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当年,这里也曾风和日丽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2-13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当年,这里也曾风和日丽 当年,这里也曾风和日丽 —45年前我所见到的阿富汗 高 梁 今天的阿富汗满目疮痍、山河破碎、民族分裂、人民遭受着空前痛苦和灾'...

当年,这里也曾风和日丽


当年,这里也曾风和日丽
—45年前我所见到的阿富汗
高 梁

今天的阿富汗满目疮痍、山河破碎、民族分裂、人民遭受着空前痛苦和灾难。而45年前的1956年8月,我作为新华社记者,随同中国文化代表团赴阿富汗采访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那时的阿富汗虽然是个不发达的封建王国,但却坚持独立自主、民族和谐,对外和平中立、睦邻友好……
首访喀布尔 欢庆独立节
当年,我国政府派出由四十多人组成的文化代表团,是特地去祝贺阿富汗独立节并参加其庆祝活动的。这是中阿两国建交一年多以后,中国派出的第一个大型代表团,我也是前往阿富汗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
由于阿富汗毗邻我国新疆,我国代表团团长由在新疆工作多年的老作家马寒冰担任,成员主要来自新疆歌舞团和京剧团。但当时还不能从新疆直达阿富汗,我们只有乘包机飞经缅甸、印度,然后再飞越终年积雪的兴都库什山脉和险峻的开伯尔山口,最后才抵达海拔1900米、群山环抱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8月的喀布尔虽天气干旱,但却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在独立节这天,成千上万身着民族服装的人群聚集在市中心广场,观看庄严的阅兵仪式、传统摔跤比赛和各部族粗犷奔放的舞蹈。在通向广场的曼旺大街,蓝天下矗立着一座白色的独立纪念碑,碑座四周陈列着八门大炮。这是阿富汗反侵略战争中的战利品。在1838年至1919年的漫长岁月中,阿富汗曾三次遭受英国侵略或占领。在1919年英军第三次从印度入侵阿富汗时,当时的国王纳迪尔·沙阿率领剽悍勇敢的阿富汗各族人民,一举消灭了英印军两万多人,终于捍卫了领土主权,宣布了国家独立。这八门大炮就是在这次战争中从英军手中缴获的。
所以,当42岁的查希尔国王在独立节阅兵时,排列在队伍前面开路的,就是这八门大炮。为了纪念纳迪尔老国王,人们在这天络绎不绝地到他的陵墓前瞻仰和祈祷。夜晚,这座陵墓被装点得灯火通明,光彩夺目,成为山城之夜的重要一景。
我们同阿富汗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节日。许多文化界人士自豪地向我们谈论着阿富汗为独立而战的光辉历史。在喀布尔大学,我访问了一位被誉为“诗中之王”的普什图族老诗人贝塔布,他已年近七旬,胸前飘着银须。他用铿锵有力的声调,当场为我朗读了他即兴写成的一首诗《独立之歌》,以表达他热爱独立、坚持正义的崇高感情,后来我把这首诗译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以上种种动人的情景,使我们深切感到,阿富汗人民是淳朴、勇敢、强悍、自尊的人民,他们十分珍视国家得来不易的独立。
表演新疆舞 做客国王家
阿富汗政府对我国代表团的到访非常重视。查希尔国王、达乌德首相(国王的堂兄)和有关大臣分别热情友好地接见了代表团。查希尔国王还特地邀请我们全体团员到他在郊外数十公里处的夏宫做客。他在那里宴请了我们,观看了我国艺术家们的表演,随后请王叔马茂德汗和王子陪同我们游览了美丽的夏宫花园。后来,我们又应王后的要求,专门为她和大臣的夫人们举办了一场演出。因为她们在看演出时都要脱去面罩,节目中不宜有男演员出现,代表团特意为她们安排了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节目。
为了让喀布尔市民观赏到中国艺术家的演出,阿富汗政府专门在查曼广场搭建了一座可容纳两千来人的露天剧场,中国演员就在这里连续举行了十多场公演,另外还为政府官员、军人、学生和各国驻阿富汗使节分别安排了专场演出。这是阿富汗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中国优秀的歌舞和京剧,也是他们第一次看到有女演员参加的演出(当年阿富汗歌舞中的女角多由十几岁的男孩扮演)。特别是演出的新疆歌舞同阿富汗的歌舞非常相近,我国演员又演唱了一些著名的阿富汗歌曲,这更使观众感到十分亲切,有了感情的交融,场场报以极为热烈的掌声和赞扬。半个多月的演出,轰动了整个阿富汗。
其实,阿富汗同我国新疆不仅在歌舞方面,而且在宗教、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代表团中的新疆同志们都说,这里非常像我国南疆的喀什。人们把每天吃的主食大饼都叫做“馕”,把煮奶茶用的铜壶都称为“莎玛瓦”;吃饭时都不用筷子而用手抓;语言中有许多相似的词,谈起话来能够猜懂对方的意思,加上手势,就很容易交流了。因此,大家对这里感到非常亲近。
探访巴米扬  追溯文化史
中阿两国在历史上至少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古老的丝绸之路沟通着两国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访问期间,我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位摄影师一起,曾沿着丝绸之路,乘吉普车从喀布尔向西行驶一百五十多公里,探访圣地巴米扬。沿途,一望无垠的黄色秃山连绵起伏,群峰叠嶂,路上很难看到一座村庄,偶尔路遇一些哈扎拉族牧羊人。他们皮肤黑黄、颧骨突出、眼睛细长,据说都是成吉思汗远征时留下的士兵的后裔。汽车驶过的沙石公路,据说是沿古代的丝绸之路修建的,路面非常狭窄,像条带子在群山峻岭间盘旋。
我们乘车行驶整整一天,还未到达目的地,只得在山头的一家店里过夜。第二天才到达巴米扬,看到了在高大石山脚下石窟中矗立着的53米高的佛像及其两侧的许多石窟。公元7世纪唐玄奘曾到这里朝佛,把这座石雕立佛形容为“金色晃曜,宝饰焕灿”。当时我们看到的石佛,历经风雨的摧折,面部已被削平,右臂和双腿已支离破碎,色彩也都脱落。然而,从大小石窟的壁画中却能看到印度和希腊艺术的鲜明融合和相互影响。原来,两千多年前的阿富汗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石窟对面的另一山岗上,有座完全被毁的土城废墟,那里就是被玄奘称为“王城”的巴米扬。
由于阿富汗地处欧亚大陆中心,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的交汇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她虽很贫困,但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因而她又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帝国和列强所争夺的对象。近代的沙皇俄国和大英帝国,冷战时期的美苏大国,都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这也必然使得阿富汗国内的各种力量和各部族的关系复杂化。在我们访问期间,首相和一些大臣已有亲苏的倾向,不少军官到过苏联受训;而查希尔国王因青年时期在欧洲接受教育,则比较接近西方。但总的来看,他们那时还是执行着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对外政策。在民族关系方面,查希尔国王虽属占人口40%的普什图族,但他通过与各部族长老和宗教领袖们联系和协商,维持着民族间的和谐。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