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富人群的幸福生活
【法国《问题》周刊12月28日一期文章】题:新中产阶级分子的度假(作者 卡罗琳·皮埃尔)
十年前,张和孙夫妇俩都是教育部的工作人员。孙已经是母亲,拥有法国文学文凭。她回忆说:“那时我们每人每月挣500法郎,这个工资水平在当时是比较高的。单位给我们分了一套小二居住房,位置在二环以内。张的父母以及我们的儿子张军(当时他17岁)同我们住在一起。”当时,每个星期六,张和孙都必须在单位里参加政治学习,星期日则做家务。她接着说:“当时,国营商店的货架上常常是空的。我们与同住一层的邻居共用一个煤气灶做饭。”他们吃得很简单:米饭(吃得很多)、肥肉和大白菜,夏天则常吃西瓜。
张则以一种调皮的神气说:“1992年夏天,一个同事劝我下海。我们搞起了房地产生意,生意做得还不错!”他自豪地指了指他宽敞的厨房,里面有一个微波炉,一个冰箱和一台洗衣机。1999年,他花相当于70万法郎的现金在北京四环的一个小区买了一套住房。
私营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起步,孙受雇于北京的一家法国企业,每月挣1·2万法郎。1993年,夫妻俩向移居美国的张的哥哥借了一些钱,把儿子张军送到巴黎上大学。张军结束学业后已受雇于一家法国银行,每月工资2·5万法郎。
这时,一个姑娘从浴室里伸出头来。她是这家的保姆,来自安徽的一个贫穷乡村。每个星期六上午,孙开车(她去年花10万法郎买的一辆武汉产的雪铁龙牌汽车)带保姆到大商场买东西。
张和孙虽然还远不能代表那些受益于经济过渡的1·5亿中国人,但他们的经历却可以充分说明中国新中产阶级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方式。据报告,中国的中产阶级到2005年将达2亿人。美国麦金西环球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则估计,在这2亿人中,有3000万人(这部分人被称为新的中产阶级,其人数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增加)已经有了自己的房产。中国的这个中产阶级对外国企业(特别是外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很有吸引力,因为他们拥有大笔储蓄。像张和孙这样的中产阶级分子已占中国人口的15%。他们善于利用中国经济改革的机会,对现政权进行的革命持支持态度。现在,他们开始享受生活的乐趣。
48岁的孙现在很注意自己的外表。她参加了一个体育俱乐部,并且每星期五晚上都要上发廊。她还喜欢去做很时髦的脚部按摩。星期六下午,她带着公公婆婆到市中心购物。公公婆婆则常常利用这个机会到商场底层的小剧院边喝茶边听戏。有时,孙还通过移动电话同儿子联系在一家星巴克咖啡连锁店见面。
星期六晚上,张和孙同朋友们上饭馆。北京的饭馆里有各种菜肴,多得简直不知该怎样挑选。在东直门的一条街上,饭馆都是彻夜营业。张军有时开车带着他们到一个朋友开的云南餐厅用餐。那里的装饰很有特色,简直使人感到是在纽约或巴黎。
这一家人有时还到电影院里去打发晚上的时光,或者回家看DVD.张军更喜欢同自己的朋友们外出,例如到三里屯的酒吧去消遣。北京第一家咖啡馆开于1994年。现在,中国所有的大城市都有“酒吧街”。最近两年来,北京郊区的饭店越来越多。数以千计的家庭开始到郊区农村租房甚至买房,作为家里的第二住处。
张和孙打算在明年同儿子到欧洲旅游。他们将先到巴黎,然后到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去年,有300万中国人就是这样出国度假的。他们喜欢去的地方是东南亚国家、欧洲和美国。两年前,张和孙已利用假期在国内旅游过。2001年5月1日休假时,中国有6000万人外出旅游,消费了180亿法郎!这真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