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还是抢钱游戏?
【台湾《中央日报》3月27日社论】题:社会需要的不是即兴式的大学联盟
近日,国内大学似乎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首先,清华、交大、阳明、中央四位大学校长连袂前往参观加州大学系统,回国之后,在尚未经各校校务会议通过下,即匆匆对外宣布成立“台湾联合大学系统”。之后,在输人不输阵的心理下,“台湾大学系统”、“台湾综合大学系统”也相继宣布成立,没有被包含在内的大学也纷纷寻求奥援,希望能纳入已成立的系统或自行成立新的系统,以免被边缘化。而“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提出单独招生的构想,更如火上加油使这股风潮越演越烈,甚至引发黄荣村部长“割地为王”的重批,如果不是事态严重,相信教育部也不致如此恶言相向。
国内大学为何在此时兴起了整合的风潮?首先,近年来因为家庭计划的成功,出生率下降,学生的来源逐渐枯竭,但大学却如雨后春笋般设立,使每个学校均感受到招生的压力。尤其多元入学方案实施后,学生不再依联考成绩高低的落点选择学校,学生自我选择空间加大,各校莫不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各种招生办法,尤其是吸引优良的学生就读。整合后互采学分、共用资源,是在提供高额奖学金、免费赠送电脑等方式之外,另一种吸引学生的手段。
国立大学纷纷成立大学系统被外界批评为“抢钱的游戏”,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教育资源长期不足却是不争之事实。公私立大学每生所分摊的经费,85学年为21·3万余元台币,88学年降至12·4万余元,影响大学教育品质至深且巨。尤其近两年来,教育经费更形拮据,大学之期盼经费有如大旱之望云霓。今年适逢教育部编列25亿鼓励大学整并、全面提升大学品质,大学急需经费,虽然经费不多,但对学校却不无小补,怎肯错失良机?
再者,进入世贸组织也是促成大学成立大学系统的因素。世贸组织一向秉持“开放替代保护、竞争促进进步”的原则,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原本有助于一向受到政府严密保护的国内大学有脱胎换骨的机会,而教育行政主管机关也想借此机会鼓励大学提升竞争力、追求卓越。然而各校却不思从改善教师水准、提升教学品质,建立各校特色着手,一味迷信“大就是好、整并才有竞争力”,加以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未能详细规划在先,又以经费奖助推波助澜在后,大学整合风潮遂沛然莫之能御。
由目前三个大学系统之名单看来,加入者均是国立大学,且为各领域教育资源较为充沛的“龙头”学校,大学系统成立立刻产生“分级”的效应,属于系统内的为“一流”大学,系统外则是“不入流”大学。无怪乎私立大学即刻感到“被边缘化”的压力,纷纷发出不平之鸣。而一向不受到社会重视的技职校院,除了感到无奈之外,似乎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最无辜的莫过于非大学系统内的学生,一入学之后终生都要背负二流学生的罪名。
教育行政主管机关不能再放任各校如此漫无目标的“合纵、连横”。台湾高等教育的资源太过分散,相信不会有人反对重新整合,但问题是如何整合才有效,才能使整体的高等教育提升,而不是任由各校任意的整合,最后促成了少数的几所菁英大学,但却使大多数的大学沉沦。整合应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再依确定的目标将适合的学校整合。
此次的整合除了漫无目标外,更讽刺的是仅着眼于研究型的大学。在一个多元社会里,学术研究人才固然重要,但专业、技术人才也不可偏废。以目前高等教育所挹注的财力、人力,有可能所有的学校都成为研究型的大学吗?即使财力许可,社会需要这么多的学术人才吗?
在整合的过程中更不能忽视私立大学的存在。私校学生也有要求接受高品质教育的权利,各大学系统在整合时,也应依整合之目的,一体看待私校,将适合的私校一并并入。至于技职校院,虽然学校性质不同,但也有整合的必要性,是不是应有另外的整合计划?
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是事实,学校整并、联盟以增加资源使用的效力及提升竞争力也确有其必要性。但社会所需要的不是这种没有确切目标的整并,也不需要这种毫无顾及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菁英式整合,更不需要此种仅考虑到学校却忽视学生、社会需求的即兴式结合。
台湾大学生参加毕业典礼(中央社)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