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82年8月1日参考消息第1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82-08-0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除“侵略”以外不能用别的语言》 '...

    【日本《读卖新闻》七月三十日报道】题:除“侵略”以外不能用别的语言上智大学教授绵贯让治:战前,日本及美国、英国、苏联等在中亚所为只能说是侵略。别的国家以武力进入拥有悠久文化、形成了独立国家的土地的行动就是侵略。和平与安全保障研究所理事长猪木正道:如果日本的行为不能称之为侵略,那就没有侵略战争了。使中国陷入全面战争的只有日本,这和鸦片战争的时代完全不同。在“侵略”这个词中,包含有干了坏事这种性质的判断,而“进入”这个词却没有这种含义。在这样的场合,必须加进性质的判断。文部省的作法缺乏国际感觉。对于日本的安全来说,增加友好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从安全保障的角度来说,这样作也是不合适的。历史学家、中央大学教授家永三郎:说“进入”,这恐怕是文部大臣的心里话,但是对中国也要公开这么讲吗?在国际法上,除自卫以外的战争,都被认为是违法的。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复仇被看成是正当的,文部相的讲话等于是说,在今天“也可以复仇”。柳条沟事件是日本的侵略,当时的关东军参谋已经坦白了这一点,这是历史事实。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桑原武夫:“进入”这个词只是表明在客观上进入到对方那里去本身,这同拥有以武力攻击这种印象的“侵略”这个词,在意义上是根本不相同的。大概不能说只要用词表面上一致起来就行了。现代是国际的时代,视其内容如何,国内问题也有可能立刻变成国际问题,日本的政治家和官僚太缺乏这种认识了。就拿这次的教科书问题来说,他们恐怕根本就没有想到过中国及韩国会对此提出反对意见。所以,一旦对方提出意见,自己就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Gth品论天涯网


    【日本《读卖新闻》七月二十九日报道】题:愤怒的十亿人民
    (记者:星野)
    二十九日中午过后,我在北京的繁华大街“王府井”采访了普通群众对日本审定教科书问题的看法。十多位回答我问话的人几乎都是利用暑假从地方到北京来的。他们都非常清楚“侵略”和“进入”的问题。据说通过报纸、收音机和电视的报道,教科书问题在普通的家庭也成为一大话题。尤其是四十五岁以上、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似乎由于这次的问题,唤起了对日中战争造成的悲惨经历的回忆。
    广东省的中学教师张先生说:“如果要真正友好相处的话,就不应该把‘侵略’的历史篡改为‘进入’。我们这一代人十分清楚日本侵略我国的情景。由于日军在乡下抢掠,人们都被迫背井离乡。这次的问题我是通过《人民日报》知道的。难道要让我们中国人把这场战争的记忆都忘掉吗?”
    河北省技师强先生说:“我认为客观地对待历史是友好的基础。我小的时候,很多人被日军杀害了,因此当时的事我还清楚地记得。例如唐山市附近的潘家峪被日军包围后,一千多名农民惨遭杀害。我去现场看过,其悲惨景象使我目不忍睹。”
    他还说:“从几千年的日本历史来看,日本对外侵略的时期是短的。在唐山市还有日本援助修建的发电站。地震时有三位日本人遇难,他们的遗属还来我国访问。我认为,日本人民会客观地尊重历史事实的。”北京的大学生小李的意见是:“年轻人对于文部省篡改历史非常愤慨。我们这一代确实没有经历过中日战争,但是通过学校的教科书、电影、戏剧和文学作品,知道了日军侵略中国、杀害数千万中国人的野蛮罪行。日本人民也是被害者。中日友好是历史的必然,是双方所希望的。我们知道,日本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民间合作的范围也在逐年扩大。还要互相从过去不愉快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一直认为,只有在这一基础上,真正的友好关系才能不断发展。然而出现这种事,实在令人遗憾。” Gth品论天涯网


    【日本《日本经济新闻》七月三十日报道】题:政府答辩也可能由日中专家协商教科书问题
    官房长官宫泽(临时代理外相)三十日上午在众院外务委员会会议上就如何处理审定教科书问题指出,“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几天之内得不出结论”,然后他又说,一、我国认为是客观、公正的历史记载。这在中国方面也许不认为是如此;二、因此,要充分地倾听中国方面的意见,应作客观公正的记载,暗示根据今后日中两国间的协商,也可能订正历史记载。
    与此相关联,外务省情报文化局局长桥本说,“正在考虑由日本和中国的专家协商解决办法,因此想同文部省磋商研究”,表明了正在考虑由日中两国的专家就历史记载的客观性、公平性进行协商的办法。 Gth品论天涯网


    【共同社东京七月三十日电】题:首相期待中国进行研究
    三十日,首相就王晓云公使对文部省二十九日晚对审定教科书问题所作的说明表示不满一事对记者团说,“只看(侵略、进入等)部分字句,也许会产生不满,但若看整体,则就会明了日中联合声明的精神还存在”。此外,他还说,“因为带走了旧的教科书,所以,研究它也许要花些时间”,表示期待着中国政府的研究结果。
    【时事社东京七月三十日电】题:宫泽长官在众院外委会表示,要谦虚地听取对教科书的批判。
    官房长官宫泽三十日在众院外务委员会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如下基本姿态:“政府一丝一毫也没有改变对日中联合声明和日韩联合公报的认识。”同时,他还表明了“想谦虚地倾听中国、韩国和东南亚等因过去的不幸战争而遭受损害的国家的批判”的姿态。
    宫泽还就现行的审定制度表明如下见解:(政府)只是在文部省提出改善意见和修正意见这种程度上参与此事此事教科书是根据民间的意愿而编写的,不是战前那种国定教科书。”
    关于教科书一事,宫泽表明,作为政府无意再把“进入”改为“侵略”。他说:一、因为难以给侵略、进入(这些词)下定义,所以,即使让发表政府见解,也是无法答复的;二、作为政府来说,也没有给这些词下定义;三、至于我国过去的战争是不是侵略,我认为应该留待后世的历史学家做判断。 Gth品论天涯网


    【日本《东京新闻》七月二十六日消息】题:戏剧性的空中格斗——在劫持中国民航班机未遂事件中,乘客用汽水瓶进行反击
    二十五日在中国上海机场即将着陆之前发生了一起劫持中国民航班机的事件。通过机内的一场搏斗解决了劫持飞机事件,这种解决方法在日本或欧美国家是不可设想的。日本外务省描述了旅客和机组人员手持汽水瓶等同持匕首进行威胁的劫持者搏斗的戏剧性的逮捕场面。
    二十六日凌晨,我社通过国际电话,向乘坐这一班机的日本乘客,大阪化工公司技术部长青山信英询问了这一事件的情况。青山说:“中国人的勇敢精神和沉着冷静的态度使我感到吃惊”。
    【合众国际社北京七月二十六日电】美国乘客冈瑟和罗斯在无锡接受电话访问,讲述一架中国民航机从西安至上海途中被劫持后脱险的过程。
    冈瑟说:“我们以为我们要完蛋了。”罗斯也说:“我们全都以为要堕机了。但凭着上帝和驾驶员的机智,飞机脱离险境。”罗斯说:“我认为,乘客们表现非常出色,看来一点也不慌张。但我想,每个人心里都以为这次是九死一生的了。”
    肯特说,扑向劫机者的大都是前面头等舱的中国乘客。他和其他美国乘客都称赞“处理这一局面和降落得十分出色的”驾驶员。他称赞驾驶员杨继海把飞机从俯冲拉起来的表现“绝对的英勇”。 Gth品论天涯网


    【香港《中报》七月三十一日文章】题:《劫机奇案》(作者:唐华)
    透过上海劫机事件,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中国尽管表面看来,文革以后很涣散,中共的战斗力被削弱,其实在实质上还是很有战斗力的,这次劫机事件就表现出来。在生死关头面前,这种同心协力,是很难得的。一有人动手,机长、副机长、乘客一起擒匪,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种精神,确有压倒一切的力量。
    昨天办公室一位同事却说风凉话,说制止劫匪的人不考虑乘客死活。但这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正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面貌表征。我想.中华民族所以几千年延续,大约就与有些这样的人有关。这种精神如能适当引导,用到经济建设上,中国人定能创造奇迹。 Gth品论天涯网


    说文部省对王晓云出乎预料的严厉态度感到困惑;围绕着教科书问题,纠纷有扩大的趋势
    【本刊讯】东京七月三十日消息:此间各报今天就中国驻日公使王晓云对文部省就教科书所作的说明表示不满意发表述评,现摘要如下:《朝日新闻》:王公使在保证向本国政府转达说明的同时,作为“个人见解”,还表示不满意,说“难以赞同这次说明”。这样,文部省原来认为只要就审定制度等作出充分的说明,就可以得到理解的估计落空了。王公使对铃木局长所说日本的教科书是以民间的发行者和著作者为主体编写的观点表示强烈反对,文部省对出乎预料之外的严厉态度感到困惑。《日本经济新间》:由于在教科书的审定问题上王晓云公使表明了强烈不满,政府将被迫考虑采取新的措施。
    但是,考虑到自民党内对中国的抗议的反对情绪等,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并没有明确的决定性的办法”(政府人士语),政府将苦虑对策。
    但在政府内部,也有一种强烈的意见,要注视当前的事态发展,认为“日中两国各有各的原则,感情用事急忙处理,反而可能会取得相反效果”。《每日新闻》:政府原期待通过外交活动解决事态,但从中国方面的严厉姿态和中国国营通讯社新华社批判三位阁僚的讲话等情况来看,要早日解决事态是极为困难的。各在野党也都在二十九日的参院文教委员会会议上追究了政府的姿态,围绕着教科书问题,纠纷有扩大的趋势。《产经新闻》:可以看出,围绕着审定教科书的问题,两国之间的鸿沟加深了。
    会谈始终是在平稳的气氛中进行的,历时五十分钟,关于成为焦点的记述问题,例如把“侵略”改写为“进入”等审定经过,双方都没有触及。会谈结束后,铃木局长对记者说,‘‘王公使的见解对文部省来说是出乎预料的严厉”。 Gth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