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外交官受困加沙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9-20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外交官受困加沙 因局势紧迫,11名中国人要撤离加沙。但平时仅需10分钟便可出关进入以色列,这次却花了7个半小时…… 9月13日本是巴以奥斯陆和平协议签署'...

外交官受困加沙



因局势紧迫,11名中国人要撤离加沙。但平时仅需10分钟便可出关进入以色列,这次却花了7个半小时……
9月13日本是巴以奥斯陆和平协议签署8周年纪念日,也是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启动两周年纪念日,还是巴勒斯坦原计划的独立建国周年纪念日。但是,在这个有三重意义的日子里,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已成镜中花、水中月,最终地位谈判早已被弃置一旁,就连奥斯陆和平协议的精神也渐行渐远。相反,我在这里却感到了巴以和平进程危在旦夕的严峻形势。
彻底关闭埃雷兹
随着美国发生一系列恐怖袭击,以色列打着反恐怖的旗号连续对约旦河西岸几个巴勒斯坦城镇大事讨伐,造成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受伤,巴以冲突骤然加剧。
在这种微妙和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遵照国内指示,决定将大部分工作人员暂时撤出加沙,以防不测。但是,让我始料不及的是,进入以色列的埃雷兹检查站今天被封锁得像铁闸一般,11名撤离人员苦等几个小时并费尽周折,而平时只需10分钟便可顺利过关。
上午11点,商务一秘张凤玲首先带两名中国公司的留守人员赶到位于加沙地带北端的埃雷兹。张凤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前往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安排另一个项目的16名中国留守人员撤离。今天凌晨,以军在直升机和30多辆坦克掩护下突入该城中心并同巴方激烈交火,打死两名巴勒斯坦人,打伤多人。杰里科战事吃紧,直接威胁着那里16名中国人的安全,因此,他们必须立刻撤离。
由于办事处留守人员有限,我客串司机开车与苏高潮参赞送其他8名撤离的外交官和公务人员随后赶往埃雷兹。还没等我们两拨人马会合,张凤玲打来电话说以军已彻底关闭埃雷兹,任何人不得出入,除非事先提出申请。
禁止外交人员进出
到了埃雷兹,果然发现张凤玲等3人被迫在检查站巴方一侧的哨所前等待,而平时外交车辆是可以进入检查站通道、在以方哨所前查验手续的。显然形势不同往常了。尽管外交人员享有豁免权,但是在巴以冲突这个是非之地谁也不敢挑战以军的禁令。
今年4月,苏参赞回国开车通过埃雷兹检查站时,正赶上附近打枪,他和另外几名西方外交官硬是被以军士兵用枪指着赶出了检查站通道而折回加沙。梵蒂冈的外交车在拉马拉一检查站附近受到以军鸣枪阻拦,甚至车里的外交官遭到以军士兵非常放肆的口头威胁,迫使以色列外长公开道歉。
尽管我驻以使馆接人的车辆已经等在检查站的另一头,尽管使馆同检查站以方负责人反复交涉,但对方答复说:上方有令,就是外交人员也不能放出加沙。
自从美国发生恐怖袭击后,以色列关闭了机场和陆地口岸,埃雷兹检查站是12日关闭的。但是,不许包括外交人员在内的外国人进出加沙这还是第一次。
中方人员等待之时,两名印度驻加沙办事处的外交官驾车从检查站进入加沙,我们原以为他们刚从以色列那面过来,后来才知道他们也是吃了闭门羹而被迫返回驻地。此前,几名联合国工作人员曾获准过关,据了解他们得益于事先办理了人员和车辆特别通行证。
交涉不成,我们只好应邀到巴方一侧的贵宾接待楼休息等待。我使馆临时给以外交部发照会,请其通知埃雷兹放行,而且逐一附上过关人员的姓名和护照号码。大约两个小时后,等来了一个非常让人失望的消息:埃雷兹检查站只听军方的指示,不买外交部的帐,依旧不许11个持外交或公务护照的中国人过关。更让人无法相信的是,这件芝麻大的事据说已经报请以色列内阁定夺!
希望他日加沙重聚
考虑到张凤玲未必能及早出关并赶到杰里科,我驻以使馆只好派人直接前往那里解救重兵围困下的16名中国人。肚子已经咕咕叫了,我们这些受阻于埃雷兹的人又不敢离开检查站去吃午饭,只好就着无法排解的怨气分享车上仅有的一袋大饼,当然,还有好客的巴方主人给我们端上的红茶。
下午4点左右,关节打通了一半,检查站只允许外交官入境,而持公务护照的人还是不能踏进以色列半步。商量的结果是大家都去,看看公务护照持有者能否“闯关”入境。原因很简单,几名外交官恰好都不会开车,必须靠持公务护照的办事处司机师傅把他们和行李送到我驻以使馆。
临分手时,大家互道珍重,都希望能很快在加沙重聚,因为那将意味着局势趋于明朗。大部队走了,我和苏参赞继续在检查站巴方一侧等待消息,就怕检查站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给硬挡回来。5点半左右,我们终于得到了好消息:不但撤出加沙的11个人全部获准过关,就连杰里科的16名中国人也如数通过以军检查站,并同使馆人员会合。我们终于可以放心地返回加沙城了。
图片:
守卫埃雷兹的以军坦克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