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誓率港大追哈佛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6-1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誓率港大追哈佛 【香港《亚洲周刊》5月26日一期报道】题:大学之道开风气之先(作者 胡兴荣)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驰名国际的徐立之是“香港制造”。他虽生'...

誓率港大追哈佛



【香港《亚洲周刊》5月26日一期报道】题:大学之道开风气之先(作者 胡兴荣)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驰名国际的徐立之是“香港制造”。他虽生于上海,但3岁赴港,在中文大学时,也曾支持中文合法化运动,可说是母语教育的“先行者”。取得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硕士学位后,他负笈美国匹兹堡大学完成博士学位,然后到加拿大发展,如今重返故园,是香港“海归派”,但却有深厚的草根性。
徐的童年在狮子山下度过,因此对香港一草一木难以忘怀。他的学术专业走到世界的尖端,扬威学界,也与台海两岸学界互动密切,在吴大猷时期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并且与中国大陆的许多大学有合作。
徐立之在基因工程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他在12年前找到胞囊纤维症基因,震惊医学界,近年又解开人类第七条染色体之谜,令他获诺贝尔奖提名。他的成就令两岸三地极为赞赏,不但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赴加拿大访问时,也曾咨询他对香港发展基因工程的意见,更任命他为香港大学“人类基因研究中心”主任。
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徐立之长期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病童医院从事研究,5月13日正式被任命为港大新校长。形象儒雅的他不但要致力提升研究,同时要带领港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以下是徐接受《亚洲周刊》访谈摘要:
问:你认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教学只是知识的传递,如果没有研究带动,顶多只是普通的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要使研究走在时代的前端。但要达到这一步,拥有好的学习风气和研究激励机制非常重要,香港大学在这方面还只是处在雏形阶段,没有成熟的执行办法。
问:如何让港大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答:主要问题在研究不一定有结果,否则就会变成“生产”,因此不应该只是注重“研究结果”,而是采取鼓励的办法,营造研究的气氛。我认为要有多一些人合作,才能进行尖端科学的研究,过去由教授带领研究生来做,现在则是研究生成为研究专题中的一部分。它可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需要各方面不同专家和不同技术的参与,才能得出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和朝向一流的大学迈进。
问:与美国、加拿大比较,港大距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答:大学基本上可分研究型和教学型两种,香港大学距世界一流也许还有一段距离,但有些科目已经是世界一流,我希望可以让这些研究学者减少教课时间,增强研究方面的努力。医科是港大的创校科目,部门、科系和学生最多,基础研究具备一定实力,研究经费也获得最多。
港大和美、加大学相比,在行政运作方面有些仍是旧的办法,但有些是新的;美国的教育改革随着时代的改变,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研究题目,有新的加入就会有旧的被取消,但增加容易取消难,就像俗语所说“易放难收”。在美国和欧洲,研究上已不是那么活跃的科目就转为教学,香港大学目前正在进行尝试。
问:港大是“为中国而立”,产生过很多优秀人才,如孙中山、张爱玲、许地山,你如何增强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答:我觉得任何一所在中国领土的大学都对国家有特别的贡献之处,当然,港大由于历史悠久,人又多,肯定有一些突出的人。以前的大学生抱负大些,现在不是没有,而是分散意志力的东西太多,以至形成当前的社会状况。我对学生说,应该想得远一些,为自己的兴趣去奋发,而不是为了找工作容易而做。
港大改革如箭在弦
【香港《明报》报道】题:港大改革如箭在弦
港大以国际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方向清晰正确,筹募经费对大学发展亦确实至为重要,但摆在港大眼前的挑战远不止于此。有了钱,还要选对发展方向,吸引区内最优秀的学生报读,“财才”兼备,港大方有条件变身一流大学。港大是百年老校,有不少制度已经僵化落伍,无法适应迈向国际一流大学的步伐。
以行政管理制度为例,港大内部院校、学系和各个研究中心,山头林立,各自为政,每个部门都以捍卫自己所得拨款为大原则,对于跨部门的合作并不热衷,完全违背现代机构管理哲学。
在学生录用制度方面,港大录取非香港学生比例最高只有4%。环顾国际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剑桥、牛津,有哪一所收生是只限于所属城市、所属国家的?香港面对的是全球性竞争,便要从全球吸纳人才,培训人才。
这些制度问题存在多时,不会因为港大选出新校长便突然改变,但徐立之上台的时间,刚好碰上政府推行高等教育改革,有冲破旧框框的天赐良机。徐立之学术背景无懈可击,权威容易确立,只要提出实际可行的发展计划,不难取得广泛支持,假如抓住这次改革机会,港大跻身国际一流大学的梦想将可能实现。
徐立之小档案
1950年 出生于上海
1952年 移居香港
1967年 巴富街官立中学毕业
1972年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学士
1974年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硕士
1979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科学博士
1981年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病童医院工作
1989年 病童医院塞勒斯囊纤维讲座教授
1989年 断定导致囊状纤维症的缺陷基因
1989年 获加拿大皇家学会百年奖
1991年 伦敦皇家学会院士
1992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6—2001年 香港研究资助局生物学及医学学科小组主席
2000年 加拿大医学研究会杰出科学家奖
2000—2002年 国际人类基因研究组织主席
2002年4月 香港大学人类基因研究中心主任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