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拉丹写诗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4-15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拉丹写诗 【美国《纽约时报》4月7日文章】题:以笔为剑——本·拉丹在战火中作诗 这首诗通过父子之间凄切的对话讲了一个关于背叛、流亡和围困的故事。 '...

拉丹写诗


【美国《纽约时报》4月7日文章】题:以笔为剑——本·拉丹在战火中作诗
这首诗通过父子之间凄切的对话讲了一个关于背叛、流亡和围困的故事。
孩子问:“父亲,为什么他们发来雨点般的导弹,既不可怜婴孩,又不同情老人?”
父亲悲叹道:“儿子,那是一个罪恶的世界,孩童像牲畜一样被杀戮。”
去年秋天在喀布尔一所弃置的房子里,人们发现了这首诗——《一个离开圣地的孩子的痛苦》。“基地”组织的战士们曾经住过这所房子。这篇长达三页的诗作清楚地注明作者为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阿什马维和乌萨马·本·拉丹。
研究过这篇诗作的三名阿拉伯文学专家说,估计这首诗的一半是本·拉丹写的,时间可能是在美国10月开始轰炸阿富汗以后。
诗中提到了本·拉丹从沙特阿拉伯流亡到苏丹然后到阿富汗的过程,批评阿拉伯国家不奋起抗击美国对阿富汗的袭击。它说:“它们是美国的帮凶,盲目而且无远见。”
这篇诗作似乎是个实例,表明本·拉丹试图利用作诗来推动他的事业,并为他的伊斯兰斗士、救世主和神的形象增辉。在穆斯林世界,诗是非常受人尊崇的艺术形式。
据美国官员说,2001年2月在阿富汗,本·拉丹在儿子的婚礼上朗诵了一首庆祝几个月前对美国“科尔”号驱逐舰的袭击的诗。从去年11月起,他用一台制作粗糙的录音机,录制颂扬袭击世贸中心大楼的诗作。
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的阿拉伯文学教授伊萨先生说:“诗在阿拉伯世界的作用比在西方文化中的作用更广泛。”他读过本·拉丹的诗后说:“他想说明他是一位领袖,他了解文化,利用传统社会普遍接受的工具。”
伊萨教授和其他专家说,在喀布尔发现的诗作运用的是《古兰经》中的古典阿拉伯语,这就赋予了诗篇以宗教权威。伊萨教授说:“即使有些人不认识古典阿拉伯语,读不懂诗,但他们听得懂,因为他们天天背诵《古兰经》。”
据专家们说,不是诗人的人写诗在伊斯兰世界比在西方更常见。在弃置的房舍里,在训练基地和战壕里也发现了10多篇“基地”组织战士写的诗。这些诗大多用的是阿拉伯文、乌尔都文和普什图文,表明写诗人是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籍志愿者或者是塔利班的追随者。诗的内容多种多样,反映了“基地”组织战士们的思想和动机。
一首署名穆赫塔尔·赛义德的阿拉伯文诗颂扬了“9·11”袭击事件。诗的开头是这样的:“《古兰经》的铁镐把十字架击得粉碎……”纽约大学阿拉伯文学教授菲利普·肯尼迪说诗的意思是劫机者驾机冲向世贸中心大楼。
赛义德写的另一首诗为袭击美国“科尔”号驱逐舰唱赞歌。“除了让他们身首分离,没有什么会给他们带来损害。”他敦促其他年轻人“坚贞不渝地”投入这一事业。
其他的诗更多的是反映作者的情感。一名巴基斯坦籍战士在诗中写道:“亲爱的人儿离开了我,没有了她,我无法生活。”
研究诗作的专家们说,一个人接着别人的诗继续创作并不少见,但是他们看不出本·拉丹同阿什马维合写的诗作中到底哪些是本·拉丹本人写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