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富汗参加婚礼
  
星期五是阿富汗的公休日,也是穆斯林的礼拜日,许多喀布尔青年都愿把婚礼放在星期五举行。因此,喀布尔在这天显得格外热闹,披红挂花的婚车满街跑,喜事特别多。
男女分开 外宾受宠
2001年12月21日是星期五。那天中午,我和凤凰卫视的记者出外采访。刚出门便遇见一辆喜车从眼前驶过,喜出望外的我们驱车猛追。就这样我第一次走进了喀布尔人的婚礼现场。
新郎名叫纳比,今年25岁,是一位个体翻译。他站在门口迎接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看到我们,便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这时,院子里已经聚集了上百人,人们三三两两闲聊着。靠墙的一边放置了7口大锅,底下火舌乱蹿,几个火头军用小铁锹翻腾着锅里的米饭。还有一些人在收拾萝卜、西红柿、小葱等蔬菜。
参加婚礼的人们对我们这些外国人十分礼貌,特别是孩子总围着我们转,在镜头前晃来晃去。我挤过人群,走近纳比,向他提出拍摄新娘的请求,他听后面露难色。这时,在一旁的阿富汗翻译拉了我一把,悄悄说:“阿富汗的新娘是不能随便让男人看的。”
纳比的新娘名叫尤丝娜,今年20岁,她由女宾陪伴呆在新房。前来参加婚礼的男宾、女宾全是分开的,女宾房间不许男人踏足。
纳比家院落很大,光房子就有十几间,看来是个殷实之家。走进大堂,我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六十多平米的空间,黑压压地挤满了男宾客。他们席地而坐,用点头和微笑向我打招呼。屋里播放着音乐,这在塔利班时期是被严格禁止的。据我粗粗估算,今天来参加婚礼的男宾客就有二百多人,至于那些我没有看到的女宾,恐怕也不在少数。
1点多钟,婚宴开始了。只见几个壮汉从门外车上搬进二十多捆大馕,每捆约有20个。一位老者将馕捆解开,一张一张地分别盖在盛满手抓饭的铁盘上,然后把盘子整齐地摆放在塑料布上,由他人送给宾客。
纳比邀请我们进屋入席,并告诉我们不用脱鞋。但我们还是入乡随俗,像阿富汗人一样脱了鞋,盘腿坐在铺有地毯的地上。热气腾腾的手抓饭被送到我的面前,别的宾客都是两人一盘,而我们却是一人一盘,想必这是主人对我们这些特殊宾客的特殊照顾。
婚宴开始后,我试着用手抓了几把饭送进嘴里,结果搞得满脸都是米粒,十分狼狈。主人见状,给我拿来勺子。黄澄澄的手抓饭非常好吃,里面有葡萄干、胡萝卜及带骨羊肉,类似中国新疆的做法。
家庭包办 照片传情
席间,我们边吃边聊,主要话题集中在阿富汗的婚礼习俗上。听宾客讲,阿富汗男女青年的结婚年龄一般是:女子16至22岁,男子22至28岁。婚事基本上都是家庭包办,新郎新娘婚前从不见面,也没有谈恋爱的程序,双方的容貌等信息是通过照片传递的。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当一户家庭看上某家的闺女,便会带上男孩照片前去提亲,连续一周,每天一次,以表诚意。如果女方家庭最后同意了这门亲事,就会很含蓄地向男方家长赠送一些糖果,暗示好事成功,但绝不能直接说出,那样会被人笑话。
定亲后,双方家庭就开始商量结婚的具体时间和事项了。有的家庭1个月后便促成婚事,有的则拖上一年。只要结婚日期商定,男方就要依照女方的要求开始准备,主要是布置新房,花一大笔钱购置必需的家具及日用品,新房的质量最后要通过女方家庭的检查和首肯。此外,男方还要给女方一笔定亲费,作为对女方家庭的酬劳及准备婚事的费用。定亲费的数目,根据家境而定,多一点的一般在1亿阿富汗尼左右(约2·8万元人民币)。
等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举办婚礼了。多数男方家庭把婚礼地点选在自家,有的则选高档酒店来办,但这花销甚大,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婚礼举行前,男方女方分别发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加。举办婚礼的那天,一般从上午9点开始,客人便纷至沓来,男方准备茶点招待。正午时分,婚礼正式举行,新郎按照穆斯林的习俗咏颂经书,以示与新娘白头到老。亲朋好友纷纷祝贺。之后,新郎的父母和亲戚驱车前往新娘家,将新娘迎进家门。
至此婚礼仪式完成,接下来便是婚宴及各种庆祝活动。据纳比说,宾客们准备闹通宵,并邀请我们参加。由于第二天我们还有重要任务,吃完饭就告辞了。此次采访我拍了许多照片,但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新娘的镜头。
新式婚礼 花费惊人
这一遗憾在10余天后得到了补偿。这又是一个星期五,我们外出采访时,又偶遇在酒店里举行的婚礼。这一次,我如愿以偿地拍到了阿富汗新娘。
我们在征得酒店守门人的同意后,走进了酒店。当时,二楼大厅里热闹非凡,聚集了三四百人。大厅中间拉起一道布帘,将男女宾客隔开。我穿过女宾一方,径直走向坐在前面的一对新人。经询问得知,新郎23岁,新娘19岁,两人见我拍照显得比较拘谨,并投来疑惑的眼光。这时大厅里响起了音乐,女宾客中的不少人随着欢快的节奏跳起了类似迪斯科的舞,男宾则不时地撩起布帘向这边张望,有的“哈哈”笑个不停。
我见状急忙挤过去拍照,可突然跑过来两个男子,满脸怒气地向我嚷嚷着什么。我猜测,他们不喜欢我拍摄妇女,可能他们的妻子或姐妹在这群人当中。翻译催促我离开,我虽然有些不甘心,但总算拍到了新娘的照片,应该知足了。当我们往外走时,女宾们发出了“嗷嗷”的起哄声。
坐上车后,翻译对我说:“这就是‘新式婚礼’,在塔利班时期是没有的。”其实,“新式婚礼”早在塔利班之前就已出现,是塔利班将其禁止,命令人们只能在家里举行婚礼。
后来我了解到,阿富汗人操办婚礼的开支非常庞大。在喀布尔,最低档次的婚礼一般也需花费1·5亿阿富汗尼(约4·3万人民币),而有的富家子弟举办婚礼,一次就耗资达40万美元之巨。这在贫穷的阿富汗,可谓触目惊心。
阿富汗人十分重视婚礼,即使再贫困也要借钱操办,否则会遭人耻笑,难怪阿富汗人的婚礼很铺张。家家看似有钱,其实婚礼的背后,都有辛苦和不易,只有少数富人除外。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