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诠释美股泡沫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9月3日文章】题:两种经济学派(作者卡洛尔·文赞特)
20世纪90年代,芝加哥大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次数比公牛队赢得NBA冠军的次数还要多。米尔顿·弗里德曼、默顿·米勒、迈伦·斯科尔斯和尤金·法马只是杰出经济学家当中的几位。在金融界,他们享有迈克尔·乔丹或者至少是斯科蒂·皮蓬的地位。
“芝加哥学派”经济学是一种强调数学的保守理论,认为人们肯定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而行事。
不过,这个保守经济学思想的堡垒于1995年聘用了理查德·塞勒。他是来自对立的行为经济学家阵营的知名学者。行为学派认为,由于人们并不总是按照原本应该的方式行事,所以经济比较难以预测。耽误拖延、缺乏自我控制、过分自信、不良决策甚至慷慨大方都起到了阻碍作用。
行为经济学如今大行其道。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行为研究往往要易懂和有趣得多。例如,伯克利加大的特里·奥迪恩认为,“交易会对你的财富构成危害”,也就是说,投资者的交易量越大,在市场中的表现就越差。奥迪恩接着又发现,有一个特定群体的投资者有“过度自信”的倾向,认为自己的能力超过了专业人士。这个群体就是:男子。
随着市场下跌,行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甚至吸引了更多的公众,因为它对技术泡沫的破裂作出了相对令人满意的解释。
对效率市场而言,股价是合理的,因为它们反映了现有的所有信息。因此,尽管目前的股价比2000年下跌了50%到75%,投资者损失惨重,但当前的股价就像2000年一样合理。
行为经济学家认为,这一价格是不合理的。人们过于贪婪,指望市场能继续产生牛市时两位数字的回报率。
不过,这两个学派并不总是针锋相对。它们的理论试图解释经济学的不同方面:效率市场理论试图解释股票价格是如何确定的,而行为经济学家则集中关注个人如何使用(和错误使用)他们的资金。
这两个学派都对那些自认为能够战胜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持怀疑态度。他们都提出了个人投资者可以汲取的经验教训。
效率市场理论认为,你不可能击败市场,因为无论你就一种股票掌握了什么信息,这些信息都已经成为了股票价格的一部分。
行为学派则就如何自我克制、防止犯下常见的错误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建议。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