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感受国外信用制度”——德国篇信用卡便利又无情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4-04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感受国外信用制度”——德国篇信用卡便利又无情 如今在德国,人们钱包中的现金少了,而被称为“信用卡”的各种磁卡却多了。一位在德国博氏公司任高级经'...

“感受国外信用制度”——德国篇信用卡便利又无情


如今在德国,人们钱包中的现金少了,而被称为“信用卡”的各种磁卡却多了。一位在德国博氏公司任高级经理的朋友曾给我看过他的钱包,其中的现金折算起来不足200欧元,这点钱如果用来给他的那辆豪华大“宝马”加油也只够三次,但里面插着的各种信用卡却花花绿绿的有七八张之多。
有卡走遍天下
德国目前流通的信用卡主要有“现金卡(EC)”和“贷款卡(VISA)”两大类。前者以用户在银行流动资金账户(Girokonto)内存入的现金为基础,好比一个钱包,只要账户上有钱,持卡人就可以用其消费或提取现金;后者则是一种先花钱后还账式的磁卡货币。根据用户的收入、以往还贷情况等因素对用户有不同的预支额度,通常最少允许预支1000欧元。当然花这种钱需要支付利息,但如果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将钱还上,利息倒也不高。
有了信用卡的确非常方便。目前德国的绝大多数商店及交通、餐饮、住宿、娱乐、保健和服务机构都已通过磁卡公司与银行联网,磁卡消费相当普遍。无论是住旅馆、购物还是享受其他服务,结算时只要把卡一刷,再输入密码或签个名便万事大吉,感受方便的同时也透着股潇洒。
在德国,有了信用卡甚至不需要身份证明就可以租到汽车。有些租车公司干脆就只认卡不认钱。在柏林等一些大城市的火车站还设有自动租车机。只要将信用卡一刷,输入密码,再根据屏幕提示选择车型等租用条件,自动租车机就会吐出车钥匙及必要的汽车证明文件,并告知汽车停放位置,一切手续便办妥了。
“恶意透支”遭重罚
信用卡可给消费者带来极大方便,而在德国要想获得信用卡也不难,只要年满18岁、有收入、有固定居住地者都可以通过银行申请信用卡,当然首先要在银行开一个账户。开户时,消费者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及民政局开具的固定住所证明,有些银行还要求提供收入证明。假如是外国人开户,还要出示带有有效长期居留签证的护照。如果证明文件齐备,开户倒也简单,当着银行办事员的面填张表格,银行再将客户的个人有关数据输入电脑,将所有证明复制留底,客户就可以回家等了。通常是一到两个星期,各类信用
卡及相关密码便会分别寄到家里。
其实,如果用户保持信誉,简单说就是:现金卡不透支,贷款卡及时还钱,那么手中的信用卡就会非常方便与“友好”。但如果违规,那它可是一点情面都不讲。我的几位朋友就有过因为一时疏忽而感受到信用卡“凶险”一面的经历。
1999年初,我的一个朋友接到一家超市的通知,说她年前用信用卡购物花掉了近50马克,但银行却拒绝支付这笔钱,理由是她的现金流动账户中所剩钱数不够。那家超市要求她立即将货款还上,并再多交50%作为罚款。其实我这位朋友年前就已经通过银行对账单得知自己账户中的钱数不多,也曾打算再存入一些钱,但当时正逢圣诞节和新年,那些日子要么她有事情要办,要么银行节日休息,存钱的事就这么拖过了年。
但因此被罚她又心感不服,于是先后找到银行与商家进行理论,解释说,那段时间节假日多,银行经常关门休息,她没有机会存钱。况且,她欠超市的货款并不多,时间也不足半个月,罚款额却如此之高,难以理解。但银行告诉她,那段时间虽然休息日多,但仍有营业的日子。商家的回答更不客气:明知账中所剩不多仍用信用卡消费,这有“恶意透支”之嫌,处以高额罚款理所当然。
一个马克也要还
但比较起来,我另一个同事在使用信用卡时的遭遇则似乎更加“悲惨”。这人平时对钱就是大大咧咧,经常是钱花完了,却想不起用在了什么地方,这种粗心害了他。
他在离任回国时,到银行营业部撤消了自己的账户。当时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贷款卡中还有不到一个马克(不足半个美元)的欠款,也许是哪笔预支款未交的一点利息。
回国后不久,他便收到了当时开户银行转来的通知单,提醒他在规定期限内还上欠款,否则将加收“警告性利息”。他想自己已经回国,而且欠款数额也实在太小,这点小钱对那家世界著名的大银行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于是也就没有理会。没想到那家银行不依不饶继续来信催要欠款,“警告性利息”也变成了“惩罚性利息”。时隔仅半年,他原来所欠的不足1个马克由于利滚利便增加到了近20个马克。不久,银行又寄来了“最后通牒”,告诉他如果不在一个星期内将欠款及全部利息还清,就要将他告上法庭。
这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马上打国际长途请我帮忙了结此事。我急忙赶到银行,此时他的欠款总额已达到近23个马克。处理此事的那位银行雇员十分认真地告诉我,这位先生因屡次对警告置之不理,银行方面正考虑将其列入“信誉极差”等级。如果真如此,以后在全球任何地方,他都将很难再成为该家银行的信用卡客户,其“欠账不还的不良行为”记录甚至还可能会在该银行的合作银行系统中备案。
当我把这个情况转告给那位同事时,他不禁捶胸顿足:“这真是天大的冤枉,谁想到区区不足1个马克竟会让我背上个‘赖账’的恶名!”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