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他们流血又流泪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9-13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他们流血又流泪 在目睹了将近一年的巴以流血冲突后,人们痛苦地发现,除了流血之外,冲突给双方百姓的心灵都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请看本报驻巴勒斯坦和'...

他们流血又流泪



在目睹了将近一年的巴以流血冲突后,人们痛苦地发现,除了流血之外,冲突给双方百姓的心灵都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请看本报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记者发回的报道——
封锁 贫困 死亡 巴勒斯坦民众苦不堪言
本报驻加沙记者 马晓霖
巴勒斯坦在流血,巴勒斯坦在哭泣!持续将近一年的巴以冲突,使巴勒斯坦陷入了苦海和泪泊。和平是那样遥不可及,面对强大的以色列,巴勒斯坦人只能在困境中苦苦挣扎……
乞讨者众口一词:“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今天不知道明天该怎么打发。”
冲突爆发前,我在街上几乎见不到向外国人伸手讨钱的巴勒斯坦人,尽管他们并不富裕,但是乐天知足的民族性格让他们活得很自尊。现在,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总有人满面愁苦地向我甚至是当地人乞讨,他们中不乏携儿带女的少妇,也有身体强壮的男子,甚至有干公差的警察。他们几乎众口一词:“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一日三餐早已减为两顿甚至一顿,今天不知道明天该怎么打发
。”在加沙,我甚至看到有人在自家门前的树下结网捕捉麻雀充饥。
在以军长时间的封锁和破坏下,巴勒斯坦原本脆弱的经济几乎崩溃,生产资料缺乏,市场萎靡,近3万亩农田被毁坏,3万多棵果树被拔除,使务农为主的巴勒斯坦人无所依靠。据巴官方最新统计,冲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55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0%;60%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原先估计的6%的年经济增长不但化为泡影,相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专家们估计,即使冲突完全停止,巴勒斯坦经济也需要5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在以色列打工原本是巴勒斯坦人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冲突爆发后,十多万巴勒斯坦人基本处于长期失业状态。而内部经济的瘫痪更造成了大批失业人口,使巴勒斯坦近半数的劳动力无用武之地。据统计,巴勒斯坦失业人口已经由原来的11%陡增到40%。
加沙地带和西岸被以军切割成几十个“孤岛”,巴勒斯坦人失去行动自由
冲突爆发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和西岸的行动自由基本不存在问题,他们甚至可以通过“安全通道”往来于两地之间。如今,“安全通道”早已关闭,就连加沙或西岸地区内部的交通都受到严重限制。以军借口防范恐怖分子或报复恐怖袭击,把加沙地带和西岸切割成几十个“孤岛”,设立了无数路卡和检查站,使巴勒斯坦人在工作、学习和家庭团聚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困难,有的巴勒斯坦平民为穿越封锁线或绕开以军检查站而白白丧失性命,有的患病或受伤却因无法及时抵达医院救治而死在家里或路上,甚至有的孕妇因交通受阻而把孩子生在出租车里或以军哨卡前。
纵贯加沙的4号公路几乎完全处在以军控制之下,其中有两段完全被以军和定居者霸占,任何巴勒斯坦车辆不得驶入,否则就会面临吃枪子的危险。另外的一段被以军完全隔离出来,限定巴勒斯坦车辆只能使用其中的一边。而每当定居者或以军车辆通过4号公路的几个路口时,以军就随时截断巴勒斯坦车流,让自己人优先通过。此外,任何单人驾驶的巴勒斯坦汽车都不得经过以军哨卡,必须找人甚至花钱雇人陪乘才能过关。
几十间房屋顷刻间化为废墟,近百人转眼间丧失了几代人苦心积攒的家业
巴勒斯坦人安居也难。作为对枪击和爆炸事件的报复,以军动辄出动坦克和推土机,成片地推倒无辜巴勒斯坦人的住房,使他们再次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几十间房屋顷刻间成为废墟,近百人转眼间丧失了几代人苦心积攒的家业,这在巴勒斯坦已算不上什么大新闻。以军的残酷在于根本不顾及这些无辜百姓今后该如何生存,履带碾过之处,家禽、牛羊伏尸围栏,冰箱、电视、家具、卧具乃至米面油盐与砖瓦同为泥尘。
去年11月,我在加沙中部戈拉拉村采访时,一位丧失家园的老太太哭着对我说:“以军太没有人性了,为什么要把我们这些老百姓当作出气筒和替罪羊?”她老泪横流地指着脚下一块石头说,如果那是个炸药包,她一定会抱着它与以军同归于尽。今年8月底,拉法一名巴勒斯坦老汉曾长时间坐在被以军推倒的家园废墟上看守着埋在里面的积蓄,并挥舞拐杖驱赶着试图从废墟中翻拣杂物的孩子们。他胡须颤抖,目光灰冷而绝望。当我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不是安置一个新家时,他却说自己想去死,因为他不想再看见以色列人。人之将死,其言亦善。但是这两位老人的“好战”语言说明他们的心已完全绝望。由此,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为什么不断有人不惜自我爆炸而向以色列人复仇。
其实,冲突给巴勒斯坦人造成的最大损失和创伤是失去亲人。以军滥杀无辜,造成近6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约3万人伤残,其中绝大部分是平民,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少年儿童。一年内遭受如此惨重的生命损失,这是百年来前所未有的悲剧,是巴以和平进程的严重倒退。
作为记录巴以冲突历史最血腥片段的记者,我过去无法理解一位历史学家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被历史记载的民族才是真正幸福的民族。经历了多次枪林弹雨的恐惧,厌烦了日日存在的呼喊与哭号,目击了太多的血光、泪水和废墟,我终于体会到,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与征服史,一部苦难与求生史。巴以冲突的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我真诚地希望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能尽快地翻过浸透了鲜血的一页,不再被当作生死话题而受世人关注并载入史册。
炸弹 枪击 恐怖 以色列百姓提心吊胆 
本报驻耶路撒冷记者 钟翠花
生活在以色列,翻开当地出版的报纸,“炸弹”、“枪击”和“流血”等字眼时常会映入你的眼帘。这些触目惊心的字眼不仅成为以色列人生活画卷的底色,而且成为这个犹太小国现实环境的构成要素。
“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
对于失却的或不曾拥有的东西,人们往往分外珍惜或向往。建国半个多世纪里,以色列人从未享受过真正的和平与安宁,“和平”不仅成为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而且还被他们时时挂在嘴边,SHALOM(希伯来语,意为“和平”)就是以色列人见面和告别时最常用的寒暄语。不过,在他们的心灵词典里,“和平”的含义或许过于抽象,最切实的莫过于让他们获得免于炸弹威胁的安全感。
炸弹是伊斯兰极端组织抗击以色列时所采用的“常规武器”。在持续近一年的流血冲突中,恐怕已经很难统计以色列境内发生过多少起爆炸事件了,被警方排除的爆炸险情更是不计其数。炸弹的藏匿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放在提包里被遗弃路边,有的藏在汽车里,有的甚至被隐蔽在西瓜里……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那些将炸弹绑在身上以身赴死的自杀爆炸者,他们混迹于人群,趁人不备,拉响炸弹。当军警在耶路撒冷、特拉维夫等大城市严阵以待时,炸弹却可能在偏远的北部城镇响起。于是,以色列人惊呼:“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
每当爆炸发生时,那些有亲人或朋友可能靠近现场的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如果不能及时接到报平安的电话,他们的世界便塌了下来。由于以色列是多事之地,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格外强烈,手机便成了多数人的必备品。很多人甚至拥有两部以上的手机,这样的人经常被戏称为“真正的以色列人”。
长期的精神紧张和恐惧使人们一旦有机会,就要努力逃避现实,去放松,去寻找快乐。今年我参加过两次以色列人的婚礼。婚礼上遇到的朋友都告诉我,婚礼成了人们逃避现实的良机。在婚礼上,人们的舞跳得激情四射,仿佛要摆脱冲突给他们的生活投下的所有阴影。以色列人生性快乐,每周的安息日亲朋共度时,他们都会纵情歌唱,很多不严守安息日的人还会开车到海滨游泳晒太阳,那时的世界是宁静祥和的,但星期一新的一周开始时,等待他们的往往依旧是严酷的现实。
“一觉醒来时,能看到对方消失”
如果说以色列境内的人们是生活在挥不去的炸弹阴影之中,那么生活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20万定居者则可谓处境险恶了。冲突爆发后,他们作为以色列占领政策的落实者成为巴武装人员袭击的主要目标。迄今,倒在巴勒斯坦人枪口下的以色列定居者不下50人。
不要以为定居者都是些不可理喻的极端分子,我有两位定居者朋友,他们选择居住在定居点的理由各异。其中一位在工作中主要与阿拉伯人打交道,还向家住在伯利恒的阿拉伯业主返还过多收的数万谢克儿(以色列货币单位,1美元约合4.3谢克儿)税金;另一位则在夜间回家途中会花上半个小时,说服检查站的以色列士兵允许他乘坐巴勒斯坦人开的出租车,并表示如果出了安全问题,由他本人负责。其实,不少被巴勒斯坦人打死的犹太定居者曾与周围的巴勒斯坦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当然,对于大多数处于占领与反占领较量的犹太定居者和巴勒斯坦人来说,他们都梦想“一觉醒来时,能看到对方消失”。
离以色列境内最近的定居点要算耶路撒冷南郊的吉鲁定居点了。这一定居点离耶路撒冷市中心只有10公里,被以色列当局视为其“首都”的一部分。冲突爆发后,巴武装人员经常从对面的比特·杰拉镇向吉鲁射击,驻守在那里的以军则进行猛烈的还击。枪战声在我的住所里清晰可辨,那时才真正感觉离冲突很近。8月29日,我到吉鲁采访时,居住在前沿楼房的残疾人哈娜·利维向我哭诉着巴勒斯坦人的枪声如何让她寝食不安,担惊受怕。她抖动的双臂,哽咽的声音,和屋外零星响起的枪声,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处于冲突前沿的人们经受的精神和心理煎熬。联想到生活在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的惨境,而人们又是那样的无助,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我们无法与我们的同胞沟通”
以色列是一个极为民主的社会,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观点。激烈的冲突形势使社会内部的辩论更为激烈,经常有剑拔弩张之感。极端右翼人士抱着以色列是“上帝应许之地”的“法宝”,排斥一切应向巴归还被占领土的主张;而激进的左翼人士则坚持不懈地伫立街头,举着“结束占领,不要暴力”的标语,有时还要背着“叛徒”的骂名。当以色列的推土机捣毁巴勒斯坦人的“非法”住宅时,他们奔走疾呼,敦促外国记者联名给美国总统布什写抗议信,他们急切地说:“我们无法与我们的同胞沟通。”
更多的传统左翼人士同情巴勒斯坦人的处境,但对和平心灰意冷。社会中的大多数是沉默的一群,认为以巴两个民族能够和平相处,但目前的冲突主要是政治斗争的产物。一位儿子在部队服役的母亲告诉我:“天底下的母亲是一样的,无论谁的孩子被打死,都会感到揪心的疼痛……”(上图摄影 马晓霖)
图片:
1、失去亲人的巴妇女
2、被摧毁的巴勒斯坦人家园
3、被炸毁的以色列汽车
4、以色列儿童学习戴防毒面具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