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台当局查禁大陆书籍
香港《亚洲周刊》社论指出,从查禁大陆学术书籍到“护照”加注、积极策划台北“驻外机构”改名,表明“渐进式台独”尽管不是即时危险,但仍是两岸关系互动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隐忧
【香港《亚洲周刊》3月10日一期社论】题:两岸统独的最新角力
台湾新闻局近期展开查禁大陆简体字版书籍行动,数百只装运简体字书籍的集装箱,悉数扣在海关,相关书商亦被有关当局约谈。台北舆论哗然,无不以为荒唐。
70年代中后期,民进党前身台湾党外势力,曾是扼杀言论“查禁政治”的最大受害者,对有关当局在思想言论领域实行“白色恐怖”亦作出不懈抗争。
但民进党执政后,在“去中国化”意识驱动下,在两岸民间交往上设置诸多障碍,这次上演如此荒唐且倒行逆施的查禁大陆简体字书籍闹剧,这种“绿色恐怖”,不仅有损台湾来之不易的言论自由、开放的国际形象,且让人有时光倒流,回到戒严时代之感。号称民主、进步的台湾执政当局,在查禁大陆学术书籍一事上,让台湾政治民主化经验蒙污。
现行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相关规定早已和两岸民间交流的现实严重脱节。按规定,在台湾贩售简体字大陆出版品属“违法”行为,但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陆出版的各种学术性书籍,尤其是专业性译著,在台湾书店销售已行之有年,以文、史、哲、法政为主的各种译著更是台湾学术界最爱。学术无国界,两岸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已远远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羁绊,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属于可以共同分享、互通有无的中华文化范畴。
这次查禁首当其冲的台北“问津堂”,由台湾统派背景人士所有,对其下手似有统独之争意味。但“问津堂”及经营服务对象均是台湾学术界及诸多莘莘学子,和其他数十家长期经营大陆书籍的书店一样,功在学术,无关统独。戒严时期当局查禁大陆书籍都无法取得实效,何况是民智已开、两岸交流互动热络的今天。
业者指出,查禁事件表明,在精神文明的历史上,台湾仍处于尚待启蒙的16、17世纪,而所谓思想言论自由看来只是一种口号,亦可见现行的相关法例规定早已不合时宜。
拒中国文化于大门之外,以意识形态等牵强理由查禁大陆著作,恰恰反映出力主去中国化的民进党内心的虚弱,是两岸最近统独角力的最新例证。
从查禁大陆学术书籍到护照加注、积极策划台北驻外机构改名,至悉尼举行的“中国和平统一与世界和平———全球反独促统大会”期间,极端台独势力纠集会场外的闹场行动,表明“渐进式台独”尽管不是即时危险,但仍是两岸关系互动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隐忧,荒唐无比的查禁大陆书籍已经给世人发出警讯。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