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做客阿富汗人家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2-2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做客阿富汗人家 喀布尔热线 刚到喀布尔,即将回国的摄影记者王毓国就跟我说,他在这里呆了一个月,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到阿富汗人家里做客。 我们的翻译米'...

做客阿富汗人家





喀布尔热线
刚到喀布尔,即将回国的摄影记者王毓国就跟我说,他在这里呆了一个月,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到阿富汗人家里做客。
我们的翻译米德瓦斯的父亲娶了两个妻子,王毓国一直想看看两个女人怎样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有一次车都开到了米德瓦斯家门口,却被他父亲硬给拦在了门外。
一位法新社记者也跟我说过,他虽然有幸到一位翻译家中做过客,但他们家的女人一个也没有露面。
所以,当米德瓦斯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并说可以和他的母亲、妹妹和嫂嫂见面时,我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当然,和王毓国一样,分社的两位男记者袁炳忠和李晓果没有受到邀请。
坐在一群男人的上首
这次做客使我有机会了解一个虔诚的阿富汗穆斯林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所有崇尚家庭观念的社会一样,在阿富汗大家庭中,母亲是灵魂,父亲是权威,和睦的家庭关系由诚实的男人和善解人意的女人维系。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教规。
米德瓦斯的家在喀布尔南郊,那儿是战争中被炸得最厉害的地区之一,从我们住处开车大约需要半小时才能到达。在喀布尔,这已经算是比较远了。
米德瓦斯在路上向我解释说,如果外国男人到他家,让村里人看到就会被说三道四。外国女人来访则另当别论。因此他父亲不可能让我的男同事进家门。
米德瓦斯的家在尘土飞扬的小巷深处,是一个不算太大的院落。里外盖了三处土坯房,虽然简陋,但收拾得整整齐齐。
由于听说了米德瓦斯父亲的一些故事,如娶两个老婆、不让老婆工作、生了9个儿子和3个女儿、不让男记者进门等,就认定他是个非常严厉的老头儿。谁知一见面,他就开始和我说英语,又长得慈眉善目,和想像中完全是两个人。我这才知道他曾在美国使馆和一家外国公司做过20多年的司机和技工。
父亲叫穆罕默德·阿斯兰姆·盖莱什,今年70岁了,但身体还很硬朗。他身穿米灰色传统长袍,上面罩一件灰色开襟毛衣,头上包着一条褐色头巾,眉毛胡子都已花白,是喀布尔大街上最普通不过的老头。
按照阿富汗人的礼节,我和米德瓦斯的父亲、哥哥和弟弟们一一握手后,被让进了客厅。所谓的客厅其实就是一间铺了地毯的30平方米左右大的房间,没有桌子。从屋角堆着的被子来看,这里晚上也被用作卧室。落座时,他们一家执意要我坐在上座,我推脱了半天也不行。
坐下后,才发现没有看到一个女人的影子。米德瓦斯解释说,因为我们的司机也在场,女人们必须呆在另一间屋子。两间屋子有一道门相通,门上挂的红色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米德瓦斯的哥哥和弟弟们忙碌地从一间屋走到另一间屋,拿来奶糖和干果招待我。尴尬地坐在一群男人的上首,我不知说什么好,只好问起了最男性的话题———战争。阿富汗为什么打了这么多年仗。
阿斯兰姆回答说:“当然是因为苏联人入侵。苏联人挑起了战争的祸根。”米德瓦斯当医生的哥哥玛其姆说:“当然也要怪很多阿富汗人不识字。有知识的人就不会打仗,就不会愿意把自己的国家毁掉。”
阿富汗餐里的“中国菜”
好在我们到米德瓦斯家时已是下午1点,坐下后不一会儿就开饭了。米德瓦斯的弟弟拿来一个银色的高脚盆和一只大壶,从他父亲开始让每个人净手。净手后,米德瓦斯在外汇交易市场工作的哥哥萨迪克拿来一块卷起的蓝色硬塑料布放在地毯上,打开后里面包着五六个馕,也就是一种四十多厘米长的椭圆形大饼,然后把馕围在塑料布边上。
接着就开始上菜了:用油和盐炒过的米饭、烧羊肉、“比萨饼”和“馒头”。蔬菜只有比中国的朝天椒长一些的尖椒,洗了以后就上,既不切也不炒。所谓的“比萨饼”类似中国的馅饼,韭菜馅的,做成了三角形。
所谓的“馒头”并非中国的那种馒头,只是发音和汉语中的馒头一样。这其实就是中国的饺子,也是韭菜馅的,煮好后上面撒上类似茴香和酸奶的调料。我跟他们说“馒头”可能是从中国传来的,但他们都不信。
米德瓦斯的父亲和兄弟一个劲地劝我多吃。米德瓦斯说如果我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吃完他们会非常高兴。饭菜确实非常可口,改变了我对阿富汗菜的看法。餐馆里的阿富汗菜除了肉还是肉,块很大,既油腻又没有味道。但米德瓦斯家做的菜味道细腻。且不说类似中国菜的“比萨饼”和“馒头”让我吃得津津有味,就连羊肉都烧得没有一点膻味。我本来不吃羊肉,但那道烧羊肉我却连吃了两大块。
阿富汗人吃饭用手,据说这样吃起来更香。吃完饭还有橘子做饭后水果。在收拾剩菜剩饭之前,所有的人都把手抬至胸前,像捧书一样,嘴里还念念有词。他们解释说,这是感谢真主赐予他们饭菜。
收拾完毕,米德瓦斯的哥哥萨迪克拿来盆、水壶和香皂让大家再次净手。然后我们就开始喝茶了。
幸福的母亲
刚喝了没两口茶,米德瓦斯就过来说,他的母亲想见我。阿富汗女人对我来说是个谜,喀布尔大街上的女人依然戴着严严实实的蓝色面罩,偶尔有人只戴围巾,那就算是街头的一道风景了。虽然采访中也接触了一些妇女,但呆在家里的女人和职业女性有很大区别。
米德瓦斯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说,他的母亲很美丽,他非常非常爱他的母亲。一见面,果然是个风韵不凡的妇女。她个头有1米60左右,有些发胖,穿一身黑色长裙套装,头上搭一块白纱巾,灰白的发丝依稀可见,眉目之间依然看得出年轻时的美貌,长得既威严又慈祥。
米德瓦斯不知道母亲的名字,只知道她娘家的姓,因为从记事起,他的母亲就被称为孩子他妈。由于先后生了4个儿子,他妈前面孩子的名字不断地变换。
母亲14岁结婚,今年已经54岁了。她虽是第二个妻子,但在穆斯林家庭中所有的妻子不分大小先后,享有同样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对所有的孩子视同己出。看得出来,孩子们都和她很亲热,兄弟姐妹之间也没有因为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有任何隔阂。
对他们兄弟之间的亲密我早有领会。一次我和米德瓦斯一起上市场买东西,遇见萨迪克。萨迪克看到米德瓦斯身上穿的裤子脏了,就主动带他去买裤子。买了一身牛仔装后,米德瓦斯还向萨迪克要钱。我嘲笑他说,他现在在家挣钱最多却跟哥哥要钱花,米德瓦斯却说,我们所有人挣的钱全部交给我母亲,需要的时候再向她要。
果然,我看到母亲身上有一把钥匙,是专门开放在墙角的一只铁皮柜的。家里所有珍贵的东西都锁在那只柜子里。
米德瓦斯的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只有15岁的妹妹玛利亚还待字闺中,另有3个嫂嫂,和我年纪相仿。她们都对我的生活很好奇,尤其是玛利亚,不停地问这问那。而我对她们的生活也好奇,特别是对米德瓦斯的母亲。一个女人怎么可能14岁结婚后,就心甘情愿地在家呆一辈子,而且是与另一个女人分享一个男人。她难道不感觉痛苦?
这时候,米德瓦斯的父亲走了进来,坐在老伴身旁。母亲亲昵地摸着父亲的胡子说:“我这辈子过得很幸福,这个男人一直到现在都让我感到快乐。我爱他,因为他是个诚实的男人。”
两位老人丝毫不掩饰他们的相亲相爱之情,亲热地依偎而坐。当两人都想说话时,母亲会紧握一下父亲的手,父亲便等着母亲先说完。 
一个大家庭的落魄史
米德瓦斯的母亲结婚后的前17年过得还是很不错的。当时父亲在外国公司和美国使馆工作,先是做司机,后来又当上了技工工长,手下管着十几号人,家里买了两辆车,也算得上中产阶级。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打破了这个家庭平静美好的生活。
母亲把钥匙交给女儿玛利亚,让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袋子里装的全都是父亲当年工作时的各种证书和照片。如与美国大使合影、连续三年美国使馆安全驾驶奖状,前任老板推荐信等。日期最晚的一封是1980年2月9日美国大使馆写的。从那天起,这家人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这是一封辞退信,信中写道:由于美国与阿富汗关系不断恶化和阿富汗国内局势动荡,美国大使馆将减少工作人员人数。依照华盛顿的指示,美国大使馆也必须减少合同工的人数。在仔细考虑并与有关方面讨论之后,我们很遗憾地通知你,你现在的职位要被裁掉,你的工作合同也将终止。
“我这辈子经历了很多苦难。幸亏有真主保佑,我们一家老小才能健康地活到现在。”母亲平静地说。
父亲从接到那封信后再也没有找到工作,阿富汗也开始了长达23年的战争。有6年时间,由于附近地区变成了前沿阵地,一家人不得不逃到喀布尔市内,东躲西藏,不敢回家住。他们的家被洗劫一空,所有值钱的东西均被掠走。
生活变得十分艰难。有一段时间,他们没有钱一下子买一周或一个月的面,不得不每天买几斤面回来做馕吃。
母亲说:“找到东西时,我们就吃饭。找不到东西时,我们就睡觉。”但无论家里如何艰难,他们都坚持让孩子上学。阿斯兰姆自豪地说:“我所有的儿子都上到12年级(相当于高三)。我的女儿也都上过学。阿富汗人必须受教育,必须努力工作。”
呆了很长时间却看不到米德瓦斯另一位母亲的踪影。鼓起勇气问,原来她到巴基斯坦白沙瓦女儿那里去了。看到他们并不介意谈论这个话题,我接着问母亲,你们两个有没有为争夺父亲吵过架?
母亲笑了:“我们两个如同姐妹,怎么会吵架呢?我对所有的人都非常友善,亲戚朋友们都喜欢我,尊敬我。而且我不喜欢争斗,看看我们国家这些年争斗的结果吧。”
父亲也赶快补充说:“我们都从一个口袋里花钱,不可能吵架。但一个娶了两个妻子的男人必须要诚实,他必须平等地对待两个人,买东西必须一式两份。”
就要告辞了,我非常想拍一张父亲母亲的合影,但米德瓦斯早就跟我说过,只能拍男人和孩子,不能拍女人,我试探了一下,母亲表示很抱歉,但还是不行。
母亲拿出一块丝巾送给我,还托我带给分社两位男记者一人一条围巾、一大包杏仁和阿富汗小吃。她还一个劲儿地抱歉,说因为家里不富裕,不能准备更多的东西款待客人。
我一再表示谢意。我知道去年为了给两个儿子操办婚事,米德瓦斯家欠了很多钱。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却这样隆重地招待我,怎能不叫我感动呢!
戴着母亲给我的丝巾,我离开了米德瓦斯的家,但这个家庭的善良和真诚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