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十年俄罗斯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2-27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十年俄罗斯 十年俄罗斯 本报前驻莫斯科记者 俱孟军 10年,人类历史的一个瞬间。然而,对于俄罗斯,过去的10年,却是时间无法容纳的岁月。 经济危机、炮打白'...

十年俄罗斯


十年俄罗斯
本报前驻莫斯科记者 俱孟军

10年,人类历史的一个瞬间。然而,对于俄罗斯,过去的10年,却是时间无法容纳的岁月。
经济危机、炮打白宫、车臣战争……10年俄罗斯,记录了政治斗争、改革艰辛、外交风雨……
这是一部世界教科书。
叶利钦,他代表了一个时代
俄罗斯,一个古老的国度。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俄罗斯,一个年轻的国家。历史从1991年岁末苏联解体开始。
叶利钦,俄罗斯第一任总统。1996年,竞选连任。1999年最后一天,辞去总统职务。他执政的8年,人们称之为“叶利钦时代”。
叶利钦,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1931年2月1日,叶利钦出生在俄罗斯乌拉尔地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给他取名“鲍里斯”,意思是“斗士”和“勇敢”。此后,叶利钦就叫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他有着不平常的经历。毕业于乌拉尔工学院,干过工人、工长、联合企业总经理。因为优秀,当上了州党委建设部长、州委书记、州委第一书记。1985年,叶利钦被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看中,调到莫斯科,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误会!戈尔巴乔夫提拔了叶利钦,戈尔巴乔夫又把叶利钦赶下台;“8·19”事件中,叶利钦派人救出软禁中的戈尔巴乔夫,最后又是叶利钦逼迫戈尔巴乔夫交出联盟权力。
人们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为叶利钦创造了政治机遇。也有人说,叶利钦的政治崛起,断送了戈尔巴乔夫的前程。
俄罗斯,在动荡中独立。旧困新难,遍体鳞伤。叶利钦,承载了历史的重任。
叶利钦苦苦探索。他嫌改革速度太慢,总想加速,加速,再加速。他启用“激进改革派”代表人物盖达尔,让三四十岁的年轻人组阁理政。
激进的经济改革,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叶利钦战胜一个又一个政敌。1993年10月,总统与议会矛盾白热化,叶利钦下令“炮打白宫”,酿成举世震惊的流血事件。
叶利钦历尽艰辛。1996年夏天,他忍受疾病折磨,奔波于全国,通过竞选获得总统连任。1996年11月,65岁的叶利钦做了心脏手术。他拼命工作,耗尽精力,三番五次住进医院。
1998年,这是叶利钦总统生涯最失意的一年。国家杜马建议叶利钦辞职,越来越多的民众要求叶利钦下台。政治、经济、社会危机交织一起。面对重重压力,叶利钦三换总理,两易政府。他已元气大伤。
谁没有错误,谁没有失落!作为政治家的叶利钦面对现实,选择了一条“退而求其全”的道路。他宣布不再参加2000年总统竞选,不再干预政府日常工作。
“经过长时间痛苦的思考,我决定在本世纪的最后一天辞去总统职务。”1999年12月31日,莫斯科时间中午12时,叶利钦最后一次以总统身份向国民发表电视讲话。
叶利钦选择了普京。他把自己生命中最珍视的部分,拱手交给47岁的普京总理。普京成为代总统。
叶利钦,他改变了一个大国历史的进程
叶利钦,打碎了一个旧的苏联,改变了一个大国历史的进程。
俄罗斯天翻地覆。狂风暴雨式的改革,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破”字当头,伤筋动骨,俄罗斯病入膏肓。
在叶利钦的领导下,确立了多党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框架。有评论说,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实际上成为“无党制”,国家失去了统一思想,社会丧失了统一意志,人们对国家前途麻木不仁。
经济体制的改革,轰轰烈烈。1992年改革开始时,叶利钦兴奋地宣布,用半年的时间,也就是到秋天,俄罗斯经济便会实现稳定,然后步入增长。
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无偿占有国家财产式的私有化,造就了一批“发国难财”的“新俄罗斯人”,社会的绝大多数成了穷人。国家资产的85%遭分割。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私有化,加快了社会分化。90年代中期,俄罗斯社会最高平均工资与最低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扩大为27:1。10%的高收入阶层占居民总收入的26%,而占人口10%的穷人阶层,则只占总收入的2·3%。
代价极其沉重。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50%,内债外债增至2250亿美元,“影子经济”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0%。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持续不断的政治危机。黑社会像一个毒瘤,侵蚀着俄罗斯社会的肌体。
“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不像做外科手术那样漂亮。相反,却带有某种生锈的吱吱声,当带着肉撕下几块报废了的零件和结构时,则发生了断裂的现象。”叶利钦在他的《总统笔记》中,写下了这段含义深刻的道白。
外交,从“一边倒”到“全方位”
独立之初,叶利钦带头西化俄罗斯,试图一夜之间融入“西方文明世界”。对美国,采取“一边倒”。政治上,接受“三权分立”;经济上,实行激进改革;外交上,一再妥协让步。俄罗斯寄望以此换取大笔援助,享受西方的富裕。
美国沉浸于苏联解体的欣喜中,但不像俄罗斯那样天真。美国有美国的战略,这就是:领导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新秩序。拥有庞大核武库的俄罗斯,在华盛顿心里,仍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1993年,俄罗斯激进改革失败,浪漫主义幻想破灭。1994年,叶利钦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俄对外政策“应该结束不光彩的单方面让步的做法"。自此,俄罗斯与西方的“蜜月”宣告结束。
俄美关系进入调整期。1996年,普里马科夫继任外长,俄罗斯推行旨在恢复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向西方的“一边倒”换成东西兼顾的“双头鹰”。
然而,“弱国无外交”。国力衰退的俄罗斯,背负沉重的债务,在美国的紧逼下,只能被动防守,屡吞苦果。1997年,默认北约吸纳波匈捷三国。
1999年3月,美国领导北约侵略南联盟。这年10月,俄军在车臣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美国扬言:俄罗斯要付出“沉重代价”;叶利钦反击:“克林顿一分一秒也不要忘记,俄罗斯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俄美关系降到90年代的最低点。
叶利钦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总统,他4次访华,为推动中俄关系的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叶利钦担任总统期间,中俄两国元首9次会晤,在推动建立多极世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相互尊重对发展道路的选择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双方共同倡导建立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
叶利钦时代昭示世界,一个大国,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普京,开创俄罗斯的新时代
当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总统大权时,只有47岁。在俄罗斯的政坛上,他是新一代;在大国的领袖中,他是“小字辈”。
他的经历并不复杂:1975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供职于克格勃。1994年担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1997年调往莫斯科,1998年升任联邦安全局局长。1999年,3月份当上国家安全会议秘书,8月份出任政府总理。
叶利钦看中了他。这位用人极为苛刻的总统,几年来不断更换总理,最终选择了资历不深的普京。叶利钦任命普京为总理的当天,就公开宣布他是“当之无愧的俄罗斯下届总统候选人”。
历史把机遇让给了普京。2000年3月,他以绝对优势,当选俄罗斯总统。普京以不同寻常的政绩,证明了他的“当之无愧”。他顺应民意,抓治乱安邦,打击车臣非法武装,战果卓著。他倾听呼声,致力经济建设,连续10年的经济滑坡得以停止。面对国力衰退、社会怨声、政坛腐败,普京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俄罗斯已经“不属于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他对现实的诚实评价,凝聚了人心民心。
理顺政权关系,恢复中央权威,普京大力整顿政治秩序。他把全国89个联邦主体划分为7个联邦区,任命全权代表负责贯彻总统政策。他建立联邦干预机制,颁布总统令废止地方违背联邦法令的法律。他对以古辛斯基为首的寡头势力开刀,不许金融寡头参与国家决策。他与第一大党俄共保持经常性协商。
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任务,为发展经济创造内部外部环境,普京大力整顿经济秩序。他,推进经济改革,态度谨慎,不走极端。他,借鉴外来模式,避免生搬硬套,注重百姓利益。
俄罗斯总体形势好转。政局走向稳定,经济摆脱衰退。2000年,世界石油价格上涨,俄罗斯石油收入大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3%。2001年,世界经济总体放缓,国际油价下跌,但俄罗斯经济运行良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5·5%—6%。
主动、灵活、量力、务实,是普京外交的特点。他从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出发,提出了注重经济效益,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思路。
融入欧洲,是俄罗斯的理想目标。保持对欧洲安全事务的发言权,是俄重振大国地位的战略需要。俄拉欧抑美,与欧盟建立“能源战略关系”。欧盟反应积极,视俄为“重要战略伙伴”。
俄美关系,是俄对外关系的大局。普京外交,软中有硬,策略灵活,利用手中之牌,谋求国家和战略利益。在重大利益和原则问题上,既不轻易让步,又尽量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独联体,是俄的战略生存空间,地缘政治依托。俄改变“包袱”观念,对原苏联的成员国以政治亲近,经济支持,军事合作。一年多来,独联体外交努力有所成效,该地区美攻俄守之势初步改变。
亚洲外交,注重邻国大国。普京足迹遍及中朝印蒙日等国。亚太外交中,俄对华关系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000年,普京与江主席举行了4次会晤。中俄关系今年又上新台阶。江主席访俄期间,与普京总统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面向新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战略平衡、反对恐怖等一系列问题上,俄罗斯的影响和作用在加强。与此同时,俄美关系也在发生着重要变化。
俄罗斯,正在沿着自己的道路,走向明天。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