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海峡两岸一挑夫”——记台湾名流丁中江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8-28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海峡两岸一挑夫”——记台湾名流丁中江 丁中江先生是台湾政坛名流、媒体元老。他逃离大陆和重返故里、被逐出香港和荣耀复归的两则故事,在海峡两岸传'...

“海峡两岸一挑夫”——记台湾名流丁中江


丁中江先生是台湾政坛名流、媒体元老。他逃离大陆和重返故里、被逐出香港和荣耀复归的两则故事,在海峡两岸传为佳话。我3年前在北京曾亲自聆听他的讲述,前不久又把电话直接打到他在台北的府第,订正有关事实,着实为之感动。
我同丁先生初识于1998年晚秋时节。当时,一位友人对我说,台湾那边一位老报人来京,希望能有一面之晤。相见之下,只见来客西装笔挺,皮鞋锃亮,一头乌发,满面红光,显得英气勃勃。落座之后,我发现他的头发根部泛白,手上有些老人斑。这才使我相信,来客显然并不年轻。待他递上个人小传,我看到第一行第一句话印的是“1917年出生”,心头不免一振,没料到他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
丁中江先生原名丁懋德,云南宾川县人氏,出身名门望族。其父丁石僧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国民革命,后退出政坛,潜心礼佛。丁中江先生云南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后赴巴黎大学研修。1940年抗日战争期间,他曾任重庆《国民公报》总编辑,1948年担任在广州出版的《天地新闻日报》社长,1949年出任云南《平民日报》社长。1950年离开云南之后,他辗转去泰国和香港,从1961年起在台湾落脚。丁先生说:“离开云南几十年,但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我总想有朝一日回去看一看。这成为我后半生的最大心愿。”
还乡之愿:“辞乡40年,重返云南,受到地方父老热烈欢迎”
机会终于到来。1988年11月6日,云南西南部的澜沧、耿马一带发生7.6级地震,造成严重灾难。丁先生获悉后日夜难寐,总想为家乡父老做点什么。他这时已经退休,但凭借自己在台湾政界和新闻界近三十年的影响,他相信还能有所为。他当即决定筹划募捐活动。当他把这一愿望通过在昆明的妹妹丁懋萱女士转达云南省政府时,省政府表示热诚欢迎。
但台湾有关机构却对他的想法表示“非常保留”。丁先生考虑再三,还是严正表示:“我不是国民党员,救灾是我个人的行为,不需要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支持。”他把自己的想法正式告诉老朋友蒋纬国先生,担任台海爱心会总召集人的蒋先生表示坚决支持,并发动各方对他大力支援。很快,他就以台海爱心会云南救灾小组的名义募捐到219箱药品。但是,台湾和祖国大陆之间没有直接交通联系,这些物资怎么运到云南去,一时又成了问题。终究是老天不负苦心人。他在1951年曾担任曼谷华文《民主日报》董事长,在泰国有一大批朋友。在他们的协助下,泰国航空公司专门调出一架飞机,免费将那批物资经泰国运往云南。
1988年12月20日,丁中江先生以台海爱心会云南救灾小组领队的名义携夫人李蕙如女士随飞机回到阔别近40年的故土,不禁老泪纵横。面对前来机场迎接的舅父母和其他亲友,他分开人群,行叩拜大礼;面对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记者,他陈诉自己的“垂老四愿”:愿为海峡两岸建心桥;愿为受难同胞送爱心;愿中国统一;愿中国富强。
他说:“当年,我匆匆离开故乡,总有一种负罪感。今天,在故乡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带来这点东西,虽然不多,但总算给我一点安慰,平复了一点长期愧疚的心情。”听到这里,我有点迷惑,就问丁先生,他这番话又是从何说起呢?
丁先生回忆说,1949年12月,国民党军队一败再败,很难抵抗,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起义。1950年元旦那天清早,丁先生告别双亲,离开昆明悄然西去,准备越过边境奔赴缅甸。上午9时整,他顺利通过前往缅甸的第一道关隘碧鸡关。回头看时,关上既无守兵,身后也无追兵,他不禁长出一口气。就这样,经过半个多月的颠沛流离,他从畹町出境到达缅甸。他喟叹:“从此,游子天涯,有家难归。家乡风物,双亲慈容,只能在梦中依稀相见。”光阴似箭,双亲作古,书生白头,但他仍坚信,“还乡之愿终有一天会实现”。
丁先生虽有此愿,但绝未想到此愿在他离开家乡整整40年时得偿。来到昆明,他顺利移交完救灾物资,探访旧居和办公处所,拜谒双亲陵寝。当云南省领导征询他还有何要求时,他提出到离开昆明约20公里的碧鸡关看看。他们当然不明白其中的原委,但还是满足了他的要求,委派统战部副部长兼台湾办公室主任樊良崧先生相陪。
丁先生特意选择1989年元旦这个日子前往。他追述说:“元旦清晨9时,是我去国出云南整整40年。不差一分一秒,我来到碧鸡关前,青山绿野,景物依旧,而斗转星移,人事已非。我站在录影机前,娓娓细说当年走出碧鸡关的经过。”他特别提到,据说在他出关半个钟头之后,就有几个解放军追赶上来。他们没有看到任何形迹可疑之人,以为他沿滇越公路逃往越南,因而就没有沿着滇缅公路继续追赶。
丁先生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听他讲述出走经过的樊良崧先生,当年也是解放军的一员。今年71岁的樊先生不久前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也是云南人,1949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进入昆明。当时,他不认识丁中江,但知道他的大名和政治背景。有人说,当年到碧鸡关追捕丁先生的解放军中,有一人就是他。对此樊先生说:“我当年在部队并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样说,未免有点太离奇了。”但他承认,40年后得识丁先生,并陪同他在滇西南各地参观,也是一种机缘。
丁先生站在碧鸡关前,得知樊先生的身世,无限感慨地说:“真没有想到,40年前追捕我的是解放军,40年后殷勤接待我的也是当年的解放军。本是同根生,本是同一血缘,我们不是敌人,是同胞,是兄弟骨肉呀!”他们两个人把手握得紧紧的,真所谓“劫波渡尽兄弟在,粲然一笑泯恩仇”。就这样,丁先生的第一大宿愿在戏剧性的场景中圆满实现。
返港之愿:“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后35年,应邀参加香港回归大典,目睹英国人滚出香港”
那么,丁先生的第二大夙愿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丁先生不等我询问,紧接着就从头娓娓叙说起来。
从1950年到1961年,丁先生客居香港,是香港的合法居民。其间,他先后创办《中南日报》、《六十年代》周刊、《华侨天地》画刊,成为香港文化新闻界知名人士。1961年10月6日,他预定离开香港去台北,不料,在启德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突然被英国警官拘捕,说他同台湾国民党某个单位“有任务关系”。在被拘留的135天中,英国人对他的住宅进行了搜查,但没有发现任何证据。与此同时,英国警察当局还拘捕了其他一些中国人,把他们关在像地狱一样的“漆咸道政治集中营”,对他们进行了野蛮、残忍的拷打。丁先生回忆说,若非亲历,做梦也不会想到,号称“民主之窗”的英国治下的香港,俨然就是一座人间地狱。
1962年2月23日,丁先生同饱受肉体蹂躏和人格侮辱的23个同胞被驱逐出香港,并且被宣告“永远不能回到香港来”。丁先生当即抗争说:“这真是绝大荒谬、无法无天的片面判决!”他说,他至今仍记得,他对英国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最后,我一定还要回来,亲眼看着你们滚出香港。”
从香港来到台湾,丁先生曾长期在政坛上周旋,出任过“行政院顾问”、“国家建设研究委员”、“考试院委员”。但是,他把更多的时间还是用在新闻事业上,曾任台湾最大的晚报《自立晚报》的主笔,应聘给台湾最大的几家报纸《联合报》、《中国时报》、《台湾日报》等撰写专栏,在台视、华视、中视等电视台担任评论委员。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时评,在台湾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无论在忙于政务还是于笔耕的时候,令他总不能释怀的是,一定要回香港去走一遭,面对英国人出一口恶气。他等了35年,一直等到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6月15日,他接到昆明方面的来电,邀他参加7月1日的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很快,他就接到中国和英国政府联署的正式邀请函。
丁先生回忆说:“我感到很欣慰。这些年来,我已归隐林泉,不具备任何身份,但还是受到邀请,搭上香港回归的专车。我终于要实现亲眼看到英国人滚出香港的意愿。但是,意愿是从内心发出的,能不能实现,不在发愿人,而在客观环境。”
丁先生所说的“客观环境”,主要是指他这次赴港遇到的“三大阻难”。首先,他的家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他既然已经远离政治,选择香港回归之际去香港,本身就是“政治化”,就是“自投政治漩涡”。何况台湾方面很多人都希望获得邀请,但未能如愿,而他老先生独受青睐,难免惹来非议。
第二,赴港需要办理入境签证。但是,香港移民局都是旧人旧档案,他过去在香港的经历都留有记录在那里。因此,经办人对他充满敌意,入境签证一直拖到6月29日才拿到。
第三,出境赴港需要征得台湾当局的批准。他一收到请柬就正式向有关当局递交了申请,但却迟迟得不到批复。经他一再催促,他的胞弟丁懋时露面了。丁懋时当时任台湾“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称得上是李登辉的心腹人物。果然,他来传达李登辉的指令说,不准丁先生去香港“给中共捧场”。几经交涉,仍没有松动。眼看回归日期临近,他采取一不做二不休的办法,声言:“如不批准,我就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表示不满和抗议。”就是在这样下了“爱的美敦书”的情况下,他才获准去香港。
丁中江先生6月30日晚以贵宾身份抵达香港,随即参加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和宣誓就职仪式。他高兴地说:“我重返香港的意愿终于实现。当年,我被迫离开香港,是阶下囚。现在,以中国人终于做了主人的姿态昂着头进来,被称为尊贵的客人。这对于一个曾遭受英国人侮辱和虐待的中国人来说,真是莫大的欣慰,好不痛快!”
眼看着英国米字旗徐徐降下,他激动不已。他在香港停留三天,同香港同胞一起参加了香港回归的庆祝活动。事到如今,已是4年过去,年届84岁高龄的丁先生在电话中同我提起此事,仍是激情溢于言表。他说:“像有我这样的背景及在港之经历者,在回归仪式的当场,恐怕没有第二人,我为此感到自豪。当然,我作为中国人更感到扬眉吐气。”
丁先生从香港回到台湾后撰文《我生两大愿获偿》。他说:“辞乡40年,重返云南,受到地方父老热烈欢迎;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后35年,应邀参加香港回归大典,目睹英国人滚出香港。吾毕生两大宏愿得偿,足慰老怀。”
虽两愿得偿,丁中江先生并未从此歇息。他不知疲倦地多次奔走于台海之间,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不遗余力。他所著《挑夫行脚》,记录历次来访祖国大陆之形迹。他在书中以“海峡两岸一挑夫”自况,表示要一步一脚印,为促进两岸人民的了解和祖国的统一而努力。
图片:
1、青年时代的丁中江
2、救灾纪念旗
3、丁中江(左)与樊良崧合影
4、1962年丁中江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抵台后召开记者会,控诉英国特务暴行。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