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84年11月4日参考消息第3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84-11-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里根夫人的一封公开信《救救我们的孩子》 '...

    今年早些时候,我参观了中西部的一个青少年戒毒中心。这已是我第二十次参观这样的地方。我原以为,关于吸毒的摧残性后果,我都已听说过。可是,并非如此。
    我看见一个最近刚完成疗程的美丽的小姑娘。她十一岁。我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吸毒的,她回答说,「我出生两个月就吸毒了。」她父母为了让她安静,竟然在她奶瓶里添加了酒精和麻醉品!她六岁时已吸上大麻,到她十岁时,她不得不卖淫挣钱来吸毒。
    在我的一生中,我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迫切感到需要做点事情。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采取行动,我们就有丢掉我们整整一代孩子的危险。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防止,最接近于预防的办法,掌握在父母手中。这就是我为什么参与一个叫做「化学人」的电视计划的原因,它是公共广播服务节目,目的是帮助人们组织起来反对吸毒和酗酒。有三十五个志愿组织召开了将近一万一千次「城镇会议」。此后,至少有八个这样的会议已发展为永久性的反吸毒父母组织。
    白宫决心开展反吸毒运动。我丈夫和我一样强烈关心这件事。但是,单靠我们不能做成这件事。我们需要有献身精神的愿意合作的积极的人。能不能请你同我们一起帮助救救我们的孩子?南希·里根
    (摘自美国《读者文摘》英文版) sD7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纽约十月九日电】如果你是“世界的主人”,你将做些什么?
    这是一名教师向一所幼儿园以及一所私立小学的一、二年级的大约二十来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为了了解孩子们怕什么和谋求何种幸福而进行的调查的一部分。以下便是孩子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马丁说:“我要让许许多多的人都幸福,但我不会给耗子幸福,我要做些东西送给小伙伴,造一部算算术用的机器,造一些能够帮助人的东西,比如能够帮助象那些坐在轮椅里的人的东西。”
    莱斯利学院的布伦达
    ·恩格尔教授发表的一篇报告记载了马丁和其他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恩格尔的报告刊登在《哈佛教育评论》上,那一期《哈佛教育评论》专门谈“教育与核战争威胁”问题。
    恩格尔教授说:“如果我主宰世界”这一问题不仅能启发孩子运用他们的想象力来表达他们对战争和核武器的看法,而且还能表达他们对幸福和安全的各个方面的看法。
    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以下便是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卡尔:“要是我主宰这个世界,我就要制止战争,不过我还是要做一些能够做战争游戏的玩具,因为这些玩具打不死人。它们不会伤害任何东西。”
    达纳:“嗯,我要的东西,你们都知道,就是更多的游乐园,象迪斯尼那样的大游乐园,我还要消除许许多多污染,我还要……嗯……想不起来了。”
    凯文:“我要降低汽车和房子的价钱,降低所有东西的价钱,汽车两美元一部,房子四美元一幢。”
    老师接着问这些孩子,世界上没有战争和武器的话,会有人不高兴吗?
    艾米:“也许有两、三个人,但不会很多。”
    丹:“里根总统会不高兴的。”
    比尔:“他想造武器。”
    丹:“原子弹对谁都危险。”
    艾米:“他们不愿摧毁半个世界。”
    比尔:“世界上所有的原子弹加在一起能摧毁半个世界。”
    丹:“也许整个世界都会完蛋。”
    恩格尔说,孩子们把污染、原子弹、高物价和其他会破坏他们幸福的东西都联系在一起,如果能当世界的主人的话,他们愿把所有这一切从地球上消灭掉。
    恩格尔说,孩子们的回答也许完全出自感情,然而,从本质上看,我们知道他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sD7品论天涯网


    【塔斯社莫斯科九月二十五日电】记者从国家出版委员会获悉,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后的年代中,苏联共出版了数百亿以上的儿童读物。大约七十家出版社现在每年用五十二种文字至少出版三千种儿童读物,总发行量达五亿册。其中最大的专业出版社是《儿童文学》出版社。它为五至十七岁读者出版的书籍每年平均二亿册。这家出版社史无前例的创举是,即将问世的五十卷本《世界儿童文学书库》,书中收集了各时期、各民族的优秀作品。
    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用本民族语言出版儿童读物的出版社。
    在苏联,儿童读物的书价抵偿不了出版费用。然而国家这样做所追求的主要目的是,儿童书籍应当人人都能买得起。
    有百科知识的读物在苏联儿童中享有盛誉。例如,十二卷本的《儿童百科全书》已经出版了三次。儿童定期刊物范围广、品种多:杂志四十多种,报纸约三十种。这些刊物之所以受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讨论了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题目。每个共和国的儿童杂志也都用本民族语言出版。苏联中小学学生的主要报纸是《少先队真理报》(发行量八百五十多万份),它一星期出版二次。它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地报道国内最重要的消息,讲述世界大事记、体育、艺术、科学,当然还有教育。 sD7品论天涯网


    【苏联《劳动报》报道】南斯拉夫一名十岁的小孩米奥德拉格·米基奇进入了贝尔格莱德教育科学院研究数学。
    电子研究所的专家们一直在对这位男孩进行研究,企图解开他非同一般爱好化学和物理之谜。米奥德拉格七个月就开始说话,当他满二十二个月时就能读书。
    奥地利《人民之声报》介绍说,这位男孩三岁时头一次接触到化学,便对它产生了兴趣。 sD7品论天涯网


    法国一家石油公司,最近发展成功一种横向钻油的新技术,而使得钻油技术更臻完美。这家公司已利用这种横向钻井的技术,完成了四口油井的开凿。据该公司的报告说,这种新方法找到的油比过去垂直凿井的方法多五倍。
    这种新的凿井方法,先是以垂直凿井法向地下开挖九千英尺深,然后将直的钻头取出,换成一个弯曲的钻头,这弯曲的钻头可使以后凿的井渐渐呈九十度转弯。在这个井横向开凿时,一套电子导向系统,可以导引转向的角度和方向。
    横向凿井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事先预防地下水侵入油井之内,因为导引系统可以尽量避免凿过头,而凿穿了油层下面的地下水,并且将来抽取石油时,不是垂直的抽,而是横向的抽,因此又大大减少了把油层下面的地下水抽上来的机会。
    图:最新的横向凿井技术,可以提高石油产量五倍以上。
    (图文均转载台湾《青年战士报》) sD7品论天涯网


    据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九月十八日报道,目前美国正在努力设法向废井要油,在东南部和西南部各地区掀起了强化开采石油的浪潮。
    美国全国石油委员会最近估计,强化开采技术最后能使美国的石油储藏量增加一百四十五亿桶,这相当于目前美国国内可供开采的石油储量的百分之四十,差不多等于一九八三年美国全年石油消耗量的三倍。
    目前用强化开采技术从废井中采出的石油量为每天四十六万桶,占美国石油日产量的百分之六弱。强化开采石油的原理是:向储油层注入一种气体或液体,这种气体或液体将把石油冲出岩石细小缝隙,并能与原油相混合,使之更易于流动。
    最有发展前途的几种强化开采方法是:输热法这种办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蒸气。目前美国国内所采用的强化开采技术中百分之七十七左右都用蒸气注入法。注入地层的通常是蒸气和水。热量的作用是使石油能更加自由地流动,而冷凝的蒸气则也形成一道水墙,把石油驱向生产中。输热法的主要缺点是,它通常只对重油和沥青起作用,而且一般只用于浅层油田,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和购置昂贵的抽吸设备。另一种加热技术是向储油层输进空气,使得一部分石油点燃,石油燃烧时产生的气体体积不断膨胀,同时还产生蒸气和热水,它们驱使原油流向生产井。但要控制好地下燃烧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这种方法目前应用的范围不广。注气法这是一个发展最迅速的领域。这种想法是:向储油层注入一种气体(通常是二氧化碳,但也有用氮气或天然气的),气体溶进石油,使油量增加,并驱使石油流向生产井。使用这种技术的问题在于必须有充足的廉价气体。加注化学药剂法这种办法是向井下喷化学药剂。这些化学药剂有的起类似于肥皂的作用,把石油从岩缝中冲出(它们叫做表面活化剂),有的则使第二期开采时注入的“水”稠化,从而挤出更多的石油(它们叫做聚合剂)。但这两种方法都有缺点,因为化学药剂的价格并不便宜。
    美国大多数专家推测,到九十年代初用强化开采法生产的石油至少能达到大约每天一百万桶的高峰。(国昌) sD7品论天涯网


    【塔斯社哈尔科夫十月十四日电】哈尔科夫的科学家们研制的清理天然气管道的有效方法大大提高了大口径干线管道的通过能力。今天在“联盟”国际天然气管道(从乌拉尔到苏联西部边界)上顺利地通过了这种新方法的使用检验。
    实践表明,现有干线管道中逐渐形成了结晶的、油质的以及别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对不停顿地输送燃料造成困难。为了从这种钢铁动脉内部“刮掉”这些沉积物,安装了又重又大的活塞。活塞在被输送的天然气的压力下象炮筒中的炮弹一样移动,并用自己的外壳把堵塞管道的微粒“掏出去”。不过,在大量变硬了的物质压成块的地方,这时就出现暂时堵塞干线的情况。
    乌克兰天然气科学研究所所长维塔利·布德姆卡对塔斯社记者说:“被我们称作‘飓风’的新活塞同以前的活塞不同,它用天然气流来清除管道,这种天然气流以超音速从喷咀中喷出。这有助于把运输动脉很快‘清扫’干净,而不妨碍它的工作程序。这种‘炮弹’几乎是无阻拦地以每小时五十公里的速度沿管道移动——这比相同用途的国外活塞快好几倍。如果它遇到特别硬的沉积物而减慢了运行速度,那么从后面压过来的天然气流以更大的力量从活塞外壳上的漏孔中冲出来,扫除所遇到的障碍”。 sD7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