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孤灯守海峡 诗情炼国魂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4-09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孤灯守海峡 诗情炼国魂 曾把香港比喻为“情人”的诗人余光中来了,选在杜鹃花盛放的季节相会“情人”,也带来浓得化不开的文学花香。他在香港演说,表示在'...

孤灯守海峡 诗情炼国魂


曾把香港比喻为“情人”的诗人余光中来了,选在杜鹃花盛放的季节相会“情人”,也带来浓得化不开的文学花香。他在香港演说,表示在诗情澎湃中,难以割舍强烈的爱国心和对人类的悲悯,因而呼唤更多灵感。他的桌灯面对台湾海峡,灯影如梦,他说“杜甫晚年对江峡,我对海峡”。请看——
【香港《亚洲周刊》4月1日一期文章】题:孤灯守海峡 诗情炼国魂(记者 廖书兰)
来了!曾把香港比喻为“情人”的诗人余光中来了,选在杜鹃花盛放的季节相会“情人”,也带来浓得化不开的文学花香。为庆祝建校65周年,香港理工大学文化推广委员会举办首届艺术节,3月18日下午,余光中获邀在“文艺畅叙”讲演会,谈“创作与翻译”。
“翻译是有限的创作”
香港理大的蒋震剧院坐满了欲一睹诗人风采的诗歌爱好者和本校师生,聆听余光中谈“创作与翻译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如何从翻译的角度看创作,再从创作的角度看翻译”。
次日午后,余光中更通过讨论会与听众分享写诗过程。曾翻译100多首英文诗和大量欧美文学作品的余光中,翻译心得颇多;翻译反过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余说:“创作也是一种翻译,把经验化为文字;翻译是有限的创作,把原文文学译成另一种文字。”
翻译往往受到译者创作习惯与经验的影响。余光中说,他在大学毕业第二年,花一年时间翻译《梵高传》;20年后,出版商想再版《梵高传》,请余修改,结果花了他一年的时间,总共改动两万多处。这并非表示余光中的英文程度20年间的差异,而是他当年的译笔很“西化”。这显示20年来余光中的中文造诣更广博深远了。
文字何谓“西化”,余光中以《红楼梦》为例,他说:“如果贾宝玉说:‘事实上,林妹妹我很爱你!’那就显得西化了,但说‘林妹妹,其实我很疼你!’这一句,中国文化味道就出来了。”这一比喻轻松愉快,更饱含诗人的浪漫色彩和灵气神韵,引得台下一片会心笑声。
“我的桌灯照耀着对岸的故乡”
余光中以“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而闻名,写出大量动人心魄的诗歌、散文、译著和评论,为近世纪的中华文化长卷敷上了极具个人风格的浓彩重墨,也透射出他炽热的民族情、同胞爱。余光中说,他的家坐落在南台湾高雄一座大厦,房子西向,面对着台湾海峡,每天打开窗子,望见海峡的滔滔浪花,这边拍打着台湾海岸,那边拍打着中国故乡;虽看不见彼岸,但清清楚楚地知道哪里是香港,哪里是神州,哪里是厦门……
“杜甫晚年对江峡,我对海峡”,余光中说,如果房子向东,那就得看美国了,但他不要看美国。他说:“每日面对海峡全景,尤当夕阳西下,海上的黄昏晚霞特别绚丽,到了夜晚拉上窗帘后,桌灯成了海上的一盏灯塔,总是照耀着对岸的故乡。而长江是一条回忆的长廊。多少英雄豪杰、骚人墨客为长江留下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余光中成长于抗日战争年代,为躲避日军魔爪,小时与母亲一起逃难,曾躲进庙堂的神龛内,两天两夜没吃没喝,听到日军铁蹄在神龛外嗒嗒作响,心情犹如紧绷的琴弦,其恐怖、紧张可想而知;颠沛流离的日子,余光中从头至尾与母亲相依为命,躲过无数炮火烽烟。因此,长大后的余光中对母亲的眷恋,就像他对中国大陆的感情一样。
特殊的背景与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余光中这位“民族诗人”,令他在文坛享有崇高地位和美誉。今天,中国大陆的小学教科书还有余光中的诗,台湾台北松江公园的墙上刻着余光中的诗,海峡两岸数不清的地方,都有余光中诗句的芳踪。“余诗”像微风中绽放的花朵,像春天飘扬的柳絮,拂去了众多中国游子满身的苦尘,更撩起他们胸间的中原情怀及思乡之心。
余光中50年前写第一首诗《沙浮投海》时还是少年,在南京大学读一年级。他回忆说:“那窗口对着的却是紫金山。好久好远啊,少年的诗心。只要我一日不放下这支笔,那颗心就依然跳着。”这是他关怀自己的诗心,他更关怀整个中华民族的诗心,“从古典文学的诗经到现在,为什么诗心还会跳?究竟跳得强,还是跳得弱?会不会继续跳下去?”中国诗人自屈原以来,不仅有创作的澎湃激情,也都共同拥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和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别抱怨我们的时代缺少诗心”
余光中表示,文学王国的版图海阔天空,小说、散文、戏剧、纪实、评论囊括其中,但他的最爱仍是文学皇冠上的宝石——诗歌,作品也以诗最多。他说,历史上许多文学史都是以诗为开端,很多文学理论都是以诗的形式来阐述。无论在罗马、希腊或西欧国家,都把诗人看得很重要,诗人即是文学家。
曾有人问余光中:“现在这个时代你还喜欢苏东坡?”余俏皮地回答:“难道只可喜欢村上春树?”他说:“其实现代人的日常用语中,已有苏东坡的诗句而不自知。”有一次,余光中在机场办登机手续,当他把护照拿给柜台检查时,柜台小姐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您就是余光中。”余光中为对方引用的古诗兴奋不已,他说,当今的生活文化里,人们早已不知不觉受古人的诗词、歌赋和小说潜移默化了。
余又打比方说,有人在生活中事事都失败,但精神上是胜利的,人们称他具“阿Q精神”;有个女孩多愁善感,人们会叫她“林黛玉”。“若没有古代文学家、艺术家教导我们用什么样的眼睛观看世界,那世界是多么贫乏啊!”
余光中继续谈诗的作用:“一个民族必需要有丰沛的想像力和表现力,才能不断产生出作家、艺术家、诗人;大诗人往往都出自富有想像力的年代。诗人的本领就是把浑沌不明的世界,天南地北两样不相干的东西,使之发生关系,从而理出新的秩序来。”
他说:“别抱怨我们的时代缺少诗心,其实社会上到处都有诗,广告词也是诗,连台湾公车上也能见到诗,乘客或坐或站,一抬头就看见车厢两边的诗行。”
应当说,余光中还看到“情人”香港的明眸,它正在香港理工大学讲演会的台下,萦绕着诗人,投以诗情的热烈与专注。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