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十年路 结果竟如何
俄罗斯经济最大的灾难源于国有资产—私人财产—有效经营这一三角内部的失调
【俄新社莫斯科2月1日电】题:俄罗斯经济:十年改革路,结果竟如何?(作者 俄罗斯科学院市场问题研究所所长尼古拉·彼得拉科夫院士)
十年改革彻底改变了俄罗斯。是变好是变坏?人们对此评判不一。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1992年元月开始的改革持续至今,但其进程却与发起者的初衷相去甚远。
市场被当做改革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改革的目标充满了溢美之词。当时,俄罗斯人都深信,自己的幸福取决于“自由化市场经济的构筑”、“建立在私有制和竞争基础之上的自由市场”,或者简而言之,“市场体系”。令人沮丧的是,俄罗斯至今仍在试图说服西方,它将继续沿“经济自由化”的道路走下去。这只说明了一点,俄罗斯与俄罗斯人注定还会在经济变革频仍的条件下生活多年,就如同置身火山之上。
如果按照合理的思维逻辑,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提供最大限度的物质条件,以满足社会需求。正是出于对效率、平衡及协调不同社会阶层间经济与非经济需求的要求,所有“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对经济自由化有所限制。否则可能会像20世纪90年代初的俄罗斯那样,适得其反:催生了违背市场经济的广泛行为,如易货贸易、不清付雇员工资、出现寡头集团、腐败盛行等。
放开物价
在我国,大规模的价格放开成了改革的起点。价格的自由浮动是理想市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同样与另一元素密不可分——完备的竞争体系。然而,在当时的俄罗斯,这两者都不具备。
俄罗斯改革的先驱者有意简化自己的职责,将自己从营造竞争氛围的冗务中解脱出来。他们寄希望于某种“自动机制”,以为市场竞争的环境会自我生成。结果,俄罗斯的物价涨幅在所有经济转轨国家中创下了纪录,生产崩溃,居民陷入贫困。
消除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
我深信,俄罗斯的通货膨胀与调控本国货币发行量或是汇率变动幅度无关,而是源自生产部门的深层结构危机。早在20世纪中叶,俄罗斯效率低下的经济体制就已开始形成,并在工业化及集体化时期得到加强。军工行业的过分臃肿、能源与加工工业比例的失调、日用消费品生产行业稀缺。这是苏联乃至俄罗斯今日通货膨胀的祸因。现在,不进行深入的结构调整就希望减轻通货膨胀的尝试,除了重演无法偿债及“黑色星期二”之外,不会取得任何结果。
私有化
俄罗斯经济最大的灾难源于国有资产—私人财产(或者是有赎买权的长期租赁)—有效经营这一三角内部的失调。如果从这些方面来审视国家经济的运作问题,可以得出以下3大“阵痛点”。
其一:国家最先放弃了其在运行最为良好的经济领域及部门的财产。正是这些获利最多的生产部门成为私有化的首要对象,这与国家应该从其无法进行有效运营的领域退出的初衷相矛盾。
其二:国家不能对其控股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缺乏选择高水平管理人才担任目前仍属国有的公司、工业财团及银行负责人的成熟机制。国有股份公司的管理者、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缺乏具体任务,其行动不受监管,并不从国家利益出发行事。
俄罗斯私有制试验的最后一个阵痛点是关于已转入私人之手的财产的运营情况。大部分国有财产几乎分文不收,就转归少数人支配。更为过分的是,运营人并不负任何责任(包括保持生态平衡、支付雇员的社会保险等)。因此出现了不惜一切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攫取最大利润的信条,而长期投资方案却无人问津。
我认为,俄罗斯走过了十年的改革路,在解决了旧问题的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新麻烦。为使经济不陷入阿根廷式的泥淖,必须批判性地思考俄罗斯在改革期间所走过的和将要踏上的道路。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