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图取消“中华民国”梦想构建新“台湾国”陈水扁打拼“软性台独工程”
【香港《广角镜》月刊3月号文章】题:软性台独工程:构建“台湾国”(作者 文久)
原文提要 陈水扁上台后,全面推行“去中国化”的变相“软性台独工程”,以逐步消灭象征性的“宪法一中”与“中华民国”,也使大陆找不到使用武力的借口。一旦时机或环境成熟,他们构建一个新的“台湾国”将从梦想成为现实。
台湾当局推动的“去中国化”政策是一种“软性台独”,是以李登辉与陈水扁为代表的岛内分裂或“台独”势力的一项重大战略。
“去中国化”是“台独”战略目标
陈水扁的“软性台独工程”就是通过“去中国化”、“去中华民国”或“本土化”、“台湾化”的“软性台独”或“柔性台独”的渐进方式,而不是通过革命或突变来实现台湾的“独立化”或“建国”目标。
“去中国化”是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的重要战略思想。在民进党执政前,因手中无权而无法推动,只停留在理论的讨论与建构上。李登辉执政后,特别是大权独握后,与民进党相勾结,里应外合,开始推动“中华民国台湾化”的进程,也就是“去中国化”的过程。李登辉主导的“宪政改革”、本土化教育与倡导的“两国论”等就是在建构一个“去中国化”、虚化“中华民国”架构与建构“台湾国”的重大“台独工程”。民进党在李登辉执政时已相继取得不少地方的执政权,在有限的范围内推动了“去中国化”行动。陈水扁在任台北市长时,1996年2月28日,将台北车站前的“台北公园”改名为“二·二八和平公园”;接着将“总统府”前的“介寿路”(为蒋介石祝寿命名)改为以台北盆地原住民族名称“凯达格兰大道”,取消两蒋的象征。民进党籍民意代表在宣誓誓词中将“中华民国”字样涂掉改为“公元”,称“中华民国已经消亡”。
陈水扁上台执政后所推动的“去中国化”战略或“软性台独工程”,不仅是李登辉“台独路线”的延续,更是民进党独立“建国”路线的“渐进式”调整,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消灭“中华民国”与构建一个新的“台湾国”。
建构一个全新的“台湾国”
为了实现“台湾国”的理想,陈水扁在“四不一没有”的招牌下,运用手中的权力,开始在文化、语言、符号、体制、外交、人事布局等方面推动“去中国化”政策,为未来有朝一日和平建立“台湾国”创造条件。
在文化上推行“去中国文化”,建构所谓的“台湾文化”,即外界所称的“文化台独”,为建立“台湾国”确立思想文化基础。
“文化台独”也始于李登辉,但大力推动与落实则是民进党执政之后。在李登辉时代推动的修改台湾中小学教材即《认识台湾》教科书,是“去中国文化”的重要行动,就是有意将原以中国文化与历史为主的教材,修改成删除“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与“中国人”概念,鼓吹宣扬“台湾魂”、“台湾精神”的所谓“台湾文化”。陈水扁上台后开始落实这一政策,《认识台湾》教科书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同时自李登辉时代起,台湾当局就大加推动所谓的“母语教育”或本土化教育,试图以“台语”代替普通话的“国语”,并发展成为未来“台湾国”的“新国语”。
台湾当局于1999年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文译音方案。民进党上台后,进行翻案。2000年底,台湾“教育部国语推动委员会”(由民进党籍的“教育部”副部长范巽绿主导)公布了“中文译音统一规定”草案,试图以所谓的“台湾通用拼音”取代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作为岛内人名、地名、街名的英译统一规范。2001年初,台湾“教育部”鼓励台湾高校设立“台湾文学系”,此举本无不可,但却有取代“中国文学系”的政治企图,要将“中国文学系”并入“外国文学系”或“东方文学系”。2001年2月,台湾“国史馆”发函给“考选部”,称为配合该馆治史及修史工作,建议公务员考试“史料编纂”科别中,将现行“中国政治制度史”修正为“台湾近代史”,并增列“日本近代史”。对于大陆文艺代表团访台的宣传单,也不得用简化汉字,邀请单位因此受到台当局的警告。
为了推动“文化台独”,民进党执政后,幕后策划成立了一批包括不少台独理论家在内的台独人士组成的“南社”、“中社”与“北社”,肩负着配合陈水扁从文化上“去中国化”与建构“台湾文化”的重任。
民进党企图将当代“台湾史”定位为“台独史”。台湾“国史馆”馆长张炎宪在民进党当局的指示下,竟然放弃“中华民国史”的编撰,而以“民进党党史”作为主轴。“国史馆”在出版的《战后民主运动史料汇编——从“戒严”到“解严”》一书中,将民进党的“民主运动史”定位为台湾史,其实就是“台独史”,这是民进党独立建国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民族与身份认同上,构建“台湾民族”。这是台独势力与民进党长期争取与建构的目标。民进党执政以后,当权者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而且以种种奇谈怪论回应“国会议员”的质询。问题就在于执政当局有意去掉“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要变成“台湾人身份”,为构建新的“台湾民族”创造条件。现在执政当局所提的所有“认同”口号就是“台湾优先”、“台湾精神”、“台湾主体”、“福摩沙精神”、“台湾命运共同体”或“台湾生命共同体”等等具有建构“台湾民族精神”与“台湾国”的口号与宣传。
在体制与制度上或“国体”、“政体”上,构建“台湾国框架”。民进党执政后的台湾是一个错位的“国体”与混乱的“政体”,陈水扁虽身为“中华民国”的“总统”,向“中华民国宪法”宣誓,向“中华民国”效忠,但他上台后的所作所为却是一个“违宪总统”,不遵守“中华民国宪法”,一系列“去中国化”或“台湾化”的政策与施政作为是明显的“违宪违法”行动。在体制与制度上的施政更是选择性的,有关统一的、有关“宪法一中”原则的不做,而有助于推动实质“台独”的就大做特做。陈水扁上任两年来,不出任“国家统一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及不召开相关会议,将“国统纲领”束之高阁,相反却大力推动一切“去中国化”的政策。
货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权力的象征。台湾长期以来是由台湾银行发行地区货币即新台币,只是“视为国币”。在李登辉执政后期,就推动由“中央银行”发行“国币”。民进党上台后,加快推动与落实,于2000年7月起由“中央银行”首次发行所谓的“国币”新版2000元钞券,2002年7月起将全面以新钞取代旧钞,台湾“国币”的发行将预示着“台湾国”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中华民国”的“国家”象征———“中华民国国歌”,也被民进党改了,取掉了歌词,变成有曲无词的不伦不类的“国歌”。原来,“国歌”中有“吾党所宗”一句,民进党原期望将意指国民党的“吾党”改为“吾民”,但又认为“所宗”乃指“三民主义”,不符合民进党推翻国民党一贯主张的“三民主义”的理想,乃最后取消所有歌词。尽管台湾的“中华民国”也有“国旗”,可是在台湾领导人出现的海内外公众场合,“台独”分子及其支持者手中挥的却不是“中华民国国旗”,而是一片绿色的“民进党党旗”,这种错乱的情况也许只有在台湾才能出现。
在人事布局上,更可窥出陈水扁推动“台独”的战略布局。掌握大陆政策的“陆委会”由“两国论”的草创者蔡英文掌控;“外交部”由曾任“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的FAPA中央委员田弘茂出任,现又由李登辉的人马简又新出任;“国史馆”馆长由有强烈分裂意识的原中央研究院社会科技所研究员张炎宪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由主导编写《认识台湾》教材的杜正胜出任。
最近新一批的内阁人事,掌握两岸政策与文化的基本上是有李登辉背景或倾向台独人物,除蔡英文与简又新外,还包括“政务委员”黄辉珍、“新闻局长”叶国兴、“总统府秘书长”陈师孟、“行政院发言人”庄硕汉等。在“国策顾问”或“总统府资政”中,更是集结了一批重量级的台独人物。陈水扁甚至将否认“中华民国”及公开主张建立“台湾共和国”的“台独分子”金美龄续聘为“国策顾问”,这足以显示陈水扁要金美龄扮演消灭“中华民国”与建立“台湾国”的重要角色。
在对外关系上,将台北驻外机构由原“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改为“台湾经济文化办事处”;驻外使馆避免用有“中华民国”的“国徽”,全面更换驻外标识;在护照中加注“台湾”等。其中在护照上加注“台湾”是民进党上台时,即2000年5月就提出的,只是在选择时机何时执行。经过近一年的筹划,陈水扁又一次违背“宪政”体制,在FAPA成立20周年大会上正式宣布在护照上加注“台湾”,作为大礼送给台独组织,显然是一次公然的变相宣布“台湾国”的行动。
在有关中国与台湾的符号或象征上,全面推动去中国化的“台湾化”。民进党一上台,就将“总统府”广场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招牌去掉;“行政院新闻局”出版的2001年英文版《中华民国年鉴》,已在封面加上“TAIWAN”,在年鉴内的中国全版地图与台湾省地图位置互换,将以往首页的中国全版地图改为台湾省地图。
这一系列的“去中国化”行动,都在构建一个新的“台湾国”。
正在消失中的“中华民国”
陈水扁上台后,一直在为如何消灭具有中国象征意义的“中华民国”大动脑筋。尽管他就职上任时表示“没有更改国号”的问题,但接下来的施政演出,却是一部消灭“中华民国”与构建“台湾国”的剧本。
在2000年“5·20就职”演说中,尽管陈水扁不得已9次提到“中华民国”,但41次提到“台湾”,两次提到“福摩沙”,后来更甚少提到“中华民国”。2002年1月1日,台湾《中央日报》发表《元旦危言——日渐消失的中华民国》社论,对陈水扁执政后有意消灭“中华民国”的做法进行了精确统计:在2000年6月7日,陈水扁在第七届CSIS台北圆桌会议开幕典礼致词中,没有一次提到“中华民国”,14次提到“台湾”;在2001年10月9日,在废除“刑法”100条十周年纪念活动致词上,陈水扁将在讲稿中唯一出现的“中华民国”以“台湾”称之,并5次提到“台湾”;在2001年10月10日“双十节”的所谓“中华民国国庆”大会上,“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却未提一次“中华民国”,而15次提到台湾或福摩沙。尤其是在2001年3月“世界台湾人大会”上,陈水扁将第十任“总统”读成“台湾总统”,可见,陈水扁内心对“台湾国总统”的向往。
李登辉创造了“中华民国在台湾”;在陈水扁时代,“中华民国”逐渐成为历史名词。“中华民国”的消失,事实上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华民国的国号”,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国家——“台湾国”正在逐渐成形。
陈水扁的下一步
陈水扁“去中国化”的“软性台独工程”并不会就此停止,还会继续下去。
陈水扁在FAPA大会上不仅宣布了护照加注“台湾”,更重要的是他向参加FAPA大会的台独人士呼吁“大家继续打拚”。“打拚”什么?显然陈水扁是要号召台独人士继续为实现“台湾独立”、建立一个不再有“中华民国”招牌的“台湾国”“打拚”。
民进党党内机构设置上,设有“中国事务部”而不是大陆事务部,认为这样做才能突出台湾是一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提并论。在去年上海APEC会议后,民进党已正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称大陆。民进党已开始筹划各界关注的“修宪问题”,尽管阻力重重,但仍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推动,可能将进一步界定台湾的主权与治权范围。
在这样一步步地推动下,一个新的“台湾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这就是目前岛内形容的陈水扁的“蛋壳论”,即“四不一没有”就是一层保护“台独”的蛋壳,“去中国化”的“台独”政策就是正在孵化的蛋卵,一旦时机或环境成熟,“台独”小鸡就会破壳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的“台湾国”,从而使大陆找不到使用武力的借口。然而,这种一厢情愿的台独梦想,对台湾是福是祸,却难以预料。
图片说明
①收藏家展示台币
②“台独”分子阻挠台商投资大陆
③台湾民从抗议“台独”活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