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推崇文史哲 重建中国魂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3-19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推崇文史哲 重建中国魂 &nbsp&nbsp&nbsp 【香港《亚洲周刊》2月17日一期文章】题:文史哲教育 重建中国魂——专访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

推崇文史哲 重建中国魂


   
【香港《亚洲周刊》2月17日一期文章】题:文史哲教育 重建中国魂——专访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作者 戴平)
最近,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和一群同事去校外休整,商议了一条办学之计:强化文史哲教育。他认为,既然香港已回归,大学培养的人才很大程度要走向中国大陆,如果这批人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发挥正面影响。
前段时期,吴清辉随“港区人大代表团”赴长江三峡工程游览,看到一座即将被三峡工程淹没的城市正迁往高地。通过这一工程,他了解到政府行为十分重要,因为当地人民不可能凭借自身力量完成它,是政府说服山东、江苏一些企业前往投资,从而创造就业机会。“这里面蕴含着人文精神!”吴清辉说。他意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并非人人受惠,只有人文精神才能关照最贫困的地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如果很多人头脑清醒,可以令这个过程更合理化、人性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未来很多东西掌握在我们手上。如果大家有共识,好办得多。”这个“共识”,就是指加强人文教育。“为什么要将浸会大学定位为文理大学?理工方面当然要继续推动发展,可是科学精神很重要。假如一个科学家没有伦理道德观念,他可以做出莫名奇妙的东西来,譬如复制人。很可怕的。要在科学中加入价值观。”
吴清辉虽然曾经担任过多年浸会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却显然不是那种一门钻研科学的人物。他对记者说,当年当学生时,各门功课都不错,所以选读化学,是受“科学救国”论影响。他的专业著作《表面化学与多相催化》,研究如何使用催化剂令两个互不相关的分子之间发生反应。他在研究过程中想到,人与人之间不是也应该如此亲和吗?
“科技是国家第一生产力,没错。科技研究令你有一定的满足感。但我们在过程中也都看到科技的局限性。科技本身没有价值观,”吴清辉说,“科技发达确实减低劳动强度,令更多人短期享受科技成果,但是,究竟多少人日子好过?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令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很多人没有工作了。科技并不能保证社会一定进步,有很多环节需要人文科学解决。”
吴清辉接受记者采访,时时体现中国问题是他的重要思考范围。半年前他履新校长职务时,曾面对诸多非议,主要是被认为“亲北京”,在临时立
法会时期成为议员,身兼“港区人大代表”等职衔。
吴清辉犹记得1949年以后的那一段大时代,他是上海市一个中学生,常和大家一起参加义务劳动,帮助有需要的人,社会道德处于上升状态,秩序井然。那段美好经验一直烙印在他的记忆中。
年轻时代,吴清辉走科技之路的一个理念是:科技纯洁,没有社会上那些“污糟邋遢”的东西。不过,进入政治,是不是有违年轻的理念?“难免!那真是个难题啊!只要有一个群体,就需要一个管理系统,需要人搞政治,没有办法。”
记者问:“您出任校长时,招致一些社会批评,有何感受?”吴清辉说:“我觉得可悲的不是我个人的问题。一个人做校长,反而要经政治审查,荒谬!难道因为我‘亲中’,就不能做校长了吗?我们一方面说要兼容,又说怕共产党,这怎么可以?你要懂历史发展,就知道世界非要兼容并包不可。你懂科学也就明白,生物王国如果没有多元化,你就没有生命力啦!”“你要简单给我标签,意义不大。”
吴清辉有一个心愿,便是有一天,大家能够认同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
吴清辉小档案
1939年 出生于上海
1955年 香港培正中学毕业
1963年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化学工程学士
1965年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化学硕士
1969年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物理化学)
1970—1985年 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师
1985—1989年 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系主任
1989—2001年 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院长
1997—2001年 立法会议员
2001年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

香港大学校长剪影3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