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开启人文教育先河
【香港《亚洲周刊》3月10日一期文章】题:小就是美的人文校园———专访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记者 戴平)
原文提要 经济学家陈坤耀以不同的经济眼光,追寻小而美的大学理想,重视师生互动的人文氛围,培养具创意、能独立思考的精英。他争取更多拨款,要“公司化”自负盈亏。
担忧教育经费缺乏
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一见记者,便大叹苦经: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最新年度向岭大拨款仅2亿港元,居香港8所大学的末座,不公平。
当初,陈坤耀就任这所只有大约2000名学生的小型文科类大学校长时,立誓要将它变成一所美国式人文学院,如今仍未能在经济上获教资会足够的支持。
“美国的人文教育大学8个学生便有1个老师。我要的不多,只想将师生比例从目前的1:16调整到1:11左右,如果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增加二三十个老师,按25个老师计算,每年拨款数额需要增加三四千万。”
岭南大学文科学系师资强,经常邀请国际著名作家学者演讲,文化活动有声有色,例如召开过张爱玲作品国际研讨会、邀请白先勇来演讲等;学生中文程度也较好。然而,因为规模最小,所得拨款只能在香港8间大学中名列最末。对这种拨款方式,经济学家出身的陈坤耀根据经济学理论说:“有很多东西不可以用除法运算,小学校平均成本高一些,行政方面的花费可能和大的学校差不多。这是规模效益的问题。”
经济学既有数据运算又有深层思考,对于陈坤耀来说,后者尤其重要。人文教育培养的正是懂得如何思考的“全人”。“全人”学得快、适应能力强、创造力高,知道怎样去配合这个社会并对它发生影响。这也正是陈坤耀热衷人文教育的原因。
推动独特治校理念
陈坤耀专攻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他承认,一个经济学家对事物的预测往往是不准确的,不是逻辑分析过程出错,而是随时有不可预测的情况发生。
人生也一样不可预测。陈坤耀从政府关键部门转任岭南校长是临近1997年的事。总是有人认为,陈坤耀应该做宏观一点的事情。毕竟,岭大位于较偏远的屯门,而像他这样理论实践能力兼具的经济学家是应该与政治社会脉动贴近的。记者问:“是否离专业远了?”“一点点。”陈坤耀说,“不过,也不能完全这样说。对教育问题我还是用经济方法去分析的,也有教育经济学嘛!”
立志将这间大学办成香港唯一的美国式人文大学,陈坤耀也自有一种满足。如果说当初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理想,那么在他看来,在如今新经济时代,人文教育就是切实有用的。因为,第一,科技知识已不像从前那么难以掌握;第二,科技变化迅速,当学生毕业时,这方面知识往往已经过时了,所以重要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人的因素,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创意及灵活应变思考的能力。
陈坤耀自嘲为少数派非主流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见解上,他较接近凯恩斯一派,赞同政府在市场自由分配中扮演有效角色,这一点,和香港绝大多数自由派经济学者不同。
办校建议惊世骇俗
“人文教育下的学生不一定最好、最聪明能干,他们有他们的特点,”陈坤耀说。面对无可解决的经济问题时,他想出:将岭大公司化!这在香港高等学校官办体制中,可谓惊世骇俗之语。“拨款额不利我们,情况没有比现在更坏的了。”陈坤耀说,“如果政府分配制度不改,那么就给我一个基金,我用自己的方法去做,不要管我太多,给我多一点自由度,以后盈利如何,就是我自己的问题了。”
能确保成功吗?陈坤耀说:“从经济学家角度来讲,没有一样事情有100%的保证。问题在于是不是值得冒险,这是风险管理。”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这个设想可行性不高,“人们对我们没信心”。
陈坤耀曾在香港大学任教多年,学生有出息的不少,现任港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便是其中一名。与别人的风头相比,这位校长显然有另一番境遇。记者提及此点,他沉默一下,说:“学生有成就,很高兴啊,现在港府大部分高官是我的学生,有什么问题呢!”
陈坤耀仍然要在这所远离城市核心的大学,以不同的方式创建培养香港精英核心的摇篮。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