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移民:可资利用的人才网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4-27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移民:可资利用的人才网 【新加坡《海峡时报》4月25日文章】题:移民群体网可以弥补人才流失 (记者 安迪·何) 硅谷新公司有30%是出生海外、技能高超的印'...

移民:可资利用的人才网


【新加坡《海峡时报》4月25日文章】题:移民群体网可以弥补人才流失 (记者 安迪·何)
硅谷新公司有30%是出生海外、技能高超的印度人或中国人创办的,销售额达190亿美元,就业岗位7万个。今天,美国120万科研和工程人员中有12%的人出生在海外,其中70%来自发展中国家。
印度每年有10万名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获得前往美国工作的6年特别临时签证。这意味着印度每年要损失20亿美元。
报效祖国方式多样
但专家说这个老问题出现了新动向:如今,很多移民在美国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即使决定不回国,很多人也经常往返于美国和亚洲之间。
这种“人才流动”意味着亚洲经济并未完全流失技能、经验和专长。比如,随着台湾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速发展,很多移民回到台湾创办了新企业。
很多移民开始穿梭于硅谷和台湾之间,形成联接两个地区的知识工人新群体。台北新竹科学园区的公司有一半是这些人协助创办的。
部分东盟国家也已主动向自己的移民群体发出邀请。比如泰国,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大约8%居住在美国,因此它已制定“扭转人才流失计划”。计划试图“寻找和吸引海外经验丰富的泰国高级专业人才,加入承担具体任务的计划和核心队伍”。这样,泰国移民群体就能在不必永久回国的情况下为建设祖国做出贡献。
移民已是全球现象
不过,这绝非只是亚洲才有的现象。澳大利亚的技术工人愿意前往英国经历一段海外生活。尽管如此,移民英国的澳大利亚人70%最终仍回到自己的国家过安逸的日子。欧洲每年也有5万至6万人移民到美国,特别是英国和爱尔兰。其中,大约只有1·7万欧洲学生在美国读完博士学位后永久留在美国。留在美国的移民比例因国别不同而不同:75%的德国人回国,但只有30%的英国人回国。由于美国就业机会多、薪水高、研究经费雄厚,受其吸引,加拿大每年有1万名具有大学学位的人南下美国。
这种地方存在的机会对于训练有素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抗拒的,不论其国籍如何。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职业文化,成功孕育着更大的成功。
对他们而言,与某个地方的吸引力相比,国界远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吸引力包括专业领域的重要质量及其蕴含的职业成功。他们在新地方越成功,回国的可能性就越小。
移民群体网是资源
既然美国存在的机会对这些人来说如此具有吸引力,那么挖掘利用移民群体网也许就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不仅是获得他们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包括他们如今在海外编织的职业和社会网。
比如,在硅谷获得成功的印度企业家现在要么回国成为风险资本家,向母校慷慨解囊,要么已经退休,大部分时间呆在印度。
新加坡也应该立即投入更多的资源,建立新加坡移民群体网,就像现在已正式存在的与30个国家有联系的41个知识移民群体网。新加坡最近迈出了第一步,向生活在海外的10万人发出了邀请。
中国政府没有坐等
如果说印度的跨国活动主要是由个人和私营部门进行的,那么中国政府则处于类似活动的先锋地位。为了建立移民群体联系,自北京至城镇的代表团频频访问美国。
中国大陆的回国人数尚未达到印度或台湾的水平,但是中国大陆人自1990年以后才开始向美国移民。
因此,中国没有坐等这类人员回国,它显然认识到自己现在就可以利用移居国外的专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国内发展,因为大部分出生于本土的人确实想与祖国保持联系,并以某种方式为它做点贡献,即使回国的选择不切实际。由于有了因特网和航空旅行,这些联系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类联系或许太零散或有限了。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