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悲剧仍未忘怀 伤口难以愈合——“库尔斯克”号沉没一年后又成新闻关注焦点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8-12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悲剧仍未忘怀 伤口难以愈合——“库尔斯克”号沉没一年后又成新闻关注焦点 事情远未了结 【德新社莫斯科8月9日电】“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故已'...

悲剧仍未忘怀 伤口难以愈合——“库尔斯克”号沉没一年后又成新闻关注焦点


事情远未了结
【德新社莫斯科8月9日电】“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故已时隔一年,但发生在巴伦支海上的这一悲剧,依然是俄罗斯的一个裸露的伤口。
莫斯科的领导层仍对专家所说潜艇中一个鱼雷爆炸导致潜艇沉没的看法讳莫如深,而死难者的家属则因为没有一位技师、海军将军或部长对此负责而十分愤懑。
在去年8月12日格林尼治时间7点半钟,挪威的地震学家第一个记录了这场事故。在发生两次爆炸之后,重18000吨、长155米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入了海底,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天天的焦急等待、期盼,以及官方的沉默和误导。
在岸上的海军将军们支支吾吾,只是在事发两天后才将这一事故告诉俄罗斯公众,而此时,敲击船体的求救信号已渐渐沉寂。
事后证实,大约20多名士兵躲在潜艇的后舱中,苦苦等待救援,结果全都窒息而死。
这个国家颇得人心的新总统普京第一次受到了严厉批评,因为在危机期间他没有中断在黑海边的度假立即返回莫斯科。
只是在不断有消息报告说,俄罗斯海军以其落后过时的潜水装备始终不能接近沉在水下108米的潜艇之后,普京这才下令向外国政府求援。后来,挪威和英国的潜水员潜到了潜艇旁边,他们能在几小时之内打开残骸,但是对援救艇上水兵来说已为时太晚,这时,政府和海军的行动所引起的愤怒已变得更加强烈。
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母港所在地维佳耶沃,悲愤欲绝的亲属们的形象很快由传媒传遍了全世界。一名遇难士兵的母亲对从莫斯科赶来的官员喊道:“我们的儿子、丈夫和父亲的死,会使你们永远受到良心的谴责。”
身穿黑衣的普京对众人保证说,“我们一定要打捞‘库尔斯克’号”。同时,政府对家属发放了俄罗斯前所未有的高额抚恤金。 
自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之后,没有一艘同样级别的潜艇下水。俄罗斯北方舰队现在都被拴住了,几十艘军舰日夜守护着巴伦支海上的事故现场,防止他国窥探。
在维佳耶沃,许多遇难艇员的家属已离开了在这里的家,迁往政府在别处提供的住所。“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一周年的到来,将会勾起他们沉痛的回忆。他们始终希望打捞行动将使他们能够把他们的亲人最终安葬。
原因仍然不明
【德新社莫斯科8月10日电】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于巴伦支海灾难发生一年之后,俄罗斯政府今天仍没有排除事故是由于与外国潜艇相撞或撞上过去留下的鱼雷的说法。
俄罗斯副总理克列巴诺夫说,三种事故起因,包括一枚鱼雷在发射管中爆炸,仍都没有排除。
【路透社华盛顿8月9日电】俄罗斯海军一位高级军官今天表示,他不相信美国军舰撞沉“库尔斯克”号潜艇的说法。他说,他认为这艘核潜艇是内部发生爆炸导致的沉没。
俄罗斯海军中将谢尔盖·列别杰夫对本社记者说,他认为,去年8月,潜艇沉至巴伦支海底,是因为潜艇前舱发生爆炸,最终导致118名船员全部遇难。
当被要求就“库尔斯克”号潜艇曾与美国船只相撞的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时,他说,这种“可能性极小”。他也排除了潜艇在巴伦支海底触雷的可能性。
打捞网站开通
【路透社伦敦8月8日电】专门反映“库尔斯克”号打捞工作的英文网站已在海外开通。俄罗斯海军副司令巴尔斯科夫随俄罗斯代表团到此间开通网站www.kursk141.or g.这个网站由俄罗斯海军、克里姆林宫和俄罗斯新闻机构共同开通,旨在不断向人们提供“库尔斯克”号打捞的最新情况和背景分析。
巴尔斯科夫在此间的开通仪式上对记者说:“我们正在调查一号舱的情况。在它与主船体分离之后,我们将就这一部分的打捞工作制定一项专门的技术计划。到明年春天,我们将知道需要哪些技术要求。”
普京总统的新闻助理亚斯特任布斯基说,克里姆林宫已从各界对前期打捞工作的激烈批评中汲取了教训,并决定将打捞工作公开化。
他说:“我们设法从去年发生的事件中汲取尽可能多的教训。政府未能及时做出反应,确实应该受到俄罗斯媒体的批评。”
巴尔斯科夫今天说,尽管沉没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上可能有未爆炸的鱼雷,但他相信这艘已经损毁的潜艇艇艏部分仍然可以从海底打捞上来。如果决定打捞“库尔斯克”号的艇艏,很可能会在明年夏天进行。
公开打捞录像
【美联社莫斯科8月9日电】一些官员今天说,潜水员将于8月12日开始切割沉没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损坏的前部。
俄罗斯海军公开了8月2日在水下为下月从巴伦支海海底打捞“库尔斯克”号做准备的录像。录像显示潜水员双手在艇体内外的电线和管道之间活动。
海军发言人说,录像还显示了打开和移走第五密封舱被切割的艇体部分的过程,以及舱内的缆绳和舰载系统。
第五密封舱里有核反应堆。俄罗斯官员坚持说,在打捞过程中不会有反应堆损坏的危险。
遗属悲痛难消
【法新社俄罗斯维佳耶沃8月9日电】伊琳娜·舒宾娜的丈夫一年前同“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一同遇难,直到现在,她在夜晚看到电视上关于打捞潜艇残骸的新闻时仍禁不住痛哭失声。
但是,这位有两个孩子的母亲虽然为自己的不幸深感痛苦,借助俄罗斯政府提供的抚恤金,她离开了这个封闭的海军基地,努力开创新的生活。
她说:“当我丈夫遇难、我最小的女儿萨莎绝望痛哭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无论怎样,我一定要挺住。’”
舒宾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在北方舰队服役了17年,她觉得普京一年前在探望“库尔斯克”号水兵家属时保证提供的抚恤金她受之无愧。
她说:“总统想对死者有所补偿,我心里很是感谢。但是,我仍然恨这个国家和这个政府,因为它在我丈夫生前每月只发给他6000卢布(200美元)的薪水。”
去年8月12日遇难的“库尔斯克”号上的水兵家属得到了72万卢布(26000美元)的抚恤金,与他们微薄的薪金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政府还保证对所有想改变生活的人提供免费住宅,舒宾娜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补偿,选择了位于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的住宅。
她现在正重新装饰新居,使她的孩子有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
有人反对打捞
【路透社俄罗斯摩尔曼斯克8月9日电】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最后一次启航,载着118名船员葬身大海一年后,这个偏远地区的居民对有一天这艘核潜艇被打捞回来感到忧心忡忡。
自去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发生爆炸沉入海底后,全球瞩目的焦点都集中到巴伦支海上。那里的俄罗斯人,主要靠捕鱼和在定期往返于北极海域的轮船上工作,来维持生活。
年轻母亲伊琳娜·马图申科说:“据我所知,这里的每个人都反对拖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伊琳娜的丈夫奥列格说,俄罗斯军队和政府对这起国难的处理已丧失了人民的信任。
摩尔曼斯克——全球位于北极圈内的最大城市,居住着38万人,也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基地。
摩尔曼斯克州州长叶夫多基莫夫今年6月向政府递交了一封信,说他希望更多地了解如何保护摩尔曼斯克地区和那里的人民免遭“库尔斯克”号打捞负责人莫察克称之为潜在的“不可抗拒之力”的影响。
后来,叶夫多基莫夫亲自拜访了红宝石中央设计局,以获得一些有关安全问题的回答。该机构设计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也是打捞队的一部分。他说,在大多数问题上,他获得了满意的回答。
叶夫多基莫夫说,他理解当地居民为何对打捞核潜艇的工程感到担忧,并坚持说,政府应该尽可能保护当地居民——并尽量让他们知道应该知道的消息。
然而,罗斯利亚科夫镇(镇上有5000名居民)的奥莉加·拉皮纳说,俄罗斯对“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悲哀占据了最优先的地位。
拉皮纳说:“用我们孩子的将来冒险是一种罪过。这是我的观点,也是我们镇上很多人的观点。我们不应该忘记死者,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照顾好活着的人。”
罪魁:过氧化氢?
【英国《观察家报》8月5日报道】研究“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原因的英国鱼雷专家和地震学家现在相信,他们利用有关英国南海岸波特兰海岸附近一次几乎被忘却的潜艇爆炸事故的秘密文件,揭开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真正原因。他们的发现,令俄罗斯海军高级指挥官深感困窘。
自去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入海底后,关于潜艇上有高度浓缩的过氧化氢鱼雷的说法迅速传开。这种鱼雷远不是新一代的超级鱼雷,而是一种老式、便宜、性能极不稳定的武器,俄罗斯海军已于1997年获准使用这种鱼雷。而英国潜艇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停止使用这种被称为“高度浓缩的过氧化氢”(HTP)的物质———它向鱼雷发动机输送氧气。
英国鱼雷设计家、普利茅斯皇家海军工程学院前讲师莫里斯·斯特拉德林,认真研究了“库尔斯克”号悲剧和1955年英国潜艇在波特兰海岸附近爆炸的未解之谜间的相似性。
1955年,在皇家海军“西顿”号潜艇上的船员装载一枚含有HTP的试验鱼雷时,鱼雷发生爆炸,潜艇前部被炸成两半。13名艇上人员在爆炸中身亡。现在,在英国广播公司科学节目“地平线”提供的原始调查文件的帮助下,斯特拉德林相信,他可能找到了这两起事故的发生原因。
在鱼雷中使用HTP,取决于它和某种金属发生接触时的反应。当它遇到金属银(这种类型的鱼雷经常使用的元素)时,过氧化氢会分解成水蒸气和氧气,从而为鱼雷提供动力。与此同时,过氧化氢的体积会扩大到原先的5000倍。因为这个原因,只有在发动机开足马力运转和鱼雷的发射阶段,才允许进行这种化学反
应。  
斯特拉德林现在相信,“西顿”号潜艇爆炸的原因是装有HTP的管道发生破裂,使鱼雷内部充满了无处可去的超高温水蒸气、纯氧气和受到挤压的过氧化氢。
英国鱼雷专家相信,“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发生了极为类似的情景,只是这次的结果破坏性更大。斯特拉德林相信,试验鱼雷爆炸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潜艇发生巨大爆炸,最终使“库尔斯克”号沉入海底。
图片:
1、在失事现场,遇难者家属悲痛欲绝
2、打捞机器人在潜艇外壳上打孔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