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认为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6月3日报道】题:农民的教育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记者 佩特拉·科隆科)
“妈妈已经长期病在床上,我们家欠了许多债,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我明天需要300元学费,我该怎么跟妈妈讲呢?”这是11岁的王超(音)在他的一篇作文中写的。王超是中国河北省赤城县一所乡村学校的学生。国家为王超以及所有其他的孩子规定了义务教育,但是学费必须由他们的父母来支付。对于许多农民来说,这是一个负担。
王超上的是河北省西北部山区的一所寄宿学校。虽然赤城县距离首都北京仅有200公里,但是这里竟然没有一丝现代化的气息。尽管赤城的山区景色美丽如画,然而当地居民的生活却极为贫困。适于耕种的土地不多,所有的农活全部是用手工进行。在十分简陋的农舍中,电线接头和电视机是体现进步的惟一象征。
王超上的寄宿学校建于1991年,它的前身是解放军的一座弹药厂,由3幢两层楼房外加一个光秃秃的庭院组成。院里有一座锈迹斑斑的滑梯和一副双杠。在这里上学的学生都来自周围的30个村,他们每周住校5天。学校的住宿条件也都相当简陋,一间卧室中摆放着两张大木板床,40到50名学生就挤在这里。惟一的家具就是摆放着牙缸的架子。学生们的个人物品都放在床下的箱子里。
学校没有盥洗池,因为这里没有自来水。每天一辆运水的卡车给340名学生和22名教师运来两吨水,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每个学生的学费是一年110元,伙食费大约600元,教科书和作业本也要学生自己出钱。赤城县是一个山区县,人均年收入仅有800元,为了保证孩子上学,一个孩子上学的全部开销几乎占他们父母收入的一半。
受儒家传统的影响,中国各阶层的父母亲在子女受教育方面都毫不吝啬,都希望他们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对于农民来说,子女上学的费用仍是他们最大的一项开支,多数农民基本上承担不起。农村家庭一般孩子都多,负担不起学费的农家子弟不是辍学就是负债。为了能让孩子继续求学,父母亲们大多外出打工。
中国农村的教育体制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当城市和沿海省份居民的生活基本上已进入小康之际,贫困的内陆省份农村的人均收入在最近几年不仅停滞,甚至还有所下降。
赤城县教育部门的负责人郝雁斌(音)介绍说,赤城县已被政府正式列为贫困县,这里的乡村学校资金匮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设备稀少、简陋且又陈旧,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具和教学方式。北京中央政府现在把教学的责任从乡镇转移到县一级。它规定县一级行政部门保证实施义务教育,向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帮助以及准时为教师发工资。然而对于赤城县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在连续遭受三年干旱之后,该县的财政收入已几乎为零。
王超就读的这所寄宿学校在当地还算比较好的。在那些交通条件极差的山村,竟存在着不同年级在一间教室里同时上课的现象,而任课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教师。
农民教育是中国未来一项最重要的投资,关系到中国的社会稳定。为了谋生,农民必须进城务工,现在中国有1·5亿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今后几年这一数字还要大幅上升。中国城市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非熟练劳动力大量过剩,因此职业技能的培训越来越受欢迎。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