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赴阿富汗“圣战”的法国人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4-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赴阿富汗“圣战”的法国人 在1989年至2001年间,数百名法国年轻人或多或少秘密地抵达阿富汗。他们曾身着鳄鱼衫,脚蹬耐克鞋,是西方社会的时髦年轻人。如今'...

赴阿富汗“圣战”的法国人


在1989年至2001年间,数百名法国年轻人或多或少秘密地抵达阿富汗。他们曾身着鳄鱼衫,脚蹬耐克鞋,是西方社会的时髦年轻人。如今,他们都没能从那里回来
【法国《快报》2月28日一期报道】题:面对伊斯兰运动压力的穆斯林世界
在1989年至2001年间,数百名法国年轻人或多或少秘密地抵达阿富汗。在喀布尔或贾拉拉巴德的各个营地,他们接受了严格的军事培训,并且成为保卫《古兰经》的战士。
令人吃惊的变化是,他们过去也常常把西方社会的种种消费标记放在显眼的地方,比如说胸前的鳄鱼标记,脚上的耐克标记。他们平常说的阿拉伯语往往仅限于城市中法语化的俗语。直到在法国或英国安居的一些伊玛目为他们确定了一个圣战的目标,并指定了一个他们准备前往的地方。那是一个理想化的、甚至受到狂热崇拜的国家——阿富汗。
秘密参战
他们都没能从那里回来……一名年轻的法国人在阿富汗东部躲避美军轰炸时被冻死。还有两个人在这个地区被捕,大约300名俘虏被关押在关塔那摩。还有一些人至今依然被关押在坎大哈。其中一些人的妻子也住在那里。大多数女子可以重返法国。在巴黎,一个被司法部门怀疑曾计划对美国使馆进行恐怖活动的“阿富汗网络”逐渐地说出了自己的秘密。请看他们令人难以置信的历险。
家住韦尼雪(罗讷省)的尼扎尔向他的弟弟要了几件套头毛衣。他只是说,“我假期要外出”。22岁的尼扎尔已是一个独立的男孩子,可父母亲(祖籍为突尼斯)依然在供养着他,而且对他的外出什么也不问。这位长得帅气的小伙子将自己的高尔夫牌汽车借给了自己的一个兄弟,随后于2001年7月21日离家。2002年2月初,红十字会的一个电话首次证实尼扎尔还活着,他和一些塔利班成员被关押在坎大哈的一个美国军营里。
20岁的穆拉德·邦什拉利也是在2001年夏初离家出走的。“小穆拉德”(这里的人都这么称呼他)现在在关塔那摩基地。他的家与尼扎尔的家仅几步之遥。那所房子的底层是清真寺,每周五伊玛目邦什拉利都在那里讲经,他在那个街区享有一定的威望。
执意“寻根”

尼扎尔和穆拉德恰好出生在80年代初,当时生在法国的马格里布后裔正自发地组织游行,要求完全成为法国人。据情报部门透露,如今大约有十来名年轻人离开了韦尼雪,前往伊斯兰堡或喀布尔寻根。
《沉迷于伊斯兰教的孩子们》一书的作者皮埃尔·马西(笔名)认为,这些原籍为马格里布的法国人很晚才意识到自己的宗教感情,因而也就更虔诚地选择了伊斯兰教。《真主网络》一书的作者安托万·斯费尔则指出:“在法国出生的第三代移民与前两代不同,他们完全是法国人。他们对伊斯兰教并不了解,对自己的原籍国抱有一种神秘感。从少年时代起,他们开始表现出对父亲和祖父的反叛,指责他们掩盖了家庭的伊斯兰背景。”而一些极端组织恰好很善于挑起这种精神方面的争端。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些地道的法国人也改变信仰,尽管人数不多,但也绝不是孤立的。实际上,他们都受到了一些“阿富汗人”的影响,比如说卡迈勒·达乌迪。
不能自拔
28岁的卡迈勒·达乌迪因参与试图袭击美国使馆恐怖事件而被监禁在弗类讷。在此之前,卡迈勒本打算实现父亲的梦想,当一名工程师,但是未能获得数学学士文凭。有一天,他对律师说,“在大学里,我意识到,我患有精神分裂症”。他去麦当劳吃快餐,也去听音乐会,不过,他通过祈祷逐渐成为激进的伊斯兰分子。他在阿蒂斯蒙斯的网上世界找到了一份电脑绘图员的工作,并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女友。她是匈牙利人,电脑分析员,达乌迪先是在匈牙利佩奇的一个清真寺里与她举行了婚礼,后来又于1999年3月在法国塞纳河畔与她结为合法夫妻。然而,随着他在宗教方面越陷越深,他开始谴责妻子的生活方式。直到2000年夏天,他们最终分手,他去了英国的莱斯特。和许多人一样,他的战斗将从英国开始。伦敦和莱斯特是通向喀布尔之路的前站,也是阿富汗的候见厅。
沙特人、阿尔及利亚人、利比亚人、法国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阿富汗成了伊斯兰激进分子云集的地方。如今,这个堡垒已经倒塌。可是,对于那些伊斯兰激进分子来说,全球伊斯兰革命还远没有结束。


图片说明 图①1973年在巴黎出生的埃尔韦—德雅梅尔2001年圣诞前夜死于巴基斯坦边境的巴勒吉纳尔附近。一些村民掩埋了被冻死的埃尔韦—德雅梅尔的尸体。人们在他的风衣口袋里发现了他的法国身份证、一本《古兰经》、一把卢比和一张机票。图②为在法国服兵役时的埃尔韦—德雅梅尔。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