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本报记者现场报道打捞近况“库尔斯克”号即将回家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9-27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现场报道打捞近况“库尔斯克”号即将回家 7月24日,记者从莫斯科乘飞机飞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俄罗斯西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实地报道“库尔斯克”号打'...

本报记者现场报道打捞近况“库尔斯克”号即将回家


7月24日,记者从莫斯科乘飞机飞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俄罗斯西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实地报道“库尔斯克”号打捞情况。
摩尔曼斯克位于科拉半岛,是俄罗斯西北部最重要工业和港口城市,也是俄罗斯海军的重要基地。俄罗斯海军实力最强大的舰队——北方舰队就部署在距这里仅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去年失事的“库尔斯克”号就沉睡在距该市一百八十海里的巴伦支海域。
举世关注 各国记者云集摩市
25日上午,记者早早来到设在摩市冰上运动馆的打捞“库尔斯克”号国际新闻中心,希望了解打捞的最新进展情况。
打捞“库尔斯克”号国际新闻中心是本月21日开始对记者开放的。新闻中心的对外开放,标志着“库尔斯克”号打捞的准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直接起吊“库尔斯克”号艇身的海上作业即将进行。近几天,来自世界各地
的记者纷纷前往摩尔曼斯克,争先恐后地报道这一举世关注的大事。  
据悉,目前已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150多名记者报名参加打捞“库尔斯克”号的报道。由于打捞耗资巨大,俄罗斯政府财政困难,新闻中心的设施都是由企业和非政府机构赞助的。新闻中心的新闻发布厅设有380个座位,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5点,记者可以通过大型电视显示屏,观看并了解打捞工作的进展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很多记者已经向北方舰队方面提出申请,希望能够获准乘直升机去作业现场采访,但这要由俄罗斯海军司令库罗耶多夫海军上将批准,而且还要看天气情况是否允许。
风急浪大 打捞日期再次推迟
上午10点整,新闻中心的吹风会开始。负责通报情况的新闻官说,在巴伦支海深水海底作业的潜水员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将26根钢缆固定在“库尔斯克”号艇身上的工作,潜水员们目前正对潜艇上的固定钢缆的钻孔进行一些技术处理。承担直接起吊核潜艇海上作业的大型驳船“巨人4号”定于26日上午进入作业水域。但他同时也宣布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从25日下午开始,巴伦支海上的天气将恶化,会有连续3到4天的大风大浪天气。估计海上天气状况28日才可转好。
“巨人4号”进入海上作业水域后,将进行3到4天的最后起吊工作的准备。按照这个进展推算,起吊“库尔斯克”号艇身的海上作业可能不是先前说的29日,有可能推迟到10月1日进行。
但是,从各种情况分析,“库尔斯克”号最后回家的日子已经很近了。在新闻发布大厅的正前方,一幅线条简洁明快的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画面上是一只红色的巨手从蓝色的海里托出一艘黑色的潜艇。这幅画很好地诠释了打捞“库尔斯克”号的主题。
准备起吊 几大问题需要注意
根据中央“红宝石”设计局制定的打捞方案,在打捞的前期准备阶段,潜水员们对潜艇周围和潜艇上的海底附着物和淤泥进行了清理,并在潜艇艇身上钻了26个孔,以便安装起吊钢缆。接着负责打捞工作的荷兰“马蒙特”公司进行了海底切割作业,将被鱼雷爆炸严重毁坏的第一隔舱及船头部分同整个艇身分离。
原计划第一阶段从7月9日开始,到9月9日结束。但由于天气条件不理想,加上海底作业情况复杂,因此第一阶段到9月中旬才基本结束。目前打捞工作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即安装和固定起吊钢缆,及最后的起吊作业的准备。按照计划,“库尔斯克”号第一隔舱和船头部分因毁坏严重,这次将暂不打捞。
专家们认为,将起吊钢缆同“巨人4号”大型驳船上的起重机固定在一起,这在技术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但起吊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首先,由于潜艇下沉到海底时冲击力很大,潜艇撞击海底后,可能陷得很深,或卡在海底的岩石中。如果是这样,就会增加起吊的难度,起吊时很可能难以挪动潜艇。“马蒙特”公司建议先用钢缆拽潜艇,以使其发生松动,在直接起吊潜艇艇身时将会轻松一些。如果这一办法行不通,潜艇艇身起吊工作的进展将会比较缓慢。
技术人员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潜艇艇身和第一隔舱及船头部位是否已完全分离。虽然“马蒙特”公司担保说已经完全分离,但俄罗斯方面担心,可能会有一些残余的地方没有完全分开,因此,开始起吊时须格外小心。天气情况也是打捞人员担心的一个问题。
浮出水面 “大力士”拖送靠岸
如果一切顺利,起吊“库尔斯克”号艇身的海上作业将持续10到12个小时。潜艇艇身打捞出水后,将被挂在“巨人4号”大型驳船的底部。为此,“巨人4号”底部专门设计了一个“库尔斯克”号艇身大小的槽型空当,并有专门的固定装置用来固定潜艇艇身。
“库尔斯克”号艇身固定在驳船底部后,将由世界上马力最大的拖船将驳船和“库尔斯克”号艇身一起拖往距摩尔曼斯克约10公里的罗斯利亚科沃,然后在能够托起2万吨重物的两个大型浮桥的帮助下,将其存放在摩尔曼斯克地区最大的船坞PD—50号船坞上。为避免在海上遇到大风浪的袭击,拖船将沿着靠近海岸的航线行驶。遇到恶劣天气,拖船可将驳船和“库尔斯克”号拖进就近的港湾暂时躲避风浪。
随着打捞工作接近尾声,俄罗斯方面注意到,北约国家加紧了对“库尔斯克”号打捞作业的侦察活动。据在打捞海域执行特殊任务的北方舰队特混舰队司令莫察克透露,上周,俄罗斯方面发现有6架北约国家的侦察机在巴伦支海上空活动。他说,从7月到8月,俄方还发现有两艘潜艇直接游弋到作业海域附近。为保证打捞作业的正常进行,俄罗斯在打捞工作开始时,就出动了包括北方舰队旗舰———“彼得大帝”号导弹巡洋舰在内的十几艘舰艇组成的混合舰队,在作业海域警戒。
消除隐患 核反应堆保证安全
在摩尔曼斯克采访,记者感到,虽然许多当地居民希望尽快完成“库尔斯克”号的打捞工作,但他们都对打捞可能带来的核污染和其它安全隐患感到担忧。
在“库尔斯克”号的中部有两座核反应堆。潜艇沉没后,出事海域是否受到核污染,一直是俄罗斯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俄罗斯官方表示,俄方一直在对出事海域进行监测,迄今没有发现任何严重污染问题。 
斯帕斯基9月21日再次肯定地指出,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分析,潜艇上的核反应堆早已停止运转。俄罗斯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海军上将日前还郑重声明,发生事故以前,在进行军事演习的时候,“库尔斯克”号上没有装备任何核武器。
打捞时可能出现的另一安全隐患,是“库尔斯克”号装备的22枚“花岗岩”远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不过,生产这种导弹的企业已经向俄政府保证,存放在导弹舱里的这些导弹有安全保障措施,不会自动发射,因此没有安全问题。
俄罗斯有关方面已经制定出在船坞对“库尔斯克”号进行拆卸和消除安全隐患的工作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拆卸等工作将耗时90天。有关专家将把核潜艇上的两座核反应堆和22枚导弹全部卸下。这些工作结束之后,残破的“库尔斯克”号将被运往PD—42号船坞,在那里的斯涅日戈尔斯克市的船泊修理厂,专家们将把核潜艇上的核燃料卸下,并将核反应堆的隔舱同艇身分离。这一工作将耗时190天。
有关“库尔斯克”号失事的真正原因,目前仍是众说纷纭。俄罗斯方面希望在潜艇艇身打捞出水后,能够找到一些新的确认失事原因的线索。但专家们认为,要真正揭开失事原因之谜,还得等到被鱼雷爆炸毁坏的第一隔舱打捞出水。据悉,今年11月份中央“红宝石”设计局将制定出打捞第一隔舱和船头的方案。不过,有关专家已经暗示,俄罗斯不会将第一隔舱全部打捞出水,可能只打捞部分重要的残片,以分析失事原因。
(摄影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王长山)
图片:
1、摩尔曼斯克港口
2、打捞“库尔斯克”号新闻中心
3、来自荷兰的打捞船将承担送“库尔斯克”号“回家”的主要任务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