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温世仁:带着“激光剑”穿行大西北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9-1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温世仁:带着“激光剑”穿行大西北 有人大胆设想,西部开发只要以新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十年便可大有成效,而且这种“成”不是指小有成就,也不是指比过去好,而'...

温世仁:带着“激光剑”穿行大西北



有人大胆设想,西部开发只要以新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十年便可大有成效,而且这种“成”不是指小有成就,也不是指比过去好,而是指让西部的生活水平在十年内达到和东部沿海甚至和深圳、香港一样的水平。这就是台湾实业家温世仁的“西部开发十年可成”论。此论独特,推断大胆,供大家参考

有一种人,初一见面并不会给你什么惊讶,一张很平常的脸和一副很平常的厚实身架。但当你和他交谈起来,注视着他的眼睛,听他徐徐阐述他的观点的时候,你会迅速地被他思想的魅力所吸引,被他对事物新颖独特的观察角度和充满灵感的观点所折服。温世仁便是这样一种因交谈而对其刮目相看的人。
温世仁有着很长的办企业的经历。24岁当研究生时便做了台湾电脑生产企业的厂长,25岁担任金宝公司总经理,32岁进入英业达集团(年营业额后来达到1100亿台币),先后任总经理、副董事长。50岁时,他毅然放弃做公司,成立了“明日工作室”,将科技手段与著书立说结合起来,以启迪人们的心智。
近两年,温先生研究和推行的重点,是他“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构想。最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和港方在香港合办“西部开发商机研讨会”,温先生受邀在会上介绍了这一构想。
一个在台湾长大的老板对西部开发如此热衷,让人感到欣喜而又有些疑惑。在他下榻的宾馆,我拜访了他。由于双方都说“普通话”,全无语言障碍,使身在香港的我更感到海峡两岸人的亲近。
刚一坐定,话题就自然地延伸到了西部。温先生告诉我,西部12个省中他已跑了11个,每到一地他就跟当地领导交谈,给大家演讲,谈的都是他的“西部开发,十年可成”论,告诉人们西部开发只要以新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十年便可大有成效。而且他强调:“这种‘十年可成’不是指小有成就,也不是指比过去好,而是指让西部的生活水平在10年内达到和东部沿海甚至和深圳、香港一样的水平!这才叫‘成’。”
听起来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而让人惊异的是,当我离开他时,已不认为他的论点是天方夜谭。说服的力量,正在于此。
●用相对迁徙降低开发成本
要想在十年内获得这样的成功,就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法。
温先生接着阐述:所谓“成”有三个标准:第一是生活水平要与发达地区同步;第二是知识水平要与发达地区同步;第三是收入水平要与发达地区同步。
第一点,“生活水平同步”指的是发达地区吃、穿什么,西部地区也都有。这完全是可以达到的。因为文明是可以复制的,盖一个大商店,里面麦当劳、肯德基以及各种名牌都有了,这些东西两年内就能建起来,用不了十年,只要钱投下去就会有,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很多人又问:大城市可以这么搞,那偏远一点的地方怎么办?
温先生认为要用相对迁徙的办法解决。他举了一个例子:澳大利亚面积比中国西部还要大,但澳大利亚只开发六大城市,然后六大城市再辐射开去。所以并不需要开发那么多城市,可以通过相对迁徙改善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条件太恶劣的地方,没人会到那里发展,为什么不放弃而往县城周边迁移?中国政府可以把120万人从长江三峡迁到外地去,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所以只要相对迁徙,选几个大都市,旁边辐射几个地级市,逐渐扩散开去。这样人口相对集中,开发的成本比较低。如果人员散落,为几百人的村庄开一条公路,架各种线,成本太高,且条件恶劣的地方,开发很不合算。澳大利亚人的生活水平很高,但他们将很多地方都放弃了,在澳大利亚,袋鼠生活的空间比人大。因为人没有必要在很恶劣的地方坚守,相对往城市周围集中,开发成本会大大降低,人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而且还保护了自然。西部很多地区地广人稀,如果在西部设立20个大城市,每个城市再带30个中型城市,每个中型城市再辐射几十个小城市,这样就变成一种定点开发,既能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又可将边远地区让给大自然。而且中国有个很好的条件,就是内地已经有很好的地级市的规划,把每一个地级市当作一个中心点,地级市再辐射几十上百个乡镇,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改善了。
●用网络实现跳跃式发展
第二点,所谓“知识水平同步”,就是香港人知道什么,甘肃人也知道什么。这一点过去在西部很难办到,但现在通过网络则很容易做到。过去西部学校非常少,老师也非常少,知识的传播非常慢,现在有了网络就没有这些问题。透过网络、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学到新知识,所以知识的同步也用不到十年就能办到。
温先生说,他很不赞成把中国的西部开发比喻成当年美国的西部开发。美国当年西部开发时是骑马拿枪去的,而人们现在是带着手机、提着电脑、坐着飞机去的,现在西部开发有许多更优势的条件嘛!
他强调,在相对聚集“定点”完成以后,就要实现公路网络“双轨”并行,公路铺到哪里,宽频的网络就延伸到哪里,这两路延伸到哪里,哪里就能繁荣。因为有网络之后,就能知道外面卖什么东西,在网上订了东西就能送过来,自己有什么产品,也可以从网络上告诉别人,通过公路运出去。
谈到这里,温先生举了1998年他看见的发生在北京的一件事。一个北京近郊的乡下人挑着自己种的蒜头到京城去卖,但卖不出去,下大雨时他躲在一个网吧的门口避雨。几个经营网吧的年轻人让他进来避雨,其中一个知道他蒜卖不出去后,问他的蒜跟超市有什么不同?农民说没有多大不同,就是自己种的,没有用化学肥料。年轻人灵机一动说“我帮你找找看有没有人要买”。他就将“有机蒜头”输入电脑,往互联网上一送,看有没有人要。结果一下子就找到德国一家大型中国餐厅的连锁店刚好在找这种蒜头,双方就成交了。这个故事启示人们,网络时代的电子商务并不是只有大公司才可以做,一个大字不识几个、不会用电脑的老农民,也可以从事国际贸易。只要这个村(哪怕是穷乡僻壤的落后村)有一个人的电脑接上电话线,这种一人对一人的国际贸易就可以进行。
●黄羊川的故事
或许是受到这件事的启发,去年8月开始,温先生在甘肃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内选择了位于3500米海拔的穷村黄羊川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们进去7个月,花了50万元人民币,选择村里一个中学将其网络化,靠这个就把整个村庄带动起来。村里做的手工艺品通通让学生帮助在网上卖出去。现在黄羊川已成为该县的模范村。那里的孩子从想要放弃生命到成为专业人才,迈进了一大步。
一般人们总以为电脑、互联网等等是属于城市文明的范围,西部那些荒凉的山村同这些东西是没有什么关联的。然而,温世仁通过先进的观念把这两者的鸿沟弥合了。
他说:“过去我们的做法错误就在于,他要物质你就给他物质,他要吃你就给他吃,这是最糟糕的。在满足基本的需要以后要把当地人带上正路。我们工作室的林博士问村学校让500个学生每月都吃上肉汤要多少钱?算了算说要2500元。他就每月从自己薪金中拿出2500元,让孩子们都有肉和汤吃,然后让他们认真学网络。相反的,如果他拿20万给他们,那么就全给吃了花了,不会改变他们任何东西。其实吃是廉价的东西,上网也是廉价的,一条电话线就能上网,现在一条光缆拉过去,全村几十万人都可以通电话了。过去总有误区,以为要经过多少阶段才能达到使用网络的层次,其实网络就是电话,现在到处都有电话线,而电脑又越来越便宜,实现网络化并不难。
温先生说,网络是什么,网络就是一个锄草机,把知识的鸿沟铲平。在网络面前,知识是平等的,什么知识你都可以取得。最有钱的人和最穷的人打www.IBM.com,去的都是同一个网站。
据悉温先生的“明日工作室”还投资建立了一个网上免费学校(www.schoolfree.com ),里面教授英语等各种课程,西部学生只要上网就可以下载各种内容,缺乏师资和课本的问题就可以解决,而且能实现互动学习。
他用心良苦地说:“我们做这样一件事就是想告诉人们,50万元人民币就可以把一个村庄网络化(而且以后如果系统地搞,成本还要低)。现在不少地区进行西部开发的方法不对,他们往往说你把钱拿来,然后几亿元投给他,他去盖几栋大高楼。我问他们盖大楼干什么?他们说因为香港、上海都盖大楼。我再问,你们倒回去想一想为什么香港盖高楼?盖高楼是因为那里地皮紧张嘛!西部地广人稀,到处是地,你花那么多钱盖那么高的楼,要用电梯、钢筋,成本多高!几亿元花在不必要的地方。如果用在村庄网络化上,就会改变许多村庄的命运。”他强调说,在这些集中定点的区域进行公路化、网络化就行了,不必画蛇添足盖各种楼。他很遗憾地说,现在有不少城市公路两边盖不少建筑,这才是真正的成本所在,其实这些钱都是不必花的。
(I、O)
●用新眼光开发三种资源
“成”的第三个标准,就是要实现“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同步”,让西部赚的钱与在北京、广州差不多,这是三个标准中最大的挑战。
温先生认为,所有收入都是来自于资源。他把资源分成三部分:“地表资源”(土地上的资源),西部人均拥有的地表资源是沿海地区的8倍,如果西部能生产内地没有的东西,如特色农业、特色药材、特色旅游观光,那么西部每个人能赚的钱应该比东部多;再看“地下资源”,那就更不用说了,西部的矿产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应该加速开发,不要等,因为10年以后有新能源、新科技出来,埋在地下的某些东西就没有价值了,可以包给国际公司大量开采。而“人力资源”目前西部还赶不上沿海,但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人才资源并不差,即使一些偏远市县,也可以通过加强装备,配备电脑、手机还有网络,加强培训教育,人才会越来越多。 
在如何看待西部的现状和发展上,温先生又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他说,西部的人口大约等于欧盟的人口(3.7亿左右),西部12个省区市占中国土地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5%,而欧盟的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的40倍,这表示西部很有发展空间呀!如果西部10年能赶上沿海的发展水平,表明西部10年成长了10倍、20倍,这是多大的成长性,投资者会趋之若鹜啊!因为投资者不是去穷地方投资,也不是到富地方投资,投资者是要到有成长性的地方投资。
●何必等待50年!
温先生很不赞成动不动就提开发西部50年规划,他说:“如果目标设在50年,大家都死掉了,都不用负责了,那不是空谈嘛!而且你定50年,谁来给你投资?所以,目标一定要设定在10年之内,你沿海发展也不过就是10年嘛!有人说西部和沿海的条件毕竟不一样,我承认这一点,但大家也许没想到另外一个点,开放沿海地区的时候我们中国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那么多人才,也没有网络和电脑,现在我们都有了。中国现在在银行里有1万亿美元,人才又多,经验又丰富,这样一看,怎么可以说不可能呢!没有什么事做起来是一帆风顺的,问题肯定会不少,但你把这项事业拉长到50年,问题反而会更多。现在领导5年一任,换10任领导,50年的事情谁去负责?”
●关键是观念的更新
温先生到西部,当地人问他带来了多少钱?温先生说我没有带钱来,但我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来改变你们的观念。西部大多数人认为和东部的距离越拉越远,没有信心,这就是观念问题,有这种想法就永远跟不上别人。所以关键是观念的更新。
他说:“我在西部各省演讲,就是想改变他们的观念。我去贵州时,当地领导在给我接风的时候用挺怀疑的口气问到我的‘十年可成’设想,而当到他给我送行时,只说了一句话:‘西部开发十年可成是我们贵州的目标!’”
一年多来,温先生不断地行走在西部各地,宣传他的“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构想,回答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然后达成共识。他说:“我认为做这项转变观念的工作十分重要,一旦大家都接受了新观念,就可以变为一股力量!”
看着面前的温先生凝重的眼神,听着他的叙说,感觉温先生既像是一个传播现代科技福音的传教士,又像是一个佩着由电脑、手机、光缆合成的“激光剑”开发和征服西部的现代侠士。更确切点说,他是在用他的智慧、仁爱和新观念铸成的利剑,不倦地拨开人们内心的疑云和困惑。
结束采访返回的路上,思量着温先生这样一种性格的人,越发感到他的人生轨迹令人回味。他的观点未必完全正确,他的努力未必处处收效,但这并不影响他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付出新的努力去传播新观念。大西北之大,个人也许渺小,但温先生曾在书中提到的一个“传说”为他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释:
“从前村庄里有一个水塘,常有小朋友失足掉下水丧失宝贵的生命。有一只鸟看见了,就每天衔着小石子去填水塘,希望能将水塘填平。有人笑它:‘你这样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填平水塘呢?’小鸟回答:‘我不知道,但这是我所能尽的最大的力量。’后来全村的人都知道了,深受感动,终于同心协力把这个水塘填平了。”
当同心协力时,水塘定能填平!
****
温世仁简历
温世仁,台北人,1948年生,台湾大学电机研究所毕业,曾任金宝电子总经理,英业达厂长、总经理,现任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
1998年2月与漫画大师蔡志忠创办明日工作室,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专业写作公司。台北为第一个据点,是一个新形态的书籍专业写作制作公司。现已在台中、香港、上海、南京、北京成立了办公室。
个人著有《成功致富又快乐》、《台湾经济的苦难与成长》、《你能懂东亚金融风暴》、《2001年第二次奇迹》与《企业的未来》等书。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