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国外信用制度”——美国篇信用卡后面长“眼睛”
一般美国人身上总带着几张信用卡,租车、汽车加油、上馆子吃饭、到商店买东西、到游乐园买门票、到旅行社买飞机票,走到哪儿刷到哪儿,凡可消费的地方都可刷卡。可是美国人也知道,在刷卡的时候,总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正在盯着你,刷卡之后付帐的情况将记录在案,成为你的信用历史,而信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信用调查局在行动
我在美国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信用受到监视是到洛杉矶工作一年多以后。当时我的一位同事异地迁居,用我名字登记的电话也就销了号。后来电话公司却给我们寄来一个帐单,说我们有一百多美元的电话费需要交付。在美国,服务申请容易注销难,我们在注销电话号码时可能出了差错。在与电话公司交涉的过程中,我们在美国开户的银行告诉我,我们欠电话公司的这笔帐已经记录在案,有可能成为我名下的一个“信用不良记录”,所以一定得搞清楚。
银行怎么会知道电话公司的帐单呢?原来有Equifax、Experian和Trans Union等三大信用调查局在追踪搜集消费者的信用资料。美国大多数消费者的信用记录都由这三家公司的大型计算机处理,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包括姓名、住址、社会安全号以及贷款、信用卡、法律纠纷、破产和支付记录。债权方根据这类信息给它们的顾客作出信用度评估,以此作为贷款、发放信用卡、买房购车头款数量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就是说评估贷款给某人有多大风险。各银行在审查贷款申请时有各自的方法和分数线。我们开户银行的一位职员告诉我,这个分数线由管理高层掌握。帮助银行作贷款决策的还有一个美国最常用的“费伊公司信用分”(FICO)。
FICO信用分采用工程师费尔和数学家伊萨克发明的一种统计模式,根据信用报告中的五项基本信息评定分数:付帐历史(包括按时或延误、破产记录等)、有待偿付的债务(包括信用卡额度的利用率)、信用历史(开帐户时间的长短)、新贷款申请的查询次数和使用的信贷种类。这个统计模式相当复杂,至今没有向公众全部公开,但打分范围在325分至900分之间。
虽然美国公众对信用分仍存疑问,但信用分对消费者的用处是显而易见的。开设帐户、安装电话、签发个人支票、申请信用卡、购买汽车和房子,都需要这个信用分。比如说买房子,买主一是要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二是要交头款,信用分高不但可以轻易获得贷款,利率也低一些,而且可以只交10%或不交头款。信用差的利率要高一些,头款可能要交30%甚至40%。
信用分数不可轻视
因此人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信用分,一般的办法是坚持及时交付帐单,检查信用报告和消除不实记录,控制借贷规模和保持合理的未用信用额度。消费者也不要经常查询自己的信用度,因为这样做会被认为查询者心里没底或出现金融困难。
美国的信用局不隶属于政府,它们都是私营机构。为了从整个系统中获得更大的利益,金融机构无偿并自愿地向信用局提供消费者偿还贷款的数据。信用局的其他信息来自雇主和法院。与此同时,信用局将从债权方搜集的信用资料有偿地提供给另外的债权方。
当然,消费者也有自己的权利。根据美国1971年《公平信用报告法》,消费者有权向信用局查询自己的信用资料,并索取免费的调查报告。如果消费者在调查报告中发现了差错,可以向信用局提出查证的证据及资料,并要求对方重新调查和修正。如果信用局拒绝修正错误记录,消费者还可以写一个简短的说明,要求放在信用局的档案中,以备向所有要求调查信用资料的单位解释原因。
此外,根据美国联邦《公平信用结帐法》,消费者在发现帐单或信用卡中有不实支出时,可以在60天内提出书面质疑,债权方须在30天内接受质疑并于90天内进行调查。在调查结果得出之前,消费者可以不支付有争议的帐单。
我们就是根据这项法律与电话公司交涉前面说到的错误帐单的。几经周折,电话公司承认搞错了,所谓“不良信用记录”也总算消除了。由于分社的帐单都是以记者的名字交付的,我们交付帐单又总是及时的,所以记者的信用记录可能相当不错,因为近一年多来,几家金融机构多次来函动员记者接受它们发放的金卡。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