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发展的英国老人
在英国政要中,前首相爱德华·希思算得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见证人。在过去27年间,他先后26次访华。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最令他自豪的要数在他担任首相期间,中英两国在1972年3月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时光流逝,弹指间30年过去了。希思日前在他位于伦敦海德公园附近的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追忆建交前后的一些往事。
积极推动中英建交
今年已85岁高龄的希思虽然体态有些臃肿,行动稍显迟缓,但思维依然相当敏捷。他说,在他1970年担任英国首相时,中英两国之间只有很少的贸易往来,他那时就意识到英国应该尽快与中国全面建交。中国拥有巨大潜力,应该在亚太地区以及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当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像西方国家在19世纪那样遏制中国的发展,二是让中国处于平等地位和我们打交道。那时我就认为,欧洲国家应该与中国平等相处,并鼓励它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作用。当时尼克松也得出和我相同的结论。”
希思回忆说:“于是我们向毛泽东主席表达了我们的想法,毛表示赞同。中国当时也向外界传递信号表明将奉行完全独立的外交政策并愿意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双方开始商谈全面建交的事宜。但出乎我们的意料,谈判突然中止了。经打听,我们了解到美国政府也想与中国就双方建交事宜进行谈判。但中美之间的谈判进展并不顺利,于是我们的谈判又得以继续,双方决定中英于1972年3月13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英国之后,日本和德国也相继和中国建交。”
令希思高兴的是,当时的英国政府内部在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上意见相当一致,议会内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很少。“我当时希望加强与中国关系的另一考虑是保证香港在1997年平稳回归到中国。在我的提议下,英中双方达成非正式的谅解:在英国治理香港期间,中国不对英国的权威提出‘挑战’,而英国同时也不作有损中国利益的举动。正是双方达成的协定保证了香港的政治稳定,为香港后来的经济腾飞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中国三代领导人交往密切
当记者提到希思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与中国三代领导人都有过密切交往的政治家之一时,老人频频点头。“我两年前到中国访问时,江泽民主席也向我提到这一点。中国的三代领导人都很出色,且各有自己的特点。毛泽东喜欢和我讨论国际问题,很关心世界上发生的事情;邓小平非常睿智,以农村为突破点进行中国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江泽民主席则十分了解和关注国际形势,注重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谈到兴头上,希思表示,他的一大憾事是未能作为英国首相访问中国。尼克松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而希思当时也希望成为欧洲国家首相中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不幸的是,当我于1974年5月终于能够成行访问中国时,却已经是以在野党领袖的身份了。我对这点感到很失望,我想中国人也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在一个月后,邓小平与当时的日本首相谈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缺陷。邓小平说:‘看看英国,希思绝对是第一流的首相,但英国人还是让他下了台,这可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说到这里,希思笑了起来:“我完全同意邓小平的看法!”
赞叹中国的巨大变化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令希思着迷。从1974年首次访华至今,希思前后26次访问中国,目睹了这个古老国度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为此感到惊讶。他说,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其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我每次到北京都会发现有新的摩天大厦建成,如今开阔的四环路也建成通车了。上海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同样惊人。中国的老百姓正为更加繁荣的未来辛勤工作。”
希思为自己在促进中英两国加强联系所发挥的作用感到自豪。“尽管目前的中英关系并未像我希望的那样密切,但仍处于良好发展时期。我感到失望的是与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仍很有限。因此我多次呼吁英国的企业家应该亲自到中国实地考察,感受那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寻找合作的商机。”
富有艺术天赋的希思终身未娶,但兴趣广泛。希思的秘书告诉记者,希思目前主要住在伦敦郊外的乡村别墅里,因年事已高,手指不如以前灵活,现在已不再弹钢琴了。他偶尔打打台球,更多的时候是看足球和橄榄球比赛的电视转播。
采访结束时,记者送给希思一本中国的风光画册,并祝愿他身体健康。他高兴地打开画册,向记者一一指出他曾去过的地方。在告别时,希思表示他今年还要去中国访问,看看中国的新变化。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