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老店换新装
【香港《亚洲周刊》9月1日一期报道】题:台北故宫 老店换新装(记者 童清锋)
原文提要 历史学者杜正胜接掌台北故宫博物院后,试图打破故宫的“庙堂”气息,扬弃其沉重的政治属性,改而推动贴近社会的平民化活动,包括首办服装展等,令人耳目一新。
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不外是古代文物珍藏,很少受到注意,但最近首开先例举办“时代的容颜”服装展,令人开了眼界。故宫博物院院长杜正胜表示,以前大家批评故宫的展览“只有过去,没有现在和未来”,并认为故宫“可望不可及”,如今服装展将让故宫跨前大步,他盼未来多办类似和生活相关的展览。
跑遍欧美相关知名博物馆的杜正胜,正全力营造新故宫。被誉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台北故宫,收藏中国历代希世珍宝,历史学者杜正胜接掌后,试图打破其“庙堂”气息,不再突显有多少收藏品,而运用各种向外延伸的触角,如设计许多游戏式的空间、科教活动等,使故宫彻底改头换面。
故宫庄严的古城造型,加上历任院长都是总统近臣,予人以威权的印象。杜正胜称,台北故宫是“世上最多政治符号的博物馆”,且“集中崇拜一两位政治人物”。他上任后积极塑造故宫新形象,移走正门大厅耸立50多年的蒋介石铜像,正是空间改造的首部曲,也是让故宫回归艺术本质的第一步。
1925年10月10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故宫也跟着诞生,此后七十多年,故宫肩负沉重的历史使命。其生命历程几乎与中华民国同步。日本入侵与国共内战扩大,故宫展开艺术史上最传奇的宝物历险,从北京、上海、南京、长沙,一路搬到台湾。抵台后,故宫俨然成了中华民族正统文化的代表,肩负教化台湾人的政治使命。
短短二年多,故宫已走出皇宫,贴近社会。杜正胜说,当他思考故宫过去的形象、特点后,认为故宫应扬弃过去沉重的政治性,“要对全民、全世界展现艺术特性”,所以要走入社会,包括国宝走入地方、参与慈善活动等。为了拉近故宫与民众的距离,杜也开放过去形同禁地的故宫广场,举办“9·21”、“桃芝台风”义卖等,这都是故宫的创举。
很多故宫文人无法接受杜正胜的做法,他们认为举办义卖会不是博物馆的事,杜则表示:“赈灾是作为人的本分,不分职业。”他说,科学家求真,但只要他有财力,也可从事慈善事业;故宫发起筹募善款赈灾,主要是基于艺文不能脱离人生,也离不开人性的关怀,面对社会和人世间的灾难,故宫不仅无法置身事外,更须以具体行动树立新风格,传达文化层次的爱心关怀。
故宫推动平民化的做法相当积极。去年8月14日,故宫打破开馆以来的禁令,部分展区开放摄影,观众可在除书画区之外的展区拍照,但不准用闪光灯。杜表示,这项新措施,符合世界博物馆渐走向开放、与民众亲近的潮流。他分析,故宫过去不准民众拍照,是基于故宫文物在维护和版权上的原则,此次开放民众拍照并未违反这两项原则。
杜不愿成为官僚体系下照章行事的橡皮图章而已,过去两岸故宫交流,文物的安全问题迟迟没有进展,他若能展现新思维有所突破,两岸人民一定会拍手叫好。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