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当代大篷车——中亚流浪民族柳利人生活写真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9-04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当代大篷车——中亚流浪民族柳利人生活写真 【俄罗斯《劳动报》8月23日文章】题:柳利人的今昔(作者 瓦列里·比留科夫) 柳利人为数不多,他们居无定所,云游'...

当代大篷车——中亚流浪民族柳利人生活写真


【俄罗斯《劳动报》8月23日文章】题:柳利人的今昔(作者 瓦列里·比留科夫)
柳利人为数不多,他们居无定所,云游四方。在中亚地区,这个非同寻常的拜火教部落已经与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和土库曼人和睦相处了几个世纪。
云游四方 招摇撞骗
传说当初阿拉伯人四处传播伊斯兰教时,曾受到一个部落———柳利人的抵制。威胁、利诱均无济于事。甚至当邻近部族成了伊斯兰教的教徒,已经忘了祭祀祖先的时候,柳利人依然如故。或许是出于同情,或许是表示敬重,当地居民这家送食物,那家给衣物,像一家人一样帮助柳利人。现在,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城市和村镇,还可以看到穿着花哨、脸上肮脏的柳利孩子沿街讨钱。人们一般会破费几个小钱,如果哪个过路人不打算给钱,讨钱的孩子就穷追不舍,嘴里还不停地喊着“给点儿钱吧,给点儿钱吧……”
据说,柳利人是因为贫穷和受迫害从印度流落到中亚的。然而,他们在中亚也被视为另类,在别处的处境也大同小异。这里有排外的因素,也怪柳利人自己坏了自己的名声。柳利人多半靠占卜、看相、做点儿小买卖为生。他们流浪四方,谙熟各地的市场行情,一些柳利人受利益的驱使,也做一些小的投机生意,甚至招摇撞骗。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提防柳利人。比如说,农牧民知道柳利人特别喜欢马,有马匹的人家一听说柳利人来了,就牢牢地拴上马厩的门,紧张地注意柳利人的动向。但还是防不胜防。
有一次,两个柳利人牵着一只大棕熊走进一个城市的闹市区。大熊和它的主人配合得很好:大熊根据主人的指令用后爪立起身来,晃着脑袋小声叫着。主人则忙着向围观的人兜售“熊油”,声称这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人买了以后发现那不过是普通的牛油,要求退钱,柳利人虽无言以对,可就是不退钱。
处事实际 顽强生存
上个世纪,柳利人饱受饥饿、寒冷、动乱和战争之苦,以各种生存方式躲避着自然界和人文的种种灾难。现实生活使柳利人我行我素,根本不在乎周围的人怎么看他们。由于斥责、乃至威胁多少年来一直伴随着柳利人,柳利人对充满敌意的环境早已习以为常。
柳利人非常镇静,哪怕在受到攻击时也不惊慌失措。他们是特殊的心理学家(所有妇女都会算命),总是能分清什么是抱怨,什么是威胁;什么是发泄不满,什么是预谋打斗。柳利人几乎从不与当地人争斗。他们的处事哲学非常实际:如果发生争斗,柳利人必然要逃离此地,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吃亏。因此,即使在行骗的时候,他们说话也很得体。一个朋友的妻子算完命,把身上所有的金首饰都给了为她算命的柳利女人,还感恩戴德地和“恩人”告辞。在报刊的治安栏目中,常常可以看到柳利人招摇撞骗的案例。可以说,这是没有威胁、讹诈和暴力的“软”犯罪。
柳利人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即使在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柳利男人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营生。过去,他们买些便宜的旧货,分类整理成可利用的废料,让女人们拿到市场上去卖。现在,他们的买卖做大了,几乎垄断了二手酒瓶市场:收购酒瓶,雇人清洗,然后卖给葡萄酒厂。当然,他们的收购价比居民自己卖给葡萄酒厂便宜2/3到3/4。
塔吉克斯坦的战乱使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一些柳利人也夹杂在难民队伍中。但他们不同于别的难民,很快就能找到谋生手段。傍晚,漫步在塔什干大街,可以看到一个瘦瘦的柳利女人手里拿着熏黑了的煎锅围着城里人转,嘴里还念念有词,原来,她在用香草的气味为商人和过路人驱赶蚊虫。说来也怪,天气那么热,还是有那么多人乐意让柳利人用香草的烟气熏自己的脸和衣服,有的父母甚至拿着孩子的上衣和裙子凑上去熏一下。原来,他们认定这样做能去病驱邪。随着香草味在人群中飘散,送到柳利女人手中的钱越来越多,而且还不是她主动要的。对此警察已司空见惯,从不干涉。 
居无定所 不学无术
柳利人有时也搞合法经营活动,收入不菲。但是,轻而易举挣来的大笔钱财不仅没使柳利人堕落,而且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他们依然穿简单的衣裳,住普通的帐篷,不下酒馆,也不去娱乐场所。至今,四轮马车在他们眼里仍然是最体面的交通工具。
柳利人还有一个特点——根本没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愿望。即使发了财的柳利人子女也不读大学,甚至连中小学也不读。柳利人没有公民证,不服兵役。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他们常常随随便便就走出国界,现在他们只在独联体国家游荡。多数柳利人仍然非常喜欢不知何时形成的不定居的生活方式。这和我们熟悉的茨冈人多有不同,后者已融入社会生活,逐渐被同化。
图片:
柳利人推销香草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