工程师是日本人山崎实。1993年,恐怖分子曾在南楼的地下车库引爆了炸弹,但大楼未受大的损伤。事后有人说,如果不是采用了科学的设计,大楼早已毁了。
第107层的外围圈是一条密封的玻璃走廊。出了电梯,稍走几步,眼前出现一片湛蓝。我顾不得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三步两步,走到大玻璃墙前。是海洋?不,离大西洋还远。定睛一看,一线长桥像拉锁般锁住了出海口。没错,那就是连接布鲁克林和斯塔滕岛的跨海大桥,我曾路过。那么,这一潭蓝水也就是纽约的内港了。再细加观察,水面上隐隐出现一丝丝的白条。顺着找去,发现它们是移动中的船只留下的浪迹。渡船往返于曼哈顿和“自由岛”之间。岛上的自由女神像隐约可见,但小如一枚翻倒的图钉。
绕到西侧,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马平川、郁郁葱葱的新泽西州。它是许多纽约中产阶级的住宅区,同纽约闹市区曼哈顿只有一河之隔。这条宽度同上海的黄浦江相当的哈德孙河,贴着曼哈顿岛的西岸缓缓流过,最后注入纽约港,但从大楼上俯视,它不过是飘落在地面上的一条白绢。
走廊北侧的视线多少受到北楼的阻挡,但站在它的东北角,曼哈顿摩天楼群的空中轮廓一览无遗。其中,鹤立鸡群的当然是高102层、造型美观的帝国大厦。在世贸大楼建成前,它是纽约的最高建筑,也是纽约的象征。
高楼俯瞰
如果走廊的南、西、北侧主要是供旅游者远眺。那么,要看曼哈顿的八街九陌最好就到它的东侧。我走近稍微倾斜的大玻璃前,探头下望,虽明知有粗大的栏杆保护,也不免双脚发软。不是因我患有恐高症,而是壁立千仞、如临深渊的感觉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慌。壮了壮胆,我还是仔细向下看了看。真是“登泰山而小天下”,邻近多座几十层高的楼房,看起来都像是簇拥在世贸大楼的脚下;而深陷于高楼之间,纵横交错的街道则细如量衣的木尺,行驶中的汽车犹如缓缓爬动的小甲虫。稍远处便隐约可见东河上的两座铁桥,它们是曼哈顿通往纽约市的两个国际机场的必经之道。我特意寻找东河畔的联合国大厦,但未能看到,怕是给别的大楼挡住了。
世贸中心大楼的110层还设有露天?望平台。天气晴好时也对游客开放。可惜那天风力过大,为游客安全计,暂时关闭了。失望之余,我在107层逛了逛商店。其实,它们不过是一些出售旅游纪念品和快餐的小店。上档次的餐馆和商店都在第44层和第78层。书蠹最热衷于逛书店,见到较大的一家,我就钻了进去。可惜都是旅游、消遣和社会热门话题的书籍,未有斩获。
2001年9月11日,两声巨响把世贸中心大楼从地球上抹掉了。全世界都在严厉谴责恐怖分子暴行,也为死难的无辜者深切哀悼。就一座建筑物而言,28年的寿命(1973—2001)实在太短了。劫后重建问题已经提上日程,即使重新设计,大楼浴火重生,也只能使未来的参观者产生悲愤、凄惨和辛酸之感。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