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赚到大赔台报的日子不好过
【台湾《财讯》杂志5月号文章】题:从赚十位数到赔十位数!(作者 吴万里)
美国的《纽约时报》早在1971年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但是国内有条件上市的大报系不但对挂牌毫无兴趣,多年来连财务情况都讳莫如深,对《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三大报财务数字有兴趣的人不少,但是能够摸得清一二的人却很少。
开源节流 各出奇招
对报纸媒体而言,最主要的收入不外乎广告与销售,最重要的开支则为人事成本和纸张消耗。报老板想要开源节流,从这四大方向着手肯定错不了。所以这几年来只要是细心的读者,就不难发现报老板为了挣钱,花招百出。例如在版面上既像报道又像广告的文章越来越多,还出现各种“收费”的座谈会、研讨会报道,以及会帮报社生“小金蛋”的各种国际艺术品展览。而之前《中国时报》、《联合报》报系买报纸送刮刮乐,折价5元的普奖满天飞,也是为了刺激零售业绩。
除此之外,用报纸铺在塑胶箱垫底的蛋农,则发觉《联合报》的纸张长度就是特别短,短到箱边两侧还会空出一大截。而各报减张、改版、放大字体都是学问,“填版面”又增加人力负担,所以如何利用新闻版面“变相”广告,“摸鱼兼洗裤”两边讨好,遂变成报社的另类开源手法。例如与地方县市政府首长的对谈、采访其政策理念,就都有浓浓的广告味。费用虽不直接以广告费计算,但七八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各种名目收入少不了。
除了广告新闻化对增加收入不无小补,以及办折扣活动变相减价,以刺激零售外,报社的节流之道也是锱铢必较,耗费最凶的白报纸遂成为第一个开刀的对象。从今年以来,各大报改版不遗余力,包括《中国时报》、《工商时报》、《联合报》、《经济日报》等都有改版,其中《中国时报》还不止一次改版,短短3个多月内大玩版面大风吹,不要说读者找不到版面在哪里,恐怕连记者都不知道自己的稿子被放到什么地方。追根究底,报社其实是假改版之名行减张之实,大家可别小看这么一张、两张的变化,对报社来说,一年可是省下好几千万元的支出。从《联合报》的例子就知道省钱也是有学问的。
《联合报》向来都比《中国时报》短4·5厘米,而包括《联合晚报》、《民生报》也都和《联合报》一样“矮人一截”,只有53·5厘米的身高,《经济日报》则略长,有55厘米,但是还是比《中国时报》报系的各报纸,以及《自由时报》的“标准身高”58厘米短上一截。《联合报》董事长王必成的女儿、同时也是《星报》副社长的王安嘉就曾在媒体上表示,这些几厘米的零头每年能为报系省下上千万元,可见很多外人没注意到的小地方,却是报社降低成本的门道。
风光不再 裁员不断
据新闻业界的推算,两大报系在解除报禁前最赚钱的时代,曾有过一年净赚七八十亿的风光局面。但是近年来则是纷纷传出十位数的亏损,例如《联合报》从民国8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单月亏损,而前年及去年的平均单月亏损为1亿元。一位资深员工就表示,去年报系的广告衰退约二到三成,比当年的退报运动伤害还大。
外界对各报的数字传闻不一,但是大致而言,外传《联合报》报系因有五份报,近年来每年约是20亿以上的赤字,而《中国时报》报系则是10余亿元的亏损。
至于不似两大报各有三五份报纸的《自由时报》,在这两三年都能发出高达三四个月的年终奖金,外加端午、中秋节奖金,还是让外界对《自由时报》的盈亏充满想像空间,也让同业见识到老板林荣三口袋的深度。
自从民国88年底,两大报开始组织重整、优退优离后,据《联合报》报系内部的估计,大概少了上千名员工,花了20几亿成本。而人事包袱不比《联合报》报系轻的《中国时报》报系,包括中网科技裁员、报系优退优离算下来,约少了四五百人。正当两大报裁员砍人不手软时,外界对于《自由时报》迟迟没有类似的动作而感到讶异,不过就在今年4月初,《自由时报》悄悄裁员11人,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10年以上的资深员工,但同时又招考编采人员。据了解,《自由时报》还有意无意地向员工透露六七月时,不排除还有下一波动作的可能。
报业经营景况今非昔比,已非这几年才发生,早在报禁解除时,国内报业就曾经经历一场大洗牌,今年正是报禁解除后的第15年,报社囿于竞争者众及景气低迷等结构性、大环境因素,而使出各种五花八门的招数想尽办法多赚钱、少花钱,只是在第一代老报人先后退出舞台后,总觉得后继者少了几分文人情怀。
报社经营或许应该企业管理化,但是报纸绝不仅是一部赚钱机器而已,报老板拨弄算盘时也千万别忘了办报的初衷,否则难保人力精简做过了头,广告新闻化操作过了火,反而引来市场的淘汰也说不定。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