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82年7月28日参考消息第1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82-07-2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联社驻北京记者评廖承志致蒋经国信 '...

    【美联社北京七月二十五日电】(记者:格雷厄姆)外国外交观察家今天说,中国最近对台湾提出的和平要求,是要说服美国不要向台湾出售武器而作出的紧急努力。
    他们说,给台湾写的这封信的内容有些是威胁性的,有些是很动感情的。
    今天清晨中国公布了老一辈政治家廖承志写给他的老朋友和同学、台湾国民党的蒋经国总统的一封信。他再一次要求实现祖国统一并要求能邀请他去台湾讨论这个问题。
    这封信是在中美关系处于最敏感的时刻出现的。
    外交观察家说,它显然是为了向美国读者表示中国要求和平统一祖国的愿望是真诚的,这样就没有必要向台湾出售武器了。
    他们说,这封信是向美国政府发出的一系列信号中的又一个信号,以表明作出不出售武器的决定将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岛并没有处于受到军事威胁的局面。与此同时,这封信也是为了使台湾院外活动集团更难争辩说,台湾需要武器以防大陆的入侵。
    外国分析家说,中国的措词是“非常强硬的”。
    他们说,这封信的直接的战术目的是要说服美国人。
    他们说,同时,这封信也是向被认为是实现重新统一的一个关键人物蒋经国发出的强有力的个人呼吁。
    他们说,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年纪越来越大,共产党人迫切希望在一位新的无名领导人接管台湾之前实现统一。
    外交观察家说,中国迫切希望在为时太晚之前完成统一大业。 xkK品论天涯网


    【香港《天天日报》七月二十六日社论】题:统一有一线机会同胞应尽一百分力
    迄今为止,使热切于国家再归统一者所深感遗憾的是,一些致力于团结的探讨,一直仍被视为“统战手段”。——例如日昨北京所发表的《廖承志函件》;尽管情辞再恳切,都是未经研究就已被若干人士一口断定“是乃统战”,又或是认为只有“要北京放弃共产主义”的建议,才是“正确要求,统一的先决条件”。
    对于这种反应,我们亦不忍加以太多批评。只是仍旧本于“希望国家统一的一片痴心”,希望大家不要过早否定任何努力,亦不以之作为“统战”、“反统战”的政治对攻,而不妨假定,“这是有条件的接触”。认为北京应该放弃共产主义也好,认为蒋先生应该让廖承志真的到台湾走一趟也好,最重要的还是“接触”两字。而我们同胞所应尽力之处,也就是积极鼓吹促成,使台北接受廖承志到访,使北京接受台北代表携同“放弃共产主义方案”到访,先来交换意见,以示大家都是“真的想统一”,有了这个气氛,那就不妨“谈判十年”或者二十年。而这种努力,在同胞催促之下,能够见其开端,亦就可信将有良好结果,但愿我们一齐都来为和平统一而“起哄”,不要再站在任何一边讲风凉话! xkK品论天涯网


    【香港《新报》七月二十六日社评】题:劫余兄弟在一笑泯恩仇
    廖承志以“世兄”身份七月二十四日致函蒋总统,抬头称“经国吾弟”,原函用电报由北京发往台北。
    函件建议国共和谈,达成祖国统一大业。廖承志并向蒋氏说:为实现两党第三次合作,他愿往台北探望“吾弟”’,希望“‘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这封信,显然是代表中共和北京政府向台北政府发出和谈统一中国的新建议。
    蒋廖份属世好,承志大经国两岁,今以世兄弟相称,自合情义。在这私交基础上谈国家大事。历陈国共要忍让谋国,省见此函公私分明,情理并重。
    廖向“经国吾弟”力劝三点:一为全国统一以共御外侮而“慎思”;二为突破偏安使两党长存而“再思”;三为历史责任及国家后代而“‘三思”。全函真是情似长江深,义比泰山重,而一字一句,皆为国族。台北、北京,及国共双方的各持己见,是否可以找出能够终于调和的共同基础?中国海内外全民族的看法或选择又如何?廖承志是否会在受到欢迎的情形下访台北谈和平合作?这就有待事态的发展。 xkK品论天涯网


    【香港《信报》七月二十六日短评】题:分久必合历史规律(作者:林行止)
    中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昨天写了一封千五百字的信给蒋经国,信尾表示“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又引鲁迅《题三义塔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读来令人感动。在时机上,这封信写得十分合宜,因为近日台北盛传蒋经国患病甚至失盲,如此事属实,则目前正是刚刚渡过七十岁生辰的蒋氏感情最脆弱的时候,这封情文并茂的信,相信会产生一定作用。前天台湾行政院院长孙运璇在‘‘国建会”闭幕礼上所说的一番话,虽然不是针对廖氏的信,但已摆出“不必谈”的态度,话当然正气凛然,冠冕堂皇,但未免有唱高调拒绝‘‘和谈”之嫌。
    不过,在廖承志作出亲往台北的石破天惊建议之后,我们再细心回顾整件事,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陈述如下:
    第一,大家的立场虽然不同,但谋求统一这种‘“历史使命感”则为大家所共享,因此只要彼此能面对现实,站在“向人民有所交待”的立场,坐下来谈判并非坏事。
    第二、对“统一”显得愈来愈心急,虽是老人心态的表现,但由于现在当权的国共老人,“幼时同胞”尚大有人在,在感情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谈起来或少了一层隔阂,如果再隔十年二十年,谈判基础恐更薄弱;在台湾方面,蒋经国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的确令人担心,如本地势力抬头,“统一”必更无望,这恐非亦存统一中国心愿的国民党领袖所愿见。
    第三、我们认为国共双方应从谈判或非官方接触中互相了解,以重建彼此的信心。“分久必合”是中国历史的必然规律,我们对中国的统一是不必悲观的。 xkK品论天涯网


    【美国《纽约时报》七月二十一日报道】题:舒尔茨的首批决定(赖斯顿发自华盛顿)
    舒尔茨毫不延误地更换国务院的高级领导班子,他显然会比他的前任黑格有更大的自由来这样做的。
    他不能不很仓促地去办,因为他面临着一大堆问题,而且这届政府只有两年多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但是在某些方面,他处于强有力的地位。
    眼前的问题是舒尔茨将会用他的权力去做什么。
    他首先作出的得到了总统批准的几项任命是:任命他的亲密朋友、著名法学教授和芝加哥大学教务长达姆为副国务卿,任命另外一位保守的经济学家、罗彻斯特大学校长沃利斯为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
    这些人无疑将会提高政府本来不是过高的知识水平,但是在办外交方面,他们不是专家。他们仅仅在舒尔茨所擅长的经济政策领域内加强了他的力量。
    政府的软弱无力和缺乏定见,表现在确定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及其指导思想的关键的那一级上。这种情况是从总统和他的朋友克拉克法官开始的;克拉克在处理错综复杂i的对外政策方面也是外行。他在白宫主持国家安全委员会,但却没有取得国会的信任。
    对于这一切,舒尔茨大概是看得清的,或者不久就会看得清;如果在今年年底之前他不把多数现任助理国务卿都撤换下去的话,那倒是怪事。因为他的时间不多。
    舒尔茨继承了个烂摊子,必须设法搞出点名堂来,希望不只是用经济学家来搞。需要有他所能够得到的最出色的人才和最好的思想,不仅要来自两党,而且要来自他本人出身所在的学界。 xkK品论天涯网


    外交人士说,中国提出批评并非是中日两国其他方面的关系出现紧张的反映,而是日本侵华期间犯下的暴行仍是非常敏感的问题
    【路透社北京七月二十六日电】北京今天对日本政府决定把官方批准的教科书中有关日本在占领中国期间犯的暴行的段落删掉一举提出指责,说这一决定是荒谬的。
    英文《中国日报》说:“不幸的是,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现在蓄意歪曲历史事实,企图让日本青年一代忘掉应该记取的教训。”
    《中国日报》的一篇评论说,教科书中关于南京二十万中国人遭屠杀的段落被删掉了。该报还说,“更加荒谬的是,居然把南京暴行的责任推到了中国身上。”
    在中国和南朝鲜提出批评之后,日本政府上星期五曾说,政府审查新教科书的方针是客观的、公正的。在那之后,北朝鲜也对日本提出了指责。
    外交人士说,中国提出这种批评显然并不是中日两国其他方面的关系出现紧张的反映,而是说明日本在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占领中国期间犯下的血腥暴行仍然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除了在教科书问题上发生摩擦之外,两国在其他方面的关系是融洽的。 xkK品论天涯网


    【时事社东京七月二十六日电】题:政府重视事态,外务省领导人暗中批评审定
    政府重视中国、韩国等一齐对文部省审定教科书时修改关于日中战争的记述进行强烈批判的事态,以外务省为中心,已采取对策,如要求文部省就有关事实作出解释等。
    关于中国等国家的批判,政府虽说“这并不是这次才指出来的问题”,但又重视事态的发展,认为‘“不能置之不理”。
    政府的想法是,在首先掌握有关事实的基础上,决定政府的最终对策,在九月下旬铃木首相访问中国之前,设法解决这一问题。 xkK品论天涯网


    【共同社东京七月二十六日电】中国政府就历史教科书问题正式转达了抗议的意向。这个问题已出现发展成为同这些亚洲国家的外交问题的形势。外务省领导人说,「如果有同政府在恢复外交关系时等场合作出的反省过去的态度相违背的记述的话,那就应该改正」,批评了在审定时作的修改。政府已在内阁会议上决定了答辩文章,意思是「审定是妥当的,不会产生外交影响」。但是外务省领导人的讲话却批评了这一见解,政府内部的分歧表面化了。不过,对于接受中国等国家的抗议,改变审定方针,在政府的一部分人和自民党内部,还有强烈的抵触,政府已处于困境。 xkK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