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9年11月20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9-11-2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读卖新闻》文章:《中国青年的“留学日本热”》 '...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十一月八日刊登该报记者丹藤佳纪的文章,题目是《中国青年的“留学日本热”》,摘译如下:留学生人数是清朝以来最多的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重新开始了互派留学生。
    关于派遣留学生,可以说过去是以民间方式,从今年开始又增加了由政府交换留学生的方式,由此,留学生的交流渠道变得宽多了。中国认为吸收先进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除交换留学生之外,中国将向日本派遣大约一百五十名国费留学生。
    第一批留学生一百零八名已在四月底以前来到日本,他们已分散到从北海道到九州的十九所国立大学、四所私立大学、一所公立大学和十一个民间研究所(据外务省调查)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这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都是大学研究院一级的研究生,除为数很少的几名日语研究生之外,大部分研究生专门研究理工科、医学、农业学、药学等,这是这批留学生的特征。据中国驻日大使馆说,今年派遣的留学生是中国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大学教师。专业范围基本上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这一点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的目的。去中国留学的日本留学生,除极少数人研究中医之外,其他大部分人专门研究文学和历史等人文科学。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因为中国正在热衷于“第二次建国”,所以中国留学生具有远大的抱负,肩负着人民的很大期望。
    中国留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前来学习日本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对中国留学生的评价如何呢?十四名中国留学生在东京工业大学学习原子物理、自动控制、信息、经营工学等课程,今年九月在东京工业大学以担任指导的教授为对象进行了调查。据调查说,总的评价都很好,认为中国留学生“认真而热心”、“研究水平高”、“勤恳、朴素”。对吃住稍不习惯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有二十人住在亚洲留学生设施——亚洲文化会馆,有二十人住在中国人专用的善邻会馆,其余的人都住在大学的学生宿舍或日中友好人士家里。当询问到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留学半年的体会时,中国留学生提出,“饭菜清淡”、“午休时间短”等,感到生活上不很习惯。
    现在在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只是大学研究院一级的学生。不过,从明年四月开始,将有一百名大学各系的留学生来日本。现在,留学生人选正在按照吉林省长春市的吉林师范大学特设的日语课程接受“特训”。据说,他们是去年选拔出来的“超级优秀生”,他们以日语为中心,正在接受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三月份,国际交流基金组织派去了七位日语教师,这些教师从三月二十一日开始讲课。据外务省文化课第二课课长青木说,这些学生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很好。明年也将接收技术进修生自传体的短篇小说《藤野先生》中详细地叙述了作家鲁迅年青时代立志学医而来日本留学,后来又转而争取成为一位“医治民族心灵的医生”的经过。已故总理周恩来和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也都曾在日本留过学。现在中国有很多“过去留学日本的人”正在第一线积极工作,比如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张香山等。这些知日人士的存在为重建日中关系作出了莫大的贡献。这可能就是通过留学促进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被认为是一项极好的安全保障措施的理由。对于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东宝电影公司正准备设立留学生基金,用来感谢中国对拍摄影片《天平之甍》所给予的协助。另外,年轻经营者团体——东京青年会议所的日中友好之友会(会长是奥山忠)通过同中国方面协商也正式决定了这样的计划:由下属的七家企业负担各种经费,向中国邀请十八名进修生,请他们学习机械、汽车修理和印刷等方面的技术。 3pJ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西德《南德意志报》十一月十四日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动物园园长们在互相争夺熊猫》,摘译如下:
    中国总理华国锋送给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人民的国家礼品,即两只熊猫,还没有到达。外交部国务部长希尔德加德·哈姆—布吕歇尔在一篇在波恩发表的关于基民盟议员迪特里希·巴纳所提书面问题的回答中还说,这两只熊猫到底放到哪个动物园去,现在还没有作出决定。
    反对党建议,把这一对珍贵的熊猫放到西柏林去。同时,这也是对柏林人和柏林的一种“政治姿态”,华国锋在访问联邦共和国时没有访问柏林,这使反对党感到特别遗憾。
    科隆动物园园长恩斯特·库尔曼意识到会有风险,并明白护养这对熊猫将对任何动物园提出很高的要求。可是库尔曼认为,科隆离联邦首都波恩近,所以应把熊猫放到这个已有将近一百二十年历史的科隆动物园。据路透社报道,他更愿意看到这两个动物不是从野外猎区捕来的,而是在动物园里出身的。他要人们考虑:“可以想象到,这对熊猫,雌熊猫和雄熊猫是否一下子就会互相喜欢,并且在被捕的状况下是否能形成对生育后代所必要的爱情。”
    法兰克福动物园也表示对护养可以长到一米半高和一百五十公斤重的熊猫有强烈兴趣。这个动物园的副园长舍尔普纳说,他们已经有与这种适合于拍照的黑白动物打交道的经验。一九五八年,在庆祝该动物园建园一百年的典礼时这个美因河畔的动物园曾经有过熊猫。
    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这对熊猫到联邦共和国后会有最好的气候条件。就这一点来说,把这对熊猫放在慕尼黑还是汉堡,放在莱茵河畔还是美因河畔或施普雷河畔去让动物爱好者欣赏和拍照,都无关紧要。也许甚至要通过抽签来决定。 3pJ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国在香港出版的《今日世界》月刊十一月号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噪音影响身体健康!》,摘转如下:
    据美国环境保护总署的报告,美国约有八千万人住在四周声音每日多次干扰人们谈话的地区。其中四千万人必须忍耐明显地威胁到他们听觉的噪音;全美国每二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听觉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噪音不但降低城市生活的素质,更使市民身心受害。在美国,噪音成为政治问题,为时尚短——有关噪音的法令很少超过十五年,而且大部分是和飞机噪音有关。法国最新的“和谐”式超音速客机,由于噪音特高,引起极大注意。
    令专家感到烦恼的是许多普通机器的响声相等于或大于“和谐”式客机的响声。一辆垃圾车开动压实机时,可发出比那种飞机更大的噪音;一辆重柴油卡车在开动时,也可发出同样大的噪音。纽约市哥伦比亚长老会医疗中心语言和视听主任汤马士·费博士,更不嫌麻烦地带了一个测声计进入地下铁路,向一名记者证明,一辆迎面而来的地下火车的响声,较“和谐”式飞机的响声大一倍。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卡车、机器脚踏车、冷气机和警报器等噪音制造者的数目,几乎以几何级数增长。环境保护总署的调查显示,美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市郊的平均噪音强度,在二十年间增加了一倍。加拿大作曲家和声音专家穆莱·沙佛估计,城市的噪音正以每年半分贝的速率增长。一般来说,城市人口密度越高,噪音也越大。
    据费博士的解释,听觉专家根据以下的标准衡量噪音对环境的污染:讲话时,四周如有四十五至六十分贝的噪音,便会产生中等程度的干扰;噪音高达六十五分贝以上时,讲话的人必须大声喊叫,别人才能听到。准备睡觉时,三十五至四十分贝的声音会有轻微的干扰,五十至七十分贝的声音会有中等程度的干扰。七十分贝的噪音,就开始有损害听觉的危险;八十至九十分贝的噪音,对损害听觉达到中等程度的危险;超过九十分贝,危险程度也更严重。噪音危害听觉的程度,端视它的强度和干扰时间的长短而定。
    据美国国立职业安全和卫生研究所订出的噪音标准,每日在距快车道五十呎处连续十六小时,在经过约二十年后,大部份人都会有明显的丧失听觉现象。如果五十呎外有重型卡车发出达九十分贝的噪音,每日只要听一小时,也会在二十年后,受到类似的听觉损伤。
    噪音引致失眠和烦躁,早已尽人皆知,现在其他研究又显示,噪音是许多身心不妥的起因。洛杉矶市一项调查显示,在机场附近居住的人,患精神病的比率,高于同样社会经济背景但居住于机场八公里外的居民。是项调查结果虽然并不排除诸如空气污染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可能影响,但却和早些时候在伦敦机场进行的一次类似调查的结果不谋而合。
    工业中音强极大的噪音,已证实与心脏血管病发病率高和涉及精神紧张的各种问题,均有连带关系。试验显示,受高频率噪音影响的老鼠,其血液内的肾上腺素含量较正常高二十倍,这可说明噪音对人类的影响。
    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教授巴巴娜·波恩博士表示,噪音成为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现在声音的演变超出人耳能忍受的程度。耳朵原来的作用是辨认轻微的声音,这些声音通常意味有危险或有猎物的来临,因而引发身体逃避或搏斗的机能。波恩博士说,今日多数声音已不再意味有危险的威胁,但天生的机能却是人体固有的一部份,无从将之抑制。因此,在听到一种巨大的声音时,会引起象发作悸惧时类似的神经反应。肾上腺素会注入血中、心脏跳动加速、血管收缩、肌肉紧张、瞳孔放大、以及肠部短时间痉挛。据著名耳科专家薛穆·罗逊博士透露,长时间听极大噪音,甚至可使心脏扑动。
    加拿大渥太华的乔治·齐生博士曾进行试验,观察长时间听噪音是否可促成身体的适应,却无意中发现噪音如何影响精神健康的情形。他向睡眠中的人放出音强八十分贝的卡车经过的录音,然后用脑电描记器记录这些人的脑波状态。齐生博士发现,每次噪音发出时引致的神经干扰都是一样,唯一的调节现象是一种不欲醒来的倾向。对心理学家来说,更重要的是他发现睡眠中的人在听到噪音后,便进入一种浅睡状态,并停止做梦。睡眠和梦境长时期被打断,会引起严重的身心问题。
    长时期听周围巨大的噪音,并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会使人减低对突然而巨大响声的敏感度,而是更为敏感。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调查发现,习惯于巨大噪音的人,对突然的巨大噪音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较习惯宁静环境的人更为显著。
    目前虽已发展了有效的反噪音技术,但世界的噪音仍愈来愈大,听觉专家对此种情形甚感失望。
    许多听觉专家认为,认真对付噪音是刻不容缓的急务。单是人口更趋稠密就可使噪音更为增加,迟延制订更严厉的新法例,将使噪音问题更为棘手。更重要的是,市民如不关心,任何法例也没有效力。城市噪音如以目前的速率增加,二十年后城市的嘈杂,将较目前增加一倍,那时,人们在晚餐席上交谈时,也要大声叫嚷才能听到。 3pJ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