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8-27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 “静谧与安宁将你簇拥/我们一起翻开托尔斯泰/当你疲惫时/抬起双眸/凝望着我/流盼间溢满温柔/我从中捕捉到了上帝的光辉......”爱因斯坦为玛加'...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



“静谧与安宁将你簇拥/我们一起翻开托尔斯泰/当你疲惫时/抬起双眸/凝望着我/流盼间溢满温柔/我从中捕捉到了上帝的光辉......”爱因斯坦为玛加丽塔写下了这段诗。出现在索思比拍卖会上的一块表、几幅画、数张照片和一束信札,泄露了他心中最后的恋情——
【俄罗斯《总结》周刊7月24日一期文章】题:恋爱中的爱因斯坦 (作者斯韦特兰娜·博布罗娃 奥列格·奥德诺科连科)
“我最亲爱的玛加丽塔:
我不能接到你的信,你无法收到我的函,我们不能了解彼此的近况。我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尽管人人都称赞我聪明睿智,但我对此却束手无策……目前,我开始阅读一本有关魔法和预兆的书。它使我确信,冥冥之中,有魔鬼夹在我们中间,弄失了我们的鱼雁传书……但愿在家乡怡人的风光中,你能过上称心的生活。我一切都好,工作非常顺利。周围并无其他女友出现,但我并不感到遗憾……我躺在沙发上,叼着你送的烟斗。如水夜色中,我用你心爱的铅笔奋笔疾书……
祝一切好!吻你!
你的A.E ”
只言片语中,款款情意流露。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书信,它出自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之手。1998年,爱因斯坦的一块手表、多幅绘画、若干张珍贵照片和连同此信在内的数封信札,出现在索思比的拍卖会上。它们向世人展示了蜚声世界的科学泰斗与声名显赫的俄罗斯雕塑大师之妻玛加丽塔·科年科夫之间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当智慧遭遇美丽
为参加在纽约举办的苏俄艺术展览,科年科夫伉俪于1923年离开苏联,远赴美国。原本只打算逗留几个月,谁知却在这里度过了20多个春秋。谢尔盖·科年科夫是位举世闻名的雕塑大师,俄罗斯帝国美院和苏联美院院士。早在十月革命爆发前,他便享有“俄罗斯罗丹”的美誉,其创作的帕格尼尼像是公认的艺术杰作。他美丽聪慧的妻子玛加丽塔更是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的美貌征服了俄国第一男低音夏里亚宾、天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她曾与苏联情报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整理其寓所时发现的相对论手稿更揭示了她与爱因斯坦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
在科年科夫博物馆中,珍藏着一帧玛加丽塔、奥本海默及爱因斯坦一家的合影。由于爱因斯坦的妻子爱尔莎于1936年溘然长逝,所以可以推算,玛加丽塔与爱因斯坦的相识相知至少维系了20载。耳目无处不在的苏联情报机关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却一直保持缄默。不久前,昔日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第四处负责人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的著作《情报与克里姆林宫》一书问世,其中写道:“著名雕塑家科年科夫的妻子,我们久经考验的间谍玛加丽塔,在丽莎·扎鲁宾娜的领导下,在普林斯顿结识了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她很快便赢得了奥本海默周围人的好感。在其脱离美国共产党后,她仍然保持了对他的影响力,说服他任用具有左派思想的研究人员,对我国特工的渗入功不可没。”
1935年,爱因斯坦首次迈入科年科夫工作室的门槛。普林斯顿校方向雕塑家订制了爱因斯坦的塑像。玛加丽塔在回忆录中提到:“他非常谦逊,对任何官方会议反感,常自嘲有一头蓬松的乱发。当谢尔盖凝神于雕塑时,爱因斯坦却异常活跃,他谈起了自己的相对论。我听得非常专注,但实在太难懂了。或许是我的专注激发了他的兴致,他竟然拿起纸笔,写下许多公式,试图向我解释。讲着讲着,我也开始在纸上信笔涂鸦,竟然画出了他的头像。他灵机一动,给画像起个名字叫‘阿尔玛’,就是阿尔伯特和玛加丽塔的缩写……”
“我从中捕捉到了上帝的光辉”
30年代是科年科夫夫妇美国生活中最扑朔迷离的一段。20年代,他们被盛况空前的展览、超乎寻常的成功包围着……而1930年以后,一切都变了。科年科夫成天把自己锁在工作室里,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深陷于神秘主义和神学之中,还差点因此与爱因斯坦发生冲突。一次,他在电梯里与爱因斯坦邂逅,问道:“您信上帝吗?”
“不信。”爱因斯坦回答非常干脆。“傻瓜……”出于礼貌,玛加丽塔没有把最后一句话翻译给爱因斯坦,但爱因斯坦完全听懂了。后来,当科年科夫到普林斯顿做客时,爱因斯坦找机会向他阐述了自己对宗教的理解。科年科夫后来写道:“我们保持了长期的‘亲密友谊’。”
翻看玛加丽塔留下的照片,不难发现,最初是科年科夫一家与爱因斯坦夫妇合影。接着,科年科夫消失了,只剩下玛加丽塔,但她通常是站在一旁,隔爱因斯坦很远。1936年,在爱尔莎去世后,她牢牢地占据了爱因斯坦身边的位置。那时,她已经40岁了,身材不复窈窕,目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澄澈,众多的仰慕者逐渐隐去。曾为上流社会宠儿的她,依然保留了两大爱好:其一便是定期上门拜访爱因斯坦这位学界巨擘;再就是饲养小白鼠。由于不想破坏身材,她打消了做母亲的念头,只能把母爱施予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即使是在拜访爱因斯坦时,她也与宠物形影不离。
1940年5月31日,欧洲弥漫着二战的硝烟,美国也能嗅到刺鼻的火药味。她给丈夫写了一封信:“我昨天赶到爱因斯坦养女家,想在那里住到周六。她看上去非常憔悴。爱因斯坦说,医生怀疑她患了肺炎。真可怕!要知道,他们一直在为欧洲战事担惊受怕。这里也有纳粹分子!她打算把房子卖掉,搬往加州……”战争爆发后,玛加丽塔积极参加反战工作,被选为援俄协会秘书长,指挥手下数百名工作人员。她的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各大报纸上,罗斯福夫人成了她的密友。
与爱因斯坦相识时,她39岁,他56岁。为了寻找单独相处的机会,爱因斯坦于1939年致信谢尔盖·科年科夫,告诉他玛加丽塔患有严重疾病,信后还附上了医生的证明,建议她到风景如画的萨拉纳克莱克休息数日。其实,医生是他的朋友,而他所租的游艇和别墅正是在萨拉纳克莱克。
爱情的甘霖使爱因斯坦成了一名诗人,1943年,他挥笔为心中的女神写下了隽永的情诗:
无休止的指指戳戳令我厌倦
你亦不能挣脱婚姻的樊篱
这是我们共同的不幸
但却是命中注定
心乱如麻,四肢无力
飞到普林斯顿来吧
静谧与安宁将你簇拥
我们一起翻开托尔斯泰
当你疲惫时,抬起双眸
凝望着我,流盼间溢满温柔
我从中捕捉到了上帝的光辉
……
政治漩涡里的恋情
1945年7月16日,美国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莫斯科早在此前两周就掌握了爆炸参数及具体日期。斯大林、贝利亚、莫洛托夫以及苏联原子弹计划负责人库尔恰托夫很快便知道了此事。所以,当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波茨坦会议上向斯大林炫耀,说美国已经研制出一种“具有超常杀伤力”的新式武器时,后者并未感到丝毫吃惊。事先知道此事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见此情景,以为是斯大林对此一窍不通,但他错了。1945年8月18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第9887号决议,成立专门委员会,将原子弹生产工业化。决议的最后一项条款是授权贝利亚采取一切措施,开展情报活动,以获取原子弹方面更为详尽的技术和经济情报。
其实,苏联情报部门已向莫斯科提供了有关美国原子弹的众多情报,但还不足以保障苏联原子弹爆炸的成功,于是,他们决定铤而走险……
1945年8月,在美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斯大林督促本国科研部门抓紧时间拿出成品。为此需要了解大量基础性的技术细节。这一任务便交给了苏多普拉托夫所在的部门。他的手下找到了对苏联有好感的著名核物理学家玻尔,并与那些认为美国垄断核武器无助于世界和平的核物理学家会面。玛加丽塔责无旁贷地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
据玛加丽塔的侄子回忆,她临终前曾让家人烧掉了保存多年的大部分信件。遵其嘱咐,爱因斯坦、夏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的信件都被扔进了熊熊烈火中。如今保留下来的,只是他们在美国的最后几年和回国初期的某些信件。
其中有封爱因斯坦于1945年10月写给她的信:“我在纽约收到了这封急电……我时常想念你。我全心希望你能够愉悦勇敢地开始新的生活。我已经与领事见过面了……”
爱因斯坦在信中透露,他甚至到过领事家中,完成了“艰难的任务”,得以使玛加丽塔顺利返回祖国。如此说来,他应该知道玛加丽塔与苏联情报机构有染。
玛加丽塔向爱因斯坦摊牌大概是在1945年8月,那是他们最后一次结伴前去萨拉纳克莱克休假,她不得不说了实话,不过显然是得到莫斯科的授意。从爱因斯坦焦躁不安的语气中可以判断,他对玛加丽塔的处境非常了解。如果她不完成任务,将会面临很大麻烦。这位世界头号物理学家原本不情愿与苏联情报机关打交道。只是为了玛加丽塔,他才决意如此。
(J、L)
此情可待成追忆
科年科夫一家人的离美来得措手不及。苏联驻纽约总领事馆保留了米哈伊洛夫亲笔签署的一份文件,要求所有苏联驻美机构尽一切努力,保证科年科夫夫妇安全回国。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后,他们被专人护送回了莫斯科。
雕塑家终于明白,妻子与相对论作者的关系并不只是单纯的友谊。后来,两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前者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而玛加丽塔则足不出户,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里。她感觉自己已经不能适应苏联的生活方式了。她也曾经努力过,并报名参加了政治教育培训班,但很快就放弃了。1980年,她静静地合上了双眼。
这位谜一般的传奇女子,具有杰出的禀赋,得到过众多著名男子的爱慕和命运的垂青。然而,她究竟有没有真正爱过其中的某个人,我们无从知晓。
半个世纪前,玛加丽塔与爱因斯坦挥泪话别。爱因斯坦用颤抖的手,摘下手表,赠给了他的爱人。双方都明白,这便是他们的永诀,今生再无缘相见。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便是他们为了世界的“核平衡”而付出的代价。
图片:
1、少女时代的玛加丽塔
2、爱因斯坦
3、爱因斯坦的肖像“阿尔玛”
4、爱因斯坦一家(左二为爱尔莎,右一为其养女)与玛加丽塔(右二)、奥本海默(左一)
5、爱因斯坦拿着玛加丽塔赠送的烟斗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