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香港《亚洲周刊》2月24日一期报道】题:创意新力量 凝聚精英———专访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作者 戴平)
原文提要 他爱中国诗词与文史,具有浓烈的人文情怀,在科技中渗透文化底蕴,创办创意媒体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并在城市文化沙龙中凝聚文化精英,启动学术新力量。
结合当今形势,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有一套说法:“在急速变化的社会,一个人需要回到根本点。”在张信刚眼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今天的香港尤其明显。
文化创意
城大原是由城市理工学院升格的大学,近年来在人们印象中,它在文化事务上仍有声有色。实际上,城大仍然以电子、工程、材料力学、数学等理工科系实力最强,人们对这位校长的关注点却总是不离文化方面,这与他的一系列举动有关。
张信刚在城大推出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令城大成为一家要求每位学生念一年中国文化课的大学。在张信刚任期内,香港首家东南亚研究中心也出现了。他看到将来东盟十国与中国都有密切贸易关系,而东南亚是面向香港的重要区域,显然有研究空间。此外,他还创办了创意媒体学院。如今,这个创意媒体学院包括一些名目新鲜的课程,如互动多媒体、网上应用软件、活动影像制作及发放等,学生趋之若鹜。
“文化校长”
张信刚承认,他之所以能在香港灵活判断时势寻得人文空间施展抱负,关键因素是几十年人文知识素养的积累。曾在西方国家学习工作30多年的张信刚,最有兴趣研读的是中西比较文化方面的书籍。近期,他还支持城大设立一个跨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研究不同文明体系及界面之间冲突适应过程。
除中英文之外,张信刚还通晓法文,这令他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更为自如。当年,他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教书,是生命中一段有意义的时光。麦基尔大学地处加拿大法语区,在那里他置身加拿大人关于魁北克要不要独立的辩论中,感受到法国和英国两种不同文化之震荡。他是中国人面孔,自然只能客观以待,他觉得自己性格中多元性包容性之因素,主要从那一段经历而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张信刚随口吟诵道。
如今在香港,张信刚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各界人士关注文化。记者曾去过他在校长住所不定期举办的“城市文化沙龙”,领略了这位主人主持座谈会左右逢源的风采。张信刚说,他和太太很喜欢文化沙龙的“调调儿”,也想借机将城大文化气氛搞得热闹一点,不料,一下子弄出名气来了。
张信刚和文化人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城市大学一批人文领域的著名教授,便是他亲自从海外请来的。跨文化中心主任张隆溪曾对记者说,如果不是这位校长的感召,他目前可能还在美国的大学任教呢。
除校长事务外,去年以来,张信刚还身兼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显示出一股要将文化势力伸展至整个社会的劲头。一时间,他给人们的“文化校长”印象更难刷清了,人们似乎忘了他曾担任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和匹兹堡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对人体组织诸多器官进行科学研究且颇有专业成就等。
最佳舞台
确实,在这位大学校长身上呈现着一道反差鲜明的风景线。不过,对于张信刚本人来说,一切来得顺理成章,他过往对中西文化及科学人文各方面的接触了解,刚好和扮演的角色结合起来。正是在香港这个中西文化的汇集地,他感到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最佳发挥。
在国外的经验固然美好,可是,总有一点点遗憾,“西方人只是把我当成用英语工作的人,谁知道我会唐诗,谁知道我可以将《水浒》108将背诵得滚瓜烂熟呢?”
他宣称:“文学艺术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有创造力的部分。”
他对迷惑不解的记者解释道:“科学对人类生活确实很有影响,但就高度有机的脑力组合而言呢,它就不及文学艺术。什么叫智慧智能?无非是脑细胞神经元通过信息流入,建立对事物的记忆及反应能力。在我看来,科研创造发明是对一些自然客观规律的总结,卫星上天、原子能爆炸、DNA,没有一样说明人是创造者,人只是发现者。而美术音乐文学是人类脑细胞神经元的高度有机组织,当我听莫扎特、贝多芬时,真是美感非常!当我读一首好诗,哪怕几个字,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到这实在是创造力的很高境界了。”
这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能也是张校长的一种心态映照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