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从拉姆安拉到耶路撒冷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4-15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从拉姆安拉到耶路撒冷 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马雷克·阿尔泰对巴以和谈了如指掌,多次采访过拉宾、佩雷斯、阿拉法特……阿拉法特的妻子就是他介绍认'...

从拉姆安拉到耶路撒冷


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马雷克·阿尔泰对巴以和谈了如指掌,多次采访过拉宾、佩雷斯、阿拉法特……阿拉法特的妻子就是他介绍认识的。在巴以冲突白热化之际,阿尔泰再度来到中东,见到了巴领导人阿拉法特,会晤了以领导人沙龙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4月8日文章】题:阿拉法特:“我们准备成为烈士”(作者 马雷克·阿尔泰)
当人们互相残杀的时候,作家能做什么呢?只能说话。我正是带着这个想法踏上了中东大地……
我先去拉姆安拉,见阿拉法特。道路空旷无人。一年前,一辆辆货车在这里奔驰,运输蔬菜水果和汽车配件。每天都前往以色列工作的数百名巴勒斯坦人到哪里去了呢?无数的旅游车队呢?从耶路撒冷到拉姆安拉的道路变成了“无人区”,只有灼人的阳光和以色列的哨岗,一辆辆坦克卧在拉姆安拉的入口处。
阿拉法特在临时设置的办公室接待了我。他身边有部长和顾问。我们回忆起拉宾、萨达特……阿拉法特活跃起来。
“有理想的时候,就准备为它而献身……我们也准备成为烈士。”
“萨达特和拉宾不是烈士,他们跟那些在有妇女和儿童的人群中引爆身上炸弹的年轻人毫无共同之处。萨达特和拉宾是遭受狂热分子杀害的勇敢政治家。”
谁也没有接着我的话说下去,我转向阿拉法特的顾问:
“坦率地说,您是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像您说的那样当烈士,还是想成为与以色列为邻的独立巴勒斯坦国的领导人?”
依旧是沉默,无人回答。
我1969年在约旦认识了阿拉法特。他当时的理想是摧毁以色列国家。他的理想改变了吗?
“当然,我们承认以色列,但我们要求公正。我们希望,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孩子过上和平生活,让阳光普照……”
“请原谅,总统先生,您像是在作诗。可您是个政治领导人,请谈谈政治!”
阿拉法特笑了,转到另一个话题:“以军每天都在杀人……”
我对他说起恐怖行动,说起数百名以色列人的死亡,这使人民团结在沙龙的领导下。阿拉法特答道,他控制不住恐怖行动。
“总统先生,沙龙对我说的恰好相反。他说,您控制不住所有恐怖行动,但能控制住大部分。他有证据表明,您同最近两起爆炸事件有牵连。”
“沙龙恨我。我们两人早就有个人冤仇。他不能原谅自己在包围贝鲁特时的失败,把我关在拉姆安拉,想报复!”
“如果您认为沙龙恨您,那您将同谁谈判?”
“我准备会晤沙龙,耶稣同魔鬼一起登山,就是为了拯救人类。”
在一阵机枪扫射声中,我告别了阿拉法特。
沙龙:只字未提以色列人想与阿拉法特和谈
我返回以色列。途中得知,沙龙等着见我。
我同他是在70年代认识的,当时,他作为将军想帮助在伊尔比德遭到贝都因人残杀的巴勒斯坦人。
沙龙在政府大楼接见了我,这是以色列建国时建起的标准楼房。十分巧合的是,不管是阿拉法特,还是沙龙,两人的办公室都不到20平方米。
“阿拉法特认为,您从包围贝鲁特时起就恨他……”
“阿拉法特的话上帝知道。只要他杀害我们的孩子,他就是我的敌人。”
“您是否认为,此次事件已经是战争呢?”
“不。我经历过以色列的所有战争。不是从将军,而是从普通士兵开始的。我看到过滋长暴力的恐惧,不管是在最复杂的局势下,还是在最不简单的地方。我看到过太多的死亡,知道生命的代价。”
沙龙不断变换姿势,一会儿坐在普通的白色桌子旁,一会儿站起来,打着各种手势。他讲到被杀死的数百人和最近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选民支持他的政策),但没有谈到60%的以色列人希望同阿拉法特和谈。
佩雷斯可以让沙龙想到这一点。佩雷斯从来没有中断过同巴勒斯坦人接触。他努力发挥聪明才智,讲话语调缓慢、有力,每句话似乎都经过周密思考。佩雷斯主张,从占领区撤出军队,但要在谈判以后。“为了确立和平,需要双方的努力,就像鼓掌需要两只手一样……”
上午8点,美国总统特使津尼将军正同自己的顾问开会。我刚打算去听他们的会,爆炸震动了我住的楼房。我迅速朝外跑去,安全机关人员挡住出口:原来是虚惊一场,以色列士兵引爆了一个可疑的包裹……
津尼就像战争影片中的英雄——个头不高,肌肉发达。这位海军陆战队将军十分了解这个地区。他让我相信,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依然乐观。“在开始政治谈判前,以色列人希望确信,另一方能够停止恐怖行动。而巴勒斯坦人想有个保障,他们的政治要求将得到考虑。”津尼负责“军事”方面问题,努力实现停火。但地区安全问题与政治问题是分不开的。他笑着说,“我们所有人都知道,隧道尽头是曙光。剩下的只是挖隧道了……”
我这个人已为实现中东和平奋斗了30年,始终艰难地抱着希望:太多的协议与和平倡议遭到破坏,太多的人命丧黄泉……
大自然冷漠对待人的激情——耶路撒冷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中。异国人、受到威胁的人觉得,心中的阴影与太阳的光芒反差太大。我不禁自问:这里还需要被称为“和事老”的人吗?
耶路撒冷“哭墙”:1998年,当时还是得克萨斯州州长的小布什访问以色列期间,到犹太教圣地哭墙祈祷。(美国《新闻周刊》)

拉姆安拉街头:以色列军坦克威慑下的巴靳斯坦大。(美国《新闻周刊》)

耶路撒冷“哭墙”:1988年,当时还是得克萨斯州州长的小布什访问以色列期间,到犹太教圣地哭墙祈祷。(美国《新闻周刊》)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