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韩流” 背后是热销——韩国盯上中国文化市场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9-13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韩流” 背后是热销——韩国盯上中国文化市场 当中国观众如醉如痴地欣赏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的时候,人们也许并未意识到,这股“韩流”带给'...

“韩流” 背后是热销——韩国盯上中国文化市场



当中国观众如醉如痴地欣赏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的时候,人们也许并未意识到,这股“韩流”带给中国的并不仅仅是电视剧……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韩流”这两个汉字频频出现在韩国的媒体上。一些报刊甚至刊登连载文章,介绍“韩流”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的流行情况,并且认为“韩国经济的出路就在‘韩流’之中”。
趁热打铁 顺“流”而上
“韩流”现象已经引起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国政府最近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
据此间媒介报道,“韩流”最初是从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国电视台播放涌现的。随着韩国歌手在中国舞台的出现,“HOT”、“NRG”等韩国流行组合歌手的名字在中国传播开来,引起了一些青少年对韩国影视明星和歌手的兴趣和关注,形成了一股韩国流行歌曲、电视剧以及韩国影视明星的“热潮”。中国一些报刊把这一现象称为“韩流”,韩国媒介则把这一叫法接了过来。
目前,这股“韩流”似乎越涌越急,并向越南、蒙古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扩散。“韩流”滚滚,其内容也在不断扩大,日趋多样,一些青少年从喜欢看韩国电视剧,听韩国劲歌,“追星”,进而发展到追求韩国的商品,如韩国的化妆品、结婚礼服、韩式比萨饼屋、韩国服装,以至韩国的二手车、幼儿英语教材和教育玩具等。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星”,甚至专程到韩国旅游,体验“韩流”发源地的文化氛围和情趣,拜见自己心目中的偶像。
天赐良机 进军中国
韩国外交通商部9月9日在提交国会的材料中分析了这股“韩流”的成因。外交通商部认为,“韩流”形成的具体因素是:韩国大众文化产业的水平提高;周边国家不存在抵制韩国文化的历史和政治方面的情绪;由于实现了产业化,文化的冲击得以缓解;韩国大众文化素材新颖多样,人物英俊清秀。
外交通商部认为,目前这一“韩流”在中国“已经越过在部分青少年中流行的阶段,发展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时代现象”。
受美日经济疲软的影响,韩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困境,尤其是赖以生存的出口大幅下降。“韩流”被认为是“天赐良机”,政府和民间普遍认为应该在“韩流”中寻找进军海外市场的新出路。
“韩流”搭台 经济唱戏
在此形势下,韩国文化观光部8月底发表了“发展‘韩流’文化产业的方案”。这个方案计划在北京、上海以及汉城设立“‘韩流’体验馆”,使当地人和在汉城的亚洲人能够身临其境,直接体会韩国的大众文化韵味和乐趣;建立官方的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和民间的“亚洲文化交流协议会”,以促进高品质的文化商品打进中国市场;制作韩文版的光盘、音像和游戏,并鼓励韩中共同制作;支持优秀的演出企划公司到海外演出等。文化观光部长官金汉吉说,应该考虑到对方国家对韩国文化大量流入而产生的反感心理,因此,这些方案和计划应该在扩大与对方国家的文化交流的范畴内推行,而不能只是韩国文化单方面地进入对方国家。
韩国秋溪艺术大学文化产业学院院长金休钟在其“北京奥运会对韩国文化产业的波及效果”的研究报告中认为,以中国今年底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中国的文化商品市场将急剧扩大。研究报告认为,韩国在中国的文化商品市场中至少要占10%的份额。“韩流”看起来似乎只是韩国大众文化在中国等地的流行,并为韩国商品打入中国提供了机会,即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提高了韩国经济界对中国的关心程度,成为中国吸引韩国投资的机会。最近,京畿道中小企业厅准备在9月13日举办一次“中国研讨会”,探讨进军中国市场的方案。这一研讨会原计划吸引100家企业的负责人参加,结果,到9月7日已经有153家企业报名参加。
有关人士认为,“韩流”提高了韩国商品的认知度,现在正是开拓中国市场的最好机会。但是,开拓中国市场一定要防止以数量为主的倾销方式,也要防止企业界的过热竞争,而要通过参加博览会和展示会等加强在当地的销售活动,维护韩国商品的良好形象。
不过,韩国文化界和经济界的一些人士对“韩流”能持续多久表示怀疑。他们认为,“韩流”现象只是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而青少年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经济能力很有限。此外,他们还担心中国政府会对韩国大众文化过多的进入采取限制措施,并忧虑韩国文化界拿不出更多的吸引人的精品而使“韩流”失去后劲,最终导致昙花一现。
图片:
如醉如痴的中国歌迷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