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一国两制”是香港成功保障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4-23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一国两制”是香港成功保障 【台湾《天下杂志》4月号报道】题:以双赢提振香港 原编者按 3月23日中午,香港中环下亚厘毕道政府合署前挤满了记者,他们在'...

“一国两制”是香港成功保障


【台湾《天下杂志》4月号报道】题:以双赢提振香港
原编者按 3月23日中午,香港中环下亚厘毕道政府合署前挤满了记者,他们在等待香港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当天,早报爆出他与中国大陆奥运跳水皇后伏明霞的恋情。在下楼接受香港记者追问并承认这段忘年恋之前,50岁的梁锦松仍在铺着浅色厚地毯、极富现代感的办公室中,从容而专注地接受《天下杂志》专访。
找到和大陆的定位
问:在中国大陆这条吸引大量资源的巨龙旁边,香港经济发展有哪些特别做法?
答:你的比喻不大准确吧!中国大陆的确是个很大的经济体,但我对经济发展不是只用“你赢我输”的角度去看待,很多时候都会是“双赢”或“双输”的。从这个角度去看,这条巨龙就不必“惧怕”,而是可以共同努力,一起繁荣的。当然眼前它跑得很快,而且在转型成愈来愈开放、愈来愈市场化的经济上,的确有很大的优势。
大陆市场很大,13亿人口,而且很多人的购买力愈来愈强。比方说现在已经曝光的我的女友(伏明霞),我跟她在北京去市场或者消费场所,他们的购买力都“很厉害”。所以中国大陆对周边的经济体很有影响,把很多低技术、低工资的行业都吸引过去了。除了制造业之外,服务业也在增强。
这个转型对台湾、香港、东南亚,甚至日本等国家都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人说,日本未来有一半的工业,都会搬到大陆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个这么强大的市场就在我们(台湾和香港)旁边,就看我们是否找到自己跟大陆(优势互补)的定位。
我上两个星期的预算提案,就把我对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定位放在里面。香港的成本当然高,但仍有一系列的优势。竞争优势通常只有两个方向,一是低成本,另一个就靠特色竞争。特色竞争就需靠创意、速度和品质三方面的努力,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来支付香港相对来说更高的成本。
另外,站在香港以往的优势上再进一步加强发展的,第一就是金融;第二就是物流,对南中国来说,香港港口、机场还是运量最大、速度最快的服务单位。第三就是旅游,香港还是进出南中国最好的转口站,而且香港本身也是个很好的旅游点。去年我们旅游的总人数达1360多万,也在快速成长中。第四是支援生产的专业服务,除了研发,还有设计、市场推广、会计等,香港也有传统的优势。
所以我们提出的定位是:香港是亚洲世界级的城市,扮演亚洲区内的金融、物流、旅游以及专业服务的中心。
如果我们的腹地(内地)能够高速成长,我们就能在这四个方面服务整个区,香港的经济才有发展的潜力。
赢就赢在“一国两制”
问:跟这个区内的其他经济体新加坡、台湾、上海等比起来,香港的比较优势又是什么?
答:虽然现在大陆愈来愈开放,但是跟香港还是有个边界。香港的人和钱到大陆是很自由的,大陆的资金和人到香港却有限制。但是这种“一国两制”却是未来香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大陆和香港在经济,特别是在五个流(人流、货流、金流、资讯与服务)上面都可以加强流通,香港就真的可能成为区内的金融、物流等中心。
但为什么一定需要“两制”呢?“两制”正是我们比大陆更有吸引力的地方。例如,我们还是用英国的法律,这还是全球投资者比较信任的法律制度。而且因为“一国两制”,香港不需付税给大陆,所以我会保持香港是个低税率,以及简单税制的地区。所以“一国两制”是香港成功的保障。
问:你的意思是说,“一国两制”就是香港跟区内其他经济体竞争的比较优势?
答:就是,因为大陆的城市没有两制,虽然它的体制也在改,想追上国际水平,但改法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的。而且在大陆,货币是不可自由兑换的。
大陆现在的外汇存底是2000多亿美元,民间持有的外汇存在银行里有1000多亿美元,他们要做外汇你想会在哪里做?当然在香港。中国南方的货要出口也要经过香港,虽然内地其他港口也在赶建,但是加入WTO之后,贸易成长一定会很快,珠江三角洲的物流中心至少短期内仍会是香港。所以我们跟新加坡、上海或台湾比较,赢的就在“一国两制”。
香港经济前景会更好
问:的确听来前景乐观,但是当前各种统计数字显示,香港经济在衰退,而且市井小民对香港的经济前景也都不看好。你认为可以做什么来加速这次转型?
答:香港今天的问题是之前房地产泡沫经济留下来的后果。
现在因为与中国大陆“融合”,东西变得比过去便宜。念经济的都知道,两个经济融合时,一定出现要素价格平均比,价格一定是拉近的。
香港房地产价格比起最高的时候,跌了60%,民众怎么会甘心呢?工资也需要调整,就必须透过失业来表现。如果你手头资产贬值、失业率变高,你当然不高兴。这不能怪董建华,只能怪以前的港英政府吹了一个好大的泡沫,现在我们在承受当时的恶果。
当然我知道眼前的问题好多、好大,民众不开心,但是前景还是好的。我不相信政府是万能的,但可以从政策上去推动经济的发展,容许私人市场去吸收更多的就业。另外,香港政府还是有点钱嘛,所以我选择不加税,而是压缩政府规模,不用加税去解决赤字问题。另一方面就是缩小政府体制,因为我相信私人市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政策上帮助各行各业发展。
因为跟大陆内地经济加速融合,要素价格平均化的效果就会更快,所以短期内痛苦还是有的。但是在转型之后,我觉得香港经济结构会比以前更健康、前景更好。
问:转型需要多少年?
答:很难说,就看融合是否可以更快。所以我一上台,就很注意一件事,就是如何打通香港和内地的流通,去年十月我就到北京去要求放松大陆游客来香港。香港跟中国大陆的旅客有很大的逆差,去年香港人到内地5000万人次,内地人到香港360万。因为1997年前香港怕大陆人来香港太多,所以大陆有配额限制。去年我要求放宽限制,我以为只能放宽一倍,结果却争取到没有配额上限了。
另外以前因为控制,只准四家旅行社处理香港旅游,以后所有大陆能对外办旅游的旅行社(约六十七八家)都可以办香港旅游。立刻,“香港游”的价钱由1700元,跌到900元。所以我现在正在争取大陆人来旅游,包括争取加强边境通关的建设,让进出香港变得更容易。
问:你刚才说“一国两制”是香港的竞争优势,而且要加速“融合”,但是许多国际媒体却认为“一国两制”融合后,香港变了很多,包括原先法治的基础都遭到破坏。“一国两制”实行五年了,你真的认为这个安排可以运作下去吗?
答:这恐怕只是台湾的感觉吧?我从国际银行业出身,再进入政府,就算是以前怀疑过香港是否可以在政治上保持独立或者至少一定程度自治的人,现在都不怀疑了。现在他们都说1997以前我们担心的问题,跟今天的现实刚好是相反的。当时所有人都怕政治上大陆干预香港,经济上香港觉得自己完全没有问题。
1997之后,刚好相反,政治上大陆完全没有干预,以前港府处理事情还要经常问伦敦,现在除了外交、国防以外,什么也不用问。有人会问你一年到北京多少次,应该经常需要去吧?我说不需要去,但经常去不是为了要去报告,而是因为我自愿去争取资源。
唯一需要报告的是董建华,可能一年去北京一两次述职吧。在这个方面,我的朋友也都很惊讶,所以在政治方面我花的时间最少,反而每天在思考怎样运用“一国两制”争取经济上的成长。
法治上我们还是用英国法律,香港的新闻自由你也看到了,媒体现在骂政府的比以前更多了。1997以后,民众的示威抗议也比之前更多,所以不论在言论、集会自由上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