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宁静,毋宁说肃杀——本报记者再回加沙感受战火
经过短暂的撤离,记者再次回到加沙。短短十几天,加沙城整个发生了变化,在街上见到最多的,是为准备同以军作战而用黄土和沙包堆砌的临时街垒;在加沙的巴勒斯坦朋友们的口中,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犹太人会不会打过来?
加沙人:有担心有兴奋
平时经常打交道的几个警察朋友见到记者,高兴得一个劲儿地拥抱,亲吻。被他们的胡子扎得够戗之后,才发现这些人手中的“家伙”全换成了一水儿崭新的AK—47自动枪,有的还是枪族中的班用轻机枪。再看身上,弹匣、手雷、匕首一应俱全。
相比而言,以色列大兵的态度可就差多了。当初,记者撤离加沙的时候,他们还会不冷不热地说:“You’re safe now.”(你现在安全了)而记者重新回来的时候,他们连同证件一同甩过来时只有一个词:“Go!”
上了一点年纪的加沙人都对局势很担心,忧心忡忡、反反复复地问:“你看,沙龙什么时候会打过来?”无论记者的回答是否满意,他们总不忘用一个手指指着脑袋,补充一句:“沙龙是个疯子。”
年轻人则为将要发生的激战感到某种兴奋,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在海边的沙滩上进行足球比赛。一些年轻人坐在皮卡车厢上,在加沙3条破烂的主要街道穿行,挥舞着巴勒斯坦各种组织的旗帜,十几个小时不知疲倦地高喊“革命口号”。
总体上说,加沙大街上的店铺,关张的比开门的多;年轻学生里面,无拘无束到处游荡的比规规矩矩上学的多。外国人都成了“活宝”,满街跑的印着“UN”字样的车里面,坐的全是和联合国“沾亲带故”的当地人。
整个小城的气氛,有时候与其说是宁静,毋宁说是肃杀。带枪的警察很多,但白天都懒洋洋地喝茶抽烟晒太阳。听说一到晚上,他们是最紧张的,躲在各自的隐蔽所里,等待着即将来临的战争。
滨海路:坦途竟变蜀道
加沙被以色列军队“切割”成3段,是十几天前记者撤离前后发生的事。加沙的人因此没活干,记者的饮用水也没人管,更看不到当天的报纸。但这比起隔着以色列的其它巴勒斯坦“飞地”,要好得多。在约旦河西岸的巴控区里,以色列国防军连同紧急征召的5万多预备役军人,开着坦克、驾着飞机横冲直撞。究竟有多少人被打死,恐怕连沙龙自己都不知道。
那里一度被宣布为“军事禁区”,外国记者和国际组织根本进不去。等到后来,终于可以进去看看了,就只见到满城的瓦砾废墟,以及散落其间、已经发臭的尸体。这些情况,如果在加沙重演,莫说是当地人,就连记者,一想起也浑身发毛。
刚回到加沙,学着前任记者马晓霖的样子,记者开着吉普车,沿着据说是中国人援建的滨海路向南,想看看加沙人的艰辛生活有何变化。
前行不到3公里,一座“沙山”横亘路中,重型卡车陷在沙中难以自拔,“老爷破车”只能手推肩扛才勉强通过;男女老幼,能走路的全部下车,急急然,蚁行过“山”。
登上附近高地,举起相机开始拍照,却发现下面守路的巴警颜色大变,手忙脚乱地招呼记者下来。急忙抽身下来一问才知,记者身后的建筑已被以军占领,狙击手暗藏其中,若见巴方高处有目标“可疑”,无论何人,一律开枪毙之。
见巴警态度友好,记者便仔细询问以军及道路情况,巴警介绍,滨海路每天只开放六七小时,路上多有以军设立的路障。所谓“路障”,就是“沙山”,“山”下还有土沟,全是以军推土机所为,以方便以军坦克布防在“山”沟下。以军一来,巴警全撤,隐藏到路边田野之后的海滩旁。从隐蔽的观察所,记者随巴警向自己方才站立处后方的建筑张望,果然隐约有人形枪影晃动,偌大一幢宅子,如今已鹊巢鸠占,俨然碉堡一座。
继续向南,又见“沙山”座座,路边建筑,无论民宅、咖啡馆还是游乐场,均是弹痕累累。遥想以军铁骑穿插此地,定然威风八面,可怜巴方平民,坦途竟变蜀道。
巴哨所:传来隆隆炮响
经过窄小暗淡的加沙河谷,记者车行至加沙中部黛尔拜莱赫难民营,至此原本一路通往南部拉法口岸的滨海路彻底中断。记者知道前方有以色列的定居点,而且常有巴武装人员潜入事件发生,以方为安全起见,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记者下车,在隐蔽处找到若干巴方临时哨所,驻守哨所的巴方海警士兵告诉记者,由此进难民营,另有道路可以通往南部,不过天色已晚,此去南部,当天无法回程。而且南部危险,几乎夜夜都有枪战。于是打消南下的念头。
询问定居点的情况,海警士兵向记者介绍说,所谓定居点,实际是以军兵营,其中坦克、直升机一应俱全,而且此地为加沙地带腰部,距离以色列仅数公里之遥,以军大队人马随时可以前去增援。记者问,你们去过定居点?怎么了解得如此清楚。没想到,几个警察一起点头,去过。记者问,怎么去的?去干嘛?一个戴着棒球帽的小伙,端枪作扫射状,口中发出“突突”的声音———原来每天袭击定居点的巴武装人员中,包括巴方海警部队的正规士兵。记者接着问这个小伙,你为什么要进去杀人?他回答,犹太人占我们的土地。记者追问,你总共杀了多少定居者,小伙子毫不含糊,把枪往背上一甩,伸出两只手一比,六个!
掉头进入难民营,见街道拥挤脏乱依旧,于是转到4号公路返回。上路不久,即见路的左右两边各有以军装甲车一辆,头戴钢盔的士兵在车身印着以色列“大卫盾”旗号的装甲车内,上下钻行,记者犹豫是否拍照“留念”。但随即转念,此行只是故地重游,天色将晚,不可造次。于是不再久留,开足马力,向北在埃雷兹检查站转了一遭之后,径直返回分社。
是夜,加沙海风大作,北部隐约传来隆隆炮响,收音机里播放的消息说,又一名巴武装人员在袭击以色列定居点时,被坦克打死。忽然记起,日间见到戴棒球帽的巴海警小伙子,他的名字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和平”!
推着“老爷车”翻越以军路障
巴勒斯坦警值勤
卖水果的老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