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以我毕生所学贡献中国”——访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阮次山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9-18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以我毕生所学贡献中国”——访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阮次山 凡是能收看到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或资讯台节目的内地观众,对那个头顶秃得很帅气、小胡'...

“以我毕生所学贡献中国”——访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阮次山


凡是能收看到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或资讯台节目的内地观众,对那个头顶秃得很帅气、小胡子修剪得很靓的首席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大概都不会觉得陌生。有一次我打趣他,你每周5天在电视上侃侃而谈,老百姓对你也该有“知的权利”吧?于是有了这次专访
才识超群
阮次山这个名字,本报的一些老读者其实早已熟知,他的许多时事评论都在本报转载过。记得我大学毕业刚到报社来的时候,前辈们就曾指着报上的照片耳提面命:这小胡子老头儿常有精彩文章,看仔细点儿。到了香港见到真人儿才知道,称他“老头儿”是高抬他了,其实人不过五十几岁的年纪。
阮次山祖籍河南,据说祖上是苏东坡的随从,同苏东坡一道被贬黜到海南。1946年,阮次山出生于广西,当时他父亲是国民党的地方官,在广西任职。1955年,阮次山全家辗转越南海防撤退到台湾。他的小学、中学时代全在台湾度过,功课很好,自视也很高。上初二时,同高中同学一道参加作文大赛,一人独得诗歌、散文、论文三项大奖,校长发奖时见他两手忙不过来,笑着问台下同学,你们谁上来给他帮帮忙?
高中毕业后,阮次山先服了两年兵役,其间靠教会学校的英文底子,翻译了两本英文书。退伍后,受兄长影响,考入政治大学新闻系。当时高雄有一家天主教杂志《善导》周刊,聘请他作驻台北记者,每月给他提供生活费。他就以这种“半工半读”的方式开始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
毕业前夕,阮次山“官”至班长,带十几个同学到《中央日报》实习。大部分同学都要求到采访组,没人愿意到编译组,因为编译组组长是个山东人,脾气很坏,自己水平很高,对人的要求也相当苛刻。阮次山仗着自己英文功底深,不信那个邪,自愿去了。才干了不到半个月,组长问,你可不可以考虑留下继续工作?那时候,国民党在台湾一党独大,《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的机关报,气派好生了得,能到这里工作的大多不是凡人。毕业前两个星期,阮次山又考取了“中国广播公司”。一人独得两份工作,又加上与妻子新婚燕尔,尚未秃顶的阮次山很是意气风发。
赴美办报
1975年,阮次山告别妻小,只身赴美,在天主教的圣约翰大学读硕士,专攻东亚研究。这是他求学经历中最为艰苦的一段时间,既要供养妻儿,又要为自己挣足学费。他一个人必须打两份工,每天只有几小时睡眠,有时为了赶交作业,要通宵达旦地工作,实在支撑不住,就在学校图书馆的大沙发上打个盹儿。求学期间,他还以特约记者的身份,为《中央日报》写稿,其中几篇分析美国当时大选形势的稿件,得到一些国民党大老的欣赏。阮次山开始为自己日后的职业生涯累积声望。
1981年,中文报纸《国际日报》在洛杉矶筹办,阮次山被聘为副总编辑,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同中国大陆最早期的接触。他就任副总编辑不久,就说服老板采用大陆通讯社的稿件,因为凭着素有的新闻敏感,他预料两岸沟通是迟早的事,《国际日报》应该抢先出手,让侨胞多了解大陆。在他主导下,《国际日报》增加了两个大陆新闻版,先是采用中新社稿件,后来报纸上就开始出现“新华社北京讯”的字样,内容涉及大陆的政治、经济、体育、文化各个方面。这件事当时在美西侨界造成很大轰动,反共分子给他扣了一顶“亲匪”的帽子,又加上他后来策划了《国际日报》对中国驻美大使柴泽民的专访,国民党当局将他列入禁止入台的黑名单。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这是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后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阮次山感到,这是一次与大陆接触的大好机会,于是说服老板,由《国际日报》出面,在希尔顿饭店举办了一场欢迎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餐会。那时,美国侨界还是反共势力占上风,国民党的鹰犬严密监视着“亲匪”人士的一举一动,那天的餐会上,始终有不速之客若隐若现。
奥运会期间,国内一些新闻机构派出记者赴美采访,但因经费及其他条件所限,他们大多单枪匹马,工作起来多有不便。古道热肠的阮次山出面,将《国际日报》社旁边的一间厂房租下,设立了一个新闻中心,为来自大陆和香港的记者提供车辆、传呼与传真设备,每天还供应一顿工作餐。
这是阮次山第一次同来自大陆的新闻同行面对面地接触,彼此都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不论来自哪里,背景如何,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宣传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在这个规模不大的新闻中心里,形成了一种非常和谐、友好的合作关系,不论谁在比赛场地,一有金牌产生都马上打电话通报新闻中心,大陆记者稿件发回国内后,也乐意将副本交《国际日报》采用。
为了让侨胞更多地了解中国运动员,阮次山事先作了充分准备,收集了大量文字、照片资料,包括运动员的体能与训练状况、实力分析、以往赛绩,等等。在版面安排上,阮次山也自有锦囊妙计:奥运会开幕头两天,他每天用4个版面报道中国运动员战况,在美国报界先声夺人;到了第三天,当中国运动员出人意料的卓越表现令侨胞的情绪上升到最高点,阮次山一下推出16个版。当天上午10点刚过,大街上所有卖报点全面告急,3万份报纸一售而空。对于日发行量只有八九千份的《国际日报》来说,这是从未有过的辉煌。
在阮次山的记忆中,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其意义远不仅是办报的成功。中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令包括他在内的侨胞看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当许海峰赢得第一块金牌,当中国女排战胜劲旅美国队赢得冠军,聚集在新闻中心里的所有人,美国侨界所有心向统一的同胞,无不为自己生为中国人而自豪。二十多年后,阮次山回忆往事,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在那一刻,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确实站起来了!
关注中国
受家庭影响,阮次山自幼对中国文化有着本能的认同。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成功,与大陆同行的首次接触,使他对古老而新鲜的中国更加向往。1986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站在天安门广场,他立刻被那种庄严、辽阔、恢宏的气派所震慑、所吸引,强烈的归属感油然而生,似乎冥冥之中早有一只无形的手,把他的灵魂同这块土地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文化,这里的风情,这里涌动着的每一波春潮,都是他的梦境,是他心灵的企盼与归宿,是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那一刻,他真正有了回家的感觉,他发誓要将毕生所学贡献中国!
阮次山在圣约翰大学从事东亚研究时,开始关注中国及两岸关系。当时他所接触到的大量书籍、资料,都是在台湾根本看不到的,有些是来自大陆的原始材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对中国的了解日益增多,阮次山越来越感到,两岸关系的真实状况并非像台湾当局所宣传的那样。1993年,两岸首次举行汪辜会谈。在新加坡,阮次山有幸同大陆高层人士深度交谈,他为大陆官员的机敏、睿智、豁达和把握政策的灵活性所折服。以后的几天,他在《联合早报》连续撰文,作形势分析。他认为大陆方面是有备而来,向台湾表达了相当大的善意与诚意,创造了良好开端,使人看到了两岸接触、对话的希望。
最近这些年,阮次山几乎每年回来一次,与大陆有了更直接的接触,他的时事评论也更深入地涉及中国在国际与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基于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深刻了解,当“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时候,阮次山指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说,美国确实把中国看成假想敌,不希望中国强大到足以威胁它在亚洲的利益,这自然是冷战思维在作祟。但中国也不必对此过于敏感,毕竟,别人如何看待你是别人的事,中国要做的是埋头自己的经济建设,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
阮次山说,二战之后,美国的战略中心一直在欧洲,但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才迫使美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亚洲。可以设想,如果中国继续保持平均7%的年增长率,经济每十年就能翻一番,国力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到那时候,美国的地缘战略目标自然会修正,因为未来的社会是商业竞争的社会,地缘经济利益迟早会超越地缘政治利益,成为主宰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而那些顽固坚持冷战思维的人,也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小布什上台后在对华关系上的逆势操作和围堵中国的态势,阮次山认为,中国有自己的既定战略,包括与世界主要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周边国家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成为世界上至关重要的稳定力量。实践证明这个战略是正确的,这也正是中国的防堵之道。
基于对全球战略态势的基本判断,阮次山认为,在台湾问题上,大陆同样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从两岸经贸互动来看,台湾对大陆的依赖越来越大,形势对大陆越来越有利,只要能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统一最终是水到渠成的事。
再创天地
1986年阮次山离开《国际日报》后,又先后在美国、台湾和香港的其他媒体短暂逗留,同期开始专栏作家生涯。此后十余年,他为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以及港台两地的多家报刊撰写了大量的时事评论,采访过包括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蒙古总统巴嘎班迪等在内的诸多世界名人。2000年底,香港凤凰卫视成立资讯台,阮次山被聘为总编辑和首席时事评论员,同时继续专栏写作。在知天命之年,阮次山身跨传统与现代两种媒体,他的职业生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采访中,我请阮次山对比一下在平面与电子媒体工作的不同感受。我问他,你这么脚踩两只船,是不是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听出我是故意要幽他一默,也笑着“回敬”说,你坐马桶的时候会看书、看报纸,但是你会看电视、看电脑吗?
阮次山说,办报纸、写专栏,让他感到自己是个学者,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读者拿着一份报纸也可以反复看,它的影响更为深远。但是作电视评论,就必须以最简短、最有震撼力的语言,一下切中问题的要害,注重的是即时的效果。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而不是谁打败谁的问题。
对《参考消息》,阮次山说他并不陌生,经常看,有时工作忙没顾上,旁边也会有人提醒,说《参考消息》又转载你的文章了。他对我说,《参考消息》几十年来为开阔内地读者眼界做了很多工作,默默发挥着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作用。
他说:“我能够在中国拥有这么广大的读者,内心真的感到很欣慰。我感谢《参考消息》!”
图片:
2001年2月27日在海南主持电视高峰论坛。图中自阮次山右起为: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巴基斯坦前总统莱加里、尼泊尔前首相比斯塔及东盟前秘书长辛格。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